高良姜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
【性味】 辛,热。
用法用量
禁/宜人群
阴虚有热者禁服。胃热者忌服。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痛,法咸忌之。
《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炮制方法
地理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坡灌丛或疏林中或栽培。
药材鉴别
该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红棕色非晶形物。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内皮层明显。中柱外韧型维管束甚多,束鞘纤维成环,木化。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形态特征
高良姜,多年生草本,高30~110cm。根茎圆柱状形,横生,棕红色,直径1~1.5cm,具节,节上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渐窄,全缘,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具膜质边缘;吉舌膜质,长2~3cm,不开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5cm,花序轴被绒毛;花萼筒状,管长8~14mm,先端不规则3浅圆裂;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cm,花冠裂片3,长圆形,唇瓣卵形,白色而有红色条纹,长约2cm;侧生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1,长约1.6cm,生于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室,密被绒毛,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柱头2唇状。蒴果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2cm,被绒毛,熟时橙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9月,果期8~11月。
株高40~110厘米,根茎延长,圆柱形。叶片线形,长20~30厘米,宽1.2~2.5厘米,顶端尾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无柄;叶舌薄膜质,披针形,长2~3厘米,有时可达5厘米,不2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0厘米,花序轴被绒毛;小苞片极小,长不逾1毫米,小花梗长1~2毫米;花萼管长8~10毫米,顶端3齿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较萼管稍短,裂片长圆形,长约1.5厘米,后方的一枚兜状;唇瓣卵形,长约2厘米,白色而有红色条纹,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长6毫米;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熟时红色。花期:4~9月;果期:5~11月。
叶
叶片线形,革质,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渐狭,两面无毛,无柄或近无柄,叶长约20-30厘米,宽约1.2-2.5厘米;叶舌披针状线形,薄膜质,先端渐尖,不分裂,全缘,长约1.5-3厘米,长可达5厘米。
花
花排列成总状花序,顶生,直立或略弯,披短柔毛,长约6-10厘米;花序轴披绒毛;小苞片卵形,细小,迟落,长不及1毫米;小花梗长约1-2毫米;花萼管状,披短柔毛,先端具不明显的3齿裂,一侧开裂至中部,长约8-14毫米;花冠白色,冠管比萼管为短,长约1厘米;花冠裂片长圆形,披绢毛,长约1-1.5厘米;后方一枚裂片较大,呈兜状;唇瓣长圆状卵形,先端微卷及微缺,白色带红色线条,长约2厘米;雄蕊1枚,长于花冠管喉部上方,长约1.6-1.7厘米;退化雄蕊侧生,呈锥状,长约3毫米;花丝线形,长约1厘米;花药药隔无附属物,长约6毫米;子房3室,密披绒毛;花柱细长,柱头2唇裂,基部长有2枚合生的圆柱形蜜腺。
果
栽培历史
湛江特产——南药高良姜
著名汉药二天油、驱风油、清凉油、万金油相信大家都用过,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药油的最主要原料是高良姜素,而这种高良姜素提取自中药材高良姜,而这种高良姜的主要产区正是在广东湛江(市)地区。
据悉,高良姜除药用外,还大量用作调味料(如盐焗鸡粉等)、香料、药酒及驱虫剂等等,可谓无处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神奇的、在湛江地地道道的土产药材——高良姜:
高良姜,别名小良姜,又名徐闻良姜,药学名Alpiniaofficinarum Hance,为姜科植物,是一种热带多年生长的山姜属食药兼用的植物资源。追溯高良姜的历史,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因出于古高凉郡(今广东省湛江、茂名一带) 故名高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为高良姜。
高良姜在中国古代的诸多药典如《本草纲目》及《中国药典》均有记载。而在《图经本草》中则对高良姜有更详细的记载:“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高良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著促进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性甘辣、清凉,除烦热、利津小便,通三焦团壅、塞气抗寒、散气之功效,且明目驱瘴。”其味辛,性温。有温胃散寒、行气、消食止痛之功效。主治脘腹寒痛、胃寒吐泻、消积食滞、消化不良等症。
高良姜的主产地为广东湛江的徐闻、广东惠阳、东莞等县市,广西区的陆川、博白等县,海南省的陵水、儋县、屯昌等县市,此外台湾及云南亦有小量的栽培。其中徐闻县种植量67000多亩,产量占全国90%以上,有“高良姜之乡”之称。在海外,也有“中国徐闻良姜”之美誉,因其出产的高良姜干粉多,品质优良,其产出的高良姜是中国高良姜生产品质的标准,其高良姜干品畅销全国及海外。
徐闻县的高良姜规模种植可追溯到16世纪初;高良姜作为南药开发基地则始建于1998年。从创建至今,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00亩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塘---华林一带;高良姜的品种主要有牛姜和鸡姜两种;良姜的生长期为3年,亩产4000公斤,如晒干、亩产可产干姜1000多公斤,市场收购价(干品)为6.5元/公斤。高良姜这种珍稀南药的种植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徐闻出产的高良姜的质量优良,药用价值高,非别处出产的高良姜能比。,而海南、广西所出产的高良姜干品只有徐闻出产的高良姜干品品质的一半。
据《广东通志》和《雷州府志》等史料的记载:徐闻所出产的高良姜北宋时期就是朝廷贡品,因其气味芬芳馥郁,悬于室中有避疫之效,服用有温中散寒,止痛消食之功效。北宋皇室曾用其作香料和驱蚊虫品、御医院也曾经常采其制作皇室成员食滞的消食汤品。由北宋至明、清数朝几度列为官营产品,禁止商贾走私。1949年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由国家统一收购,出口至日本、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徐闻高良姜申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标志成功。为这种珍贵的南药的推广、开发和走规范化管理的之路又迈进了一大步。
