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红薯

红薯 红薯(拉丁:Ipomoea batatas (L.) Lamarck):甘储、甘薯、朱薯等,旋花科番薯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薯地下部分具或纺锤块根叶片状、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叶柄长短不一,花冠红色白色、淡紫色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雄蕊花柱藏,蒴果卵形或扁红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阳光的照射也会加速水分的流失和糖分的生成。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
目录

物种起源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红薯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甘薯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不令出境”。陈振龙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中”,并在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红薯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来。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都是由官提倡栽种。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

形态特征

番薯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或纺锤块根块根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易生定根

叶片状、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全缘或3-5(-7)裂,裂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

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聚集成伞花序梗长2-10.5厘米,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长2-4毫米,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毫米;萼片,不等长,外萼片长7-10毫米,萼片长8-11毫米,端骤然成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花冠红色白色、淡紫色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外面无毛;雄蕊花柱藏,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

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有的品种容易,有的品种在候干旱时会,在温高、日照短的地区常见,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蒴果卵形或扁,有假隔膜分为4室。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由于番薯属于异授粉,自授粉常不结实,所以有时只见不见结果。

生长习性

温度

番薯

番薯喜温、怕冷、不耐,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30℃,温度低于15℃时停止生长。不同生长期对温度要求也有不同,期温度宜在18-22℃,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出率。苗期温度宜在22-25℃,期宜在22-30℃,期温度不宜低于16℃,否则会阻碍其生长,甚至停长;若是低于8℃,则会造成植株霜枯萎死亡。块期温度宜在22-25℃。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株生长期长势良好,确保快数量及膨大。

光照

番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植株生长过程中对光能要求高,属不耐阴的作物,从始光能时间长生长期就长、光效率就越高,反之则会降低光效率,影响植株生长。每天日照时间宜在8-10小时,充足的光照不仅可以促进块,而且良好的光照还可以使较多的养分积累到块根上,促使块膨大。

红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放置过程中,淀粉成分发生水解反应,逐渐转化为糖。此外,阳光的照射也会加速水分的流失和糖分的生成。随着糖分增加、淀粉减少,红薯就会变得又软又甜。

水分

番薯番薯耐旱适应性强,土壤持水量宜控制在60-70%,适宜的水分条件可以满足不同生长期的需求。期、苗期、期、分枝结薯期等阶段土壤持水量宜在60-80%,持水量过低会造成根系生长迟缓,造成弱苗、矮苗、病苗的出现;块期土壤持水量宜在60-70%,可有效促进成、膨大。此期水分不宜过大,如遇雨天要加强管理,注意减少田间积水现象,提高排水能力。

土壤

番薯耐酸碱性好,土壤环境适应性强。其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宜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土质良好、灌排能力强、pH值在4.2-8.3之间的地块。

番薯植株生长过程中要满足不同生长期对各种肥料养分的需求,施加适量的氮肥可以促进叶片生长,促进作用,但不宜过量,否则会造成部细胞木质化,影响块数量,严重过量时会不结快。适量的磷肥可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生长,利于养分吸收,提高快品质。适量的钾肥可以提高光效能,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块数,促其快膨大增重,增加产量。

试验表明钾肥对番薯产量影响最大,然后依次为氮肥、磷肥。农户要了解番薯需肥的特点,但不能因钾肥可以增产就随意增施钾肥,要配施氮肥、磷肥等,科施肥,提高肥效,满足其生长需求。

近种区别

‘番薯Ipomoeabatatas‘BlackHeart’的特征在于其心形叶片紫色色。金‘番薯Ipomoeabatatas‘Marguerite’则以其心形叶片金黄色的色与原种区分来。彩‘番薯Ipomoeabatatas‘Rainbow’的区在于它的心形叶片,尖端,以及绿色叶片上带有白色紫红色的斑块。这些如紫番薯、金番薯等观赏性品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长力,它们的叶片不仅茂密且色彩鲜艳,观赏期长,能迅速覆盖地面,实现景观绿化的效果,因此它们是极好的地被植物。这些品种适宜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区域,同时也可以作为盆栽或悬挂植物

分布范围

红薯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大多数地区普遍栽培

繁殖栽培

栽培

育苗

番薯早熟品种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层保温育苗,提早出苗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供应市场;常规栽培可采用小拱棚+地膜两层保温育苗。苗床宽1.0米左右,深15-20厘米,床底铺一层有机肥后浇水覆土。

