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鬼毛针

药材基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伞菌科鬼毛针Microphale pilosipes Sing. vel aff.,以菌索入药。为白蘑科真菌安小皮伞菌素。【中药鬼毛针【拼音】Guǐ Máo Zhēn【褐小皮伞【性味】微苦;性温【归经肝经【功能治】活定痛。跌打损伤;骨折疼痛;头痛,各种神经痛,腿疼痛,湿痹痛。【用法用量】服:汤,5-15g;或浸酒、研末。......
目录

信息

【中药鬼毛针

【拼音】Guǐ Máo Zhēn

褐小皮伞

性味】微苦;性温

归经肝经

【功能治】活定痛。跌打损伤;骨折疼痛;头痛,各种神经痛,腿疼痛,湿痹痛。

【用法用量】服:汤,5-15g;或浸酒、研末。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本品滇南俗称树头发、传统入药。其同属的近缘种:安小皮伞 M. Androsaceus (L. )Fries,与本品有相似功能,民间将二者往往混用。

来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Marasmius androsaceus(L .ex Fr.) F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菌索,除去泥沙、杂质、晒干。

原形态

子 实体小型,菌盖宽5-10cm。初期半球表,后平展,中央凹陷,具放射状条纹,灰褐色、荼褐色、红褐色深紫褐,中央色深,成熟时色浅。菌肉白色,薄。菌褶白色,直生,不等长,稀疏。菌柄细长,光滑,长0.3-4cm,直径约1mm,脆质,黑褐色至黑色,上部淡黄色,生在基物上的比生在菌索上的柄短。状菌索特发达,脆质,黑色黑色端色浅,为淡黄色,光滑,直径0.5-1mm,长可达150cm,分枝或不分枝孢子近卵,无色,透明,(6-7.9-9)μm×(3-4.5)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枯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湖南云南等地。

栽培

1.生物特性 安小皮伞的子实体群生或生。子实体在每年5-10月,当林下温度为15-28℃时均可生产,但在6-8月温为22-26℃时生长旺盛.子实体和状菌索皆需较高的温度,但子实体在下雨或雨后生出。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只适于菌丝体生长,不能成子实体和菌索。

2.栽培技术 培养斜面菌种时的培养基组成 麦麸10%,蔗糖或麦糖2%,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5%,琼脂2%,Ph5-6。菌种转接在培养基上,在23-25℃条件下培养10d即可获得白色蓖丝。

3.固体培养 用麦麸70%-75%,稻壳25%-30%配制而成。配料用水拌,以手握紧、指缝间有水渗出而不滴下为宜。然后装瓶,进常温灭菌。灭菌后即可接种。在23-25℃温室中培养。20h后,菌丝萌发,40-50d全瓶长满白色菌丝体。这时,可打瓶盖,加强通气。待菌丝表面变成褐黑色时,给以射光使其长出状菌素。取出状菌素,在60-80℃条件下干。也可用液体深层发酵法生产菌素,既可扩大药源,又可得到提纯药物,制成。培养基配葡萄糖3%,玉米浆0.5%,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碳酸钙0.4%酵母汁0.2%,Ph5-8。适温为22-26℃,最适宜的Ph4.5-6。

化学成份

小皮伞菌丝,菌索中含醇(mannitol),甾醇乙酸酯(cholesteryl acetate),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缬氨酸(valine)等,还从菌丝体中分离出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nlmitic acid),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及小麦黄素(tricin),另含腐殖酸(humic acid)。

药理作用

小皮伞浸膏24g/kg小给药有非常显着的抗电休克作用。热法试验明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安小皮伞中羟基桂皮酸成公腔注射,小扭体法也明具有镇痛作用。并能对抗苯异丙胺而显示镇静作用。从安小皮伞中提取的粗多糖,含葡萄、甘糖和果糖,纯化后得六个级分,其中经进一步提取得到的多糖B1和B2,能促进神经组织纤维结缔组织的炎症消失,改善局部环和组织养状况,恢复神经功能。小急性毒性试验表明 对羟基肉桂酸小腔注射的LDO为1273.5mg/kg。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安小皮伞浸膏每日灌给药量为成人服量的120倍,连续20d,见一般健康状况良好,外观和活动无明显变化,肾病检查未见显病损。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微苦、性温。有止痛、消炎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疼痛、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头痛眶上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劳损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鬼灯笼根

下一篇 鬼柳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