高良姜原属野生,后来才进行人工种植,徐闻县良姜村就是由于率先人工引种野生良姜而得名的。高良姜大多生长于路边、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红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我们在徐闻深入了解到,高良姜的采制栽培品多在夏秋间挖取4~6年生的根茎,(此时收采可得干品30~40%), 洗净,除去地上茎及须根,剥去残留鳞片, 横切成长5~7cm的段节,晒干。野生的多在5月以前采挖,此时雨量少,易于干燥。收购鲜品时,则将1~2年生的嫩根切下留作种苗;种子繁殖约需7~8年始能收获。
产地分布
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根茎含多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姜黄素(curcumin),二氢姜黄素(dihydrocurcumin),六氢姜黄素(hexahydrocurcumin),八氢姜黄素(octahydrocurcumin),(1ξ)-1-羟基-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6-庚烯-3,5-二酮[(1ξ)-1-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6-heptene-3,5-dione],(3R,5R)-1-(4-羟苯基)-7-苯基-3,5庚二醇[(3R,5R)-1-(4)-hydroxyphenyl]-7-phenylheptane-3,5-diol],5-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1,7-二苯基-4-庚烯-3-酮(1,7-diphenyl-hept-4-en-3-one),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4-庚烯-3-酮[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hept-4-en-3-one],1,7-二苯基-5-羟基-3-庚酮(1,7-diphenyl-5-hydroxy-3-heptanone),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5-庚二酮,[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5-heptadione],5-甲氧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meth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5-羟基-7-(4-羟苯基)-1-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7-(4-羟苯基)-1-苯基-4-庚烯-3-酮[7]-(4-hydroxyphenyl)-1-phenyl-4-hepten-3-one],5-甲氧基-7(4-羟苯基)-1-苯基-3-庚酮[5-methoxy-7-(4-hydr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5-甲氧基-1,7-二苯基-3-庚(5-methoxy-1,k7-diphenyl-3-heptanone),表六氢姜黄素(epihexahydrocurcumin),5?-羟基-1,7-二苯基-3-庚酮[(5R)-hydroxy-1,7-diphenyl-3-heptanone],5(R)-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R)-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还含黄酮类化合物:高良姜素(galang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素(kaempferide),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5-甲醚(quercetin-5-methylether),高良姜素-3-甲醚(galangin-3-methyl ether),还可能含有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及7-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7-hydroxy-3,5-dimethoxyflavone)。又含挥发油,内有:桉叶素(1,8-cineole),丁香油酚(eugenol),汇报烯(pinene),荜澄茄烯(cadinene),桂皮酸甲酯(methylcinnamate)。根尚含β-谷甾醇-β-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glucoside),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ol-β-glucoside),菜油甾醇葡萄糖甙(campestrol-β-glucoside)。
另论: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1,8-Cineole)、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亦含丁香油酚(Eugenol)、蒎烯(Pinene)、荜澄茄烯(Cadinene).根茎尚含高良姜素(Galangin)、山萘素(Kaempferide)、山萘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高良姜酚(Galangol)。
根茎含挥发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蒎烯、按油精 (Cineole) 、桂皮酸甲醋、 高良姜醇 (Galangol)。据文献报道含有14种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已证实的有下列7种: (1)槲皮素(Quercetin, C15H1007)、(2)山奈醇(Kaempferol, C15H1008)、(3)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methyl ether)、(4)异鼠李素(isorhamnetin)、(5) 4’-甲基山柰素,(Kaempferide, C16H1208)、(6)高良姜素(Galangin, C15H1005)、(7)高良姜素-3-甲醚(Galangin-3-methyl ether)。此外,尚含淀粉、鞣质及脂肪。
临床试验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实验表明: 高良姜煎剂给犬灌胃,能使胃液总酸排出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但对胃蛋白活力无明显影响.给小鼠灌胃,能显著对抗阿托品抑制墨汁胃肠推进率,并能对抗番泻叶引起的泻下作用,但不能对抗蓖麻油的泻下作用.番泻叶为刺激大肠性泻药,而蓖麻油为刺激小肠性泻药,多数温里药对刺激大肠性腹泻有止泻作用.有报告指出,高良姜水煎剂对离体兔肠管运动有兴奋作用,小剂量可对抗六烃季铵和阿托品,较大剂量能对抗肾上腺素和心得安抑制离体兔空肠活动,对苯海拉明则不能对抗.提示高良姜兴奋肠管活动作用可能与胆碱能神经和M-受体无关,而可能与其具有组胺样和抗肾上腺素样作用有关.