选择种薯要求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无病虫害,薯块100-250克。排种密度为薯块间隔3厘米左右,种薯排好之后覆土,厚度2-3厘米,不能超过5厘米,以免影响出苗。当60%薯块出后揭掉地膜。晴天温20℃以上时,打拱棚膜和大棚膜两端通,防止高温烧苗,保持床温25-30℃,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薯苗长20-25厘米,有6-8张完整叶片时,可以剪苗栽种大田。

栽插

红薯平均温15℃以上时,可剪苗栽到大田,由于前期温较低(4月下旬-5月中旬),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栽种时,将4个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干旱时将两出地面,其余叶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结薯分均匀,提高商品率和产量,种植密度4000株/667平米,株20厘米。

管护

番薯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进,土要打碎、打细。整平后,肥料条施在垄底,垄80厘米,垄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专用有机复肥,种植面积较大时,要求测定土壤n、p、k和有机质,南还要测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复肥。

:对分枝较多、生长较旺的薯田可用剪刀剪掉二三个分枝,如此可使养分回流,让薯块得到更多养分。打可调养分运转,促使养分向部输送。当薯苗长到40-60厘米时摘去嫩尖,分枝生长过旺时也要摘去嫩尖。

及时追肥:提苗肥在插后15天左右结第一次中耕每667m

贮存

早中熟品种8月底9月初始收获,迟熟品种10月中旬始收获。最迟收获期在降霜之前。止雨天收获。收获时要轻挖、轻装、轻运、轻卸,防止薯皮和薯块碰伤。贮存要求温度在10-15℃,空相对湿度在85%-90℃,贮存场所应清洁卫生,做好防、防毒工作。同时要有保温措施,防止冻伤和挤压,并注意通热。

病虫防治

番薯病害要有病毒病、黑斑病、紫纹羽病。防治法:选择无病种薯,育苗排种前用80%的402药2000倍液浸5分钟,扦插苗可用25%多菌灵1500倍液或50%托布津2000倍液浸10分钟。

虫害要有斜纹夜蛾、番薯甲。斜纹夜蛾可在6月下旬用10%除尽1000倍液、5%抑太保800-1000倍液或48%乐斯本1000倍液喷雾。番薯甲可在薯苗扦插30d后。用20%三唑磷乳油600倍液或2.5%敌杀死4000倍液喷雾。

主要价值

济价值

番薯优质饲料:番薯浑身皆为肥育生猪的优质饲料,既能单独食之,又能与其它粮食,诸如玉米、青颗,或青草、树混食。、蔓既能鲜食,又能晒干粉碎与五谷糠皮烫、食之。猪体定型(架拉长)或屠宰前1个月,单独食用熟薯块或与玉米混食,催肥壮膘效果尤佳,犹如使用“催肥”,一般日增肉0.5-0.8kg,这是陕西省城固县肥育生猪的一条成功验。忌食黑斑病患薯块,以防肥猪中毒身亡。

红薯用途广泛:薯块适宜加工多种产品,既能制作油、蜜饯、饴糖葡萄糖酸钙,又能酿造白,提取。提取淀粉后的薯渣,再能生产柠檬酸钙。其淀粉是生产增塑、高级吸收性树脂的重要原料。加工后的薯干,要出于东南亚诸地。

提取淀粉:其淀粉食用范围广,既能与各种肉类混做食,又能与面粉混凉皮,或单独饼、搅凉粉等。

食用价值

红薯番薯是一种养齐全而丰富的天然滋补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糖、磷、钙、钾、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8种氨基酸。据科家分析,其蛋白质的含量超过大米的7倍;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胡萝卜的3.5倍;维生素A的含量是马铃薯的100倍;糖、钙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含量皆高出大米和面粉。每100g鲜薯块可食部分含碳水化物29.5g,脂肪0.2g,磷20mg,钙18mg,0.4g。这些物质,对促进人的细胞和分泌激素的活性,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延缓智力衰退和机体衰老起着重要作用。日本卫生部已将其列为食疗的重要食品。

