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草
形态特征
凤尾草无地上茎,叶从根茎丛生地上,高三、五十厘米,叶分成5—7片小叶,宽1—2厘米,呈短、长带形,边缘有小锯齿,叶片两侧波状皱曲。能育叶较窄,边缘下侧着生孢子囊群,产生孢子。全丛颜色嫩绿,叶片披拂,极有风姿,配山石盆景尤妙。地栽应选背阴湿润处,可供成片、成行绿化。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北(北戴河)、山东(泰山、崂山、鲁山)、河南(伏牛山、内乡、桐柏、商城)、陕西(秦岭)、四川(奉节、城口、酉阳、重庆、巴县、江安、长宁、峨眉山、乐山、康定)、贵州(思南、松桃,兴仁、望谟、独山、册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越南、菲律宾、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栽培
播种基质:草炭土:田园土=1:1,将这些基质混合好后过细筛备用。为杀死杂草种子和其它种的孢子以及苔藓、藻类和菌类等,将配置好的土壤置于121℃高温条件下蒸汽灭菌20分钟。选择口径约15厘米的刷洗干净的白色塑料盆,底部加入较粗的基质,最上面加过筛的基质,压实,使土面低于盆沿约1厘米。装好盆的基质用沸水浇透后盖上薄膜,第2天基质冷却后即可播种。
灭菌消毒:孢子的灭菌消毒和播种用滤纸将孢子包成约1厘米的小包,并用细线扎紧,将滤纸小包先在70%的酒精中浸20秒左右,此时还要用镊子将滤纸包中的气泡赶尽,以使孢子表面完全被酒精浸润,然后将滤纸包放人5%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5-1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4-5次。在无菌培养皿中小心打开纸包,用少量无菌水将滤纸上的孢子冲人培养皿中,在将孢子悬浮液倒入已高压灭菌的三角瓶中,并用少量无菌水冲洗培养皿后一并倒入三角瓶,用封口膜封好三角瓶备用。播种时用经过灭菌的滴管吸取孢子悬浮液均匀地滴人基质中,滴人量根据孢子浓度和孢子萌发力而定。在用滴管吸取悬浮液前要摇动三角瓶,以使悬浮液混合均匀。
养护管理:将花盆放于加温温室内种植台上,再用薄膜覆盖。温室内温度为10-30℃。由于播种前培养基质已经浇透,又有薄膜覆盖,播种后不太需要浇水,可视情况用喷壶在基质表面喷雾。播种10天后每隔2天取小块土壤于解剖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和丝状体发育状况,原叶体、幼孢子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可通过肉眼观察,观察时做好记录。原叶体发育成熟后即开始产生精子器和颈卵器,并分别形成精子和卵子,为提高受精率,此时应每天喷水雾1-2次。受精后不久就可先后出现寄生于原叶体上的胚芽和胚根,此时应经常打开薄膜通风,并覆盖一层遮阳网。
由于孢子萌发率高,当配子体长至约0.5厘米时,出现拥挤现象,此时进行了1次分栽。分栽时采用与孢子播种相同的基质I,用牙签小心地将过密处的配子体以5个左右为1丛挑出,轻轻地栽入分栽基质中,这样既可以防止单个挑起时对原叶体的破坏,同时又利于配子体受精。丛间距1厘米左右,分栽后再用喷雾器将基质表面和移栽的配子体充分喷湿,以使配子体与土壤充分接触,提高成活率。
病虫害较少,尚未有深入地调查研究。
叶可配插花。在自然界,凤尾草主要以能育叶产生的孢子繁殖。家种可于早春从野外移栽,应尽量保存根系。长成大丛后,可分株繁殖。喜钙质土,园土也能旺盛生长,栽培容易。不强的散射光即可满足光照需要,忌日光直射,全年可置室内观赏。土壤宜保持不干,尤喜空气湿润,叶面每日最好喷水雾一二次,保持颜色青翠,叶尖不黄。
对肥料要求不高,每年施二三次液肥就可以。如遇生长不良,可置露天背阴处,接受雨水,经一段时间使其复壮。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井栏边草耐寒性强,可盆栽供室内装点或作切叶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井栏边草生长旺盛,叶型优雅,株形美观,非常适于盆栽观叶,装饰室内几案,也可作庭院和园林地被植物,还可配置山石盆景。
药用价值
药理活性
抗肿瘤Son 等研究发现,凤尾草叶的甲醇提取物对 HeLa、NCl - H460 和 MCF - 7 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并且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而乙醇提取物仅对 HeLa 和NCl - H460 表现出一定的活性。
抗氧化Wang 等研究发现,凤尾草水提物对 DPPH 和羟基自由基等具有很强的清除活性和还原能力,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以及清除超氧离子的活性,并且呈剂量依赖性。Lan 等也发现凤尾草水提物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及自由基清除活性。
抗菌研究发现,凤尾草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青霉、黑曲霉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
抗良性前列腺相关疾病代光成等研究凤尾草总黄酮对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作用发现,凤尾草总黄酮对丙酸睾酮诱导的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具有明显治疗作用。代光成等还发现凤尾草总黄酮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结构破坏及间质水肿,降低炎性细胞浸润水平,其中凤尾草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
功效用法