抗菌作用
在试管内,高良姜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证明: 高良姜煎液(100%)对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其他作用
高良姜水提取物或挥发油给大鼠灌胃,均有抗血栓作用;能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但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消耗时间、凝血酶时间、Ⅴ因子、Ⅶ因子等均无明显影响,表明其参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水提取物能明显抑制ADP或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
高良姜煎剂能显著延迟小鼠痛觉(热板法)反应时间.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系和磷酸酯酶系有关.
高良姜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能显著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但对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无影响.醚提取物能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和减慢机体耗氧速度;水提取物对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无延长作用,但能提高小鼠在低氧条件下的氧利用能力.
中医应用
药材鉴别
根茎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4~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及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面有圆形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内皮层环较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气香,味辛辣。以分枝少、色红棕、香气浓、味辣得为佳。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切向延长,外壁增厚。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较中柱维管束大;内皮层明显。中柱散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内皮层处维管束较小而密,几连成环状;维管束鞘纤维成环,壁厚,非木化和微木化。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特征:紫棕色。
淀粉粒单粒棒槌形、肾形、长椭圆形、菱角形或长卵形,长24~44(~93)μm,直径8~27μm,脐点点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偏于一端或位于中部,层纹不明显或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偶见半复粒。
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8~56μm。此外,有纤维及多角形鳞叶表皮细胞。有时可见根的内皮层细胞,常单个散在,狭长形,末端平截或稍尖突,长120~200μm,直径22~27μm,壁三边甚厚,一边薄,也有四面均匀增厚,非木化,也沟明显。
主要治疗
(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附方: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辛、温、无毒辣。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该品。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泪。
选方
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汤)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病,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声)、干姜(炮)等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食后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如病因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姜汁一匙,盐一撮,为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圣济总录》冰壶汤)
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蝎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百一选方》逡巡散)
医界论述
《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热者,与黑山?川黄连、白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自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良囱盛暑之时,乘凉钦冷,泪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姜、附、吴萸、良姜、革菱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胶冷脉伏,即是热深顾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此当以舌苔之既自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看也。pH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湿热积滞之肠僻可知。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葛吐,完谷清澈者也。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桔之噎膈,湿热秽浊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
《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食疗用途
本种以干燥根茎入药,中药名为高良姜,药用之名始载于《名医别录》,凡中焦寒凝,或冷物所伤,脘腹冷痛者,可与干姜同用 ,具温胃散寒、消食、理气止痛等功效,主治胃寒呕泻、呕吐、噫气、消化不良、消积食滞、及脘腹冷痛等。若脾胃虚弱而脘腹冷痛者,可与人参、白术配伍,以补虚温中止痛;若痰饮内停而致呕吐清水痰涎者,可与党参、胃肠饮组合。凡肝郁气滞,胃有寒凝,症见脘腹疼痛[5]者可与香附组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高良姜具抗氧化、抗溃疡、抗腹泻、抗肿瘤、抗菌、抗凝血、抗血栓、降血压及镇痛等作用,临床应用于胃脘疼痛及脘腹胀满之症。
大良姜(Alpinia galanga)和小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都是姜属的根部辛香料,带有淡淡的樟脑味。根及粉末都买得到,通常用在远东地区的咖喱菜和马来菜中,也加在香甜酒及苦啤酒里。
可供作卤水调味料。良姜粉为“五香粉”原料之一。
栽培方法
选好良种,采用育苗移栽,施足基肥,施好秋冬肥,适时收获。
选地整地 喜温暖润气候。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栽培。地整好后,翻耕,施农家肥,喷施新高脂膜保肥保墒,隔绝病虫害。
分株繁殖 从母株旁挖取带嫩芽的根茎,每株带4~5个芽,进行移栽,分株时切口要小,并抹上石灰和新高脂膜防水分蒸发、防晒抗旱、防感染。栽后填土,压紧,浇水。并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植株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快速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
田间管理 及时除草,松土,确保水肥充足,结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肥效。适时喷施药材根大灵,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
病虫害防治 对病虫害应综合防治,遵循有病治病、有虫杀虫,无者则防的原则,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在秋末要做好越冬防寒保温工作,确保安全越冬,以保来年的丰收
采收加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