减肥食物:番薯其脂肪含量奇少(0.2%),是其它食物无法比拟的。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十分丰富。将其作为食,坚持每日食用一餐,其丰富的纤维素,使人有“足饭饱”和肠宽舒之感。同时,它既能阻止脂肪和固醇在肠的吸取,又能分解体固醇,促进脂质的新陈代谢,可以有效地预防人体养过剩,抵制肥胖症的发生,从而达到减肥的的。

番薯

长寿食品:番薯早在明代,中国医家李时珍将其列为“长寿食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番薯的“社会地位”亦随之提高,世界不少国家称其为“长寿食品”。其功能在于,能迅速中和米、面、肉、蛋等食品在人体所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液弱碱平衡,将镊入人体的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无论是生熟番薯,皆有粘蛋白。而这种粘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的混物,属原和多糖物质。既能有效地防止心血管壁上脂肪的沉积,维持和增加动脉管壁的弹性,减少皮下脂肪的堆积,防止中结蒂组织的痿缩,又能防止疲劳,恢复力,防治便秘,强身益寿。

药用价值

红薯预防疾病:薯块中含有丰富而特殊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钾元素。其中维C能明显地增强人体对感冒等多种病毒的抵抗力;维E则能促进人的性欲、延缓衰老。钾元素能有效地防止压、中心血管病的发生。日本家研究发现薯块中含有一种不能从鸡、肉类获得的原粘液蛋白,这种物质能保持人体动脉管壁的弹性,有效地防止动脉管粥样硬化

番薯治病良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国古代医药家对薯块治病的功效早有论述。明李时珍《本草纲》载:“番薯具有补虚乏、益力、健脾、强肾阳之功效”。《金薯传习录》云:“能治痢疾热泻湿热小儿疳积”等多种疾病。生薯块中的乳白色浆液,是通便、活、抑制肉痉挛的良药;对治疗湿疹蜈蚣咬伤带状疱疹等疾病有特效。其法是将生薯块捣烂、挤汁,涂于患处,数次可愈。

植物文化

谚语

红薯“嫁妹莫嫁竹头,毋系番薯就系猪菜”:台湾客家语俗谚,旧时社会普遍贫穷,不愿将自家女儿嫁到竹头后更穷困的山林去,因为山多陡峭,日未出而上山工作,日已落而未息,尚须拖着疲惫饥饿的身子,肩膀上所负担者,不是两篮满满的番薯,就是一肩的猪菜(番薯藤及番薯),回家路上,也不得安闲。

“时到时担当,无米再来番薯汤”:台湾闽南语俗谚,意思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必多虑,到了危急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应变的式。

薯不怕落土烂,只求代代传”:台湾闽南语俗谚,意思生命力很强,深蒂固,只要你种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就像台湾人的精神,吃苦耐劳,性强。

“土藏萌番薯,吃饱不辛苦”;在福建江西等地,番薯因为憨厚大个的体态,老一辈还称其为懵番薯,伴随动漫文化的热潮和卖萌搞怪元素的流,大都改称萌番薯。番薯高产,红军当年打游击时常忍饥挨饿,后来从山区农民那得知种番薯可有效应对饥饿,便着房前屋后种些番薯,这句号便在军民中流传来。

营养成分

每100克番薯所含热量86千卡。具体养素含量详见下表:

食物番薯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86千卡
蛋白质1.6g
脂肪0.1g
碳水化20.1g
4.2g
膳食纤维3g
叶酸11μg
55mg
25mg
47mg
337mg
30mg
0.6mg
0.3mg
维生素A709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08mg
维生素B2(核黄素)0.06mg
烟酸烟酰胺0.56mg
维生素B60.21mg
维生素C(抗坏酸)2.4mg
维生素E0.26mg
维生素K1.8μg

食用忌讳

番薯⑴食用凉的番薯易致不适。番薯在中产生酸,所以溃疡酸过多的患者不宜食用。

⑵烂番薯(带有黑斑的番薯)可使人中毒,不可食用。

⑶番薯等类蔬菜含有大量淀粉,可以加工成粉条食用,但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加入明矾。若过多食用会导致铝在体蓄积,不利健康。

⑷番薯含有“气化酶”,一次不要吃得过多,而且和米面搭配着吃,并配以咸菜或点菜汤即可避免烧心吐酸水、肚胀排等现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番薯藤

下一篇 番荔枝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