凤尾草又名井口边草,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的全株,全年可采。中医认为其性味苦寒,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可治疗多种疾病。
1、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成人每天取全草25~30克(最多可用100克,小儿用量酌减),加水200~250毫升,煎至约100毫升,加糖分3次口服。一般2~7天内退热,腹痛、里急后重消失,大便恢复正常。同时可用煎剂保留灌肠。
2、治疗传染性肝炎 取鲜草制成100%煎液,服时加糖。成人每天100~150毫升,分2~3次服,连服1周。同时辅以维生素B1、维生素C。也可用鲜凤尾草60克,捣汁服,每天3剂,5天为一疗程。
3、治疗烧伤 取鲜凤尾草洗净、捣烂,用生盐水配成绿色液体备用。用配好的药液与生理盐水配成淡绿色液体,清洗创面,洗至创面与正常皮肤颜色相近,温度相等,再用配好的药液均匀地涂在创面上,每隔1~2小时或创面干燥后均匀地涂上即可,疗程一般3~15天。另外,也可用凤尾草焙干研末,麻油调敷。
5、治疗白带、五淋白浊 凤尾草6~9克,加车前草、白鸡冠花各9克,扁蓄、贯众各15克,同煎服。
7、治疗大便下血 凤尾草21~30克,同猪大肠炖熟,去渣,食肠及汤。
8、治疗鼻血衄 凤尾草21~30克、海带30克(洗净),水煎服。
9、治疗咽喉肿痛 鲜凤尾草15克,洗净,煎汤,冲黑糖少许,每天服两次。
药材鉴定
1.性状鉴别 商品多扎成小捆。全草长25-70cm。根茎短,棕褐色,下面丛生须根,上面有簇生叶,叶柄细,有棱,棕黄色或黄绿色,长4-30cm,易折断,叶片草质,一回羽状,灰绿色或黄绿色;不育叶羽片工4-8cm,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能育叶长条形,宽3-6cm,边缘反卷,孢子囊群生于羽片下面边缘。气微,味淡或微涩。
2.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有气孔及少数腺毛。气孔主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腺毛头部2-3个细胞,长91-125μm,直径18-33μm,细胞含棕色分泌物;无柄。
孢子囊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约至320μm,环带纵行细胞类长方形,外壁薄,内壁及侧壁增厚;囊柄4-6细胞,2列,长短不一。孢子极面观类三角形,直径33-47μm,近极面具三裂缝,有瘤状或颗粒状纹饰,远极面纹饰较大,呈块状。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痢,凉血止血。用于痢疾、胃肠炎、肝炎、泌尿系感染、感冒发烧、咽喉肿痛、白带、崩漏、农药中毒;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备注】
(1)用于痢疾、腹泻,可配合辣蓼、马齿苋等药同用;治疗小便淋痛不利、湿热带下,可配扁蓄、瞿麦、海金沙、碎米荞等同用。用于咽喉肿痛,可配大青叶、板蓝根等药同用;用于尿血、便血、痔疮出血,可配侧柏叶、大蓟、小蓟、藕节炭、蒲黄炭、等药同用。配合半枝莲、半边莲、藤梨根等药,用于胃癌、肠癌等症。配合垂盆草、田基黄、平地木、蒲公英、金钱草等药,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均可采集全草、根部。采后除去表面的泥土,洗净,晒干即可。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洗疳、疔、痔,散毒,敷疮。治蛇咬诸毒,刀伤,能止血生肌,春汁调酒服,渣敷患处。研末收贮治气痛。
4.《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热毒,消肿,清火。治痈疮,乳痈,淋症。
5.《中国药植志》:止泻。
7.《广西药植志》:清大肠、肺热。治热性亦痢及齿痛,止吐血。
8.《中国药植图鉴》:治疥癣。
1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凉血。治菌痢,肠炎,外感发热,尿路感染,白带,腮腺炎,疔疮,湿疹。
13.《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黄疸型肝炎,扁桃体炎,遗精,蛲虫病。
化学成分
黄酮类
倍半萜类
从凤尾草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主要为 C14蕨素降倍半萜,多数具有抗菌、细胞毒等活性。
二萜类
苯丙素类
Zheng等从凤尾草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 4 个苯丙素类,分别为multifidoside A、multifidoside B、scaphopetalone、( - ) - isolariciresinol 3α - O - β - apiofuranosyl - ( 1 → 2) - O - β - D -glucopyranoside。Harinantenaina 等从凤尾草正丁醇部位还分离得到 4 - caffeoyl quinic acid 5 - O - Me ether、咖啡酸和4,5 - dicaffeoyl quinic acid。
挥发油类
Okuno 等和程存归等 采用 GC - MS等技术对凤尾草地上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高级烷烃、烯烃、醇、酚及醛。Hu 等对凤尾草地上部分挥发性成分及抗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莰烯、己醛、α - 松油醇、γ - 杜松烯、丁香酚等,该挥发油部位对 Bacillus subtills ATCC 10907 和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CMM 2067 菌有很强的抑制活性。
其他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