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鼢鼠
外形特征
体形粗壮,呈圆桶形,吻端污白色,头大而扁,耳壳不发达,隐于毛下,眼极小,前肢趾爪强大而锐利,第3
趾的爪最长,末端不分叉。尾短秃,但长于后足长。体毛细软有光泽,面部毛色棕黄色,背毛灰棕色,毛干为浅灰色,毛尖为棕色。额顶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斑点,但有变化。体侧及前后肢外侧毛色与体背毛色相似。腹毛灰色,毛尖稍显浅褐色,与体侧无明显界线,四足裸露,背部有灰色或白色短毛。头骨短,有明显的棱嵴,枕骨高而宽,自人字嵴向下呈截切面。鼻骨前宽后窄,末端嵌入额骨前部,具有发达的眶上嵴和颞嵴,在左右两嵴之间形成凹陷。上门齿凿状,突出于口外,齿根延伸到第1臼齿前面,第1上臼齿大,第2、3上臼齿小,第3下臼齿退化,外侧仅有一个凹角,内侧第1凹深,第2凹角浅。
分布范围
国内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山东、河南、安徽及河北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亚洲。内蒙古 大兴安岭林区全境均有分布。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Mammalia:哺乳纲 - Rodentia:啮齿目 - Cricetidae:仓鼠科 -Myospalax: |
学名: | Myospalax psilurusMilne-Edwards |
中文名: | 东北鼢鼠 |
中文拼音: | DōngBěiFénShǔ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不祥 |
CITES公约级别 | 未定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是 |
生活环境
东北鼢鼠比中华鼢鼠更为耐寒,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限于华北、东北温带、寒温带的季风区。喜栖息在土质粘重或偏粘的壤土中。但亦曾在河北永定河沿岸的沙土地中捕获。多见于丘陵、低山、谷地的林缘、灌丛及湿润草甸,以草甸草原和田间荒地的密度为最高,干燥的丘陵顶部和密林中极少见到,在燕山山脉、华北平原与中华鼢鼠的分布区相重叠。食物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主,也吃绿色茎叶和种子。在山东还曾发现它捕食金龟子。洞穴仓库中多为粮食作物和田间杂草。贮存的种类在仓库内分门别类,不混乱。曾在一个仓库内挖掘出8kg花生和5kg草根。另一洞内挖掘出花生、黄豆、甘薯共12kg。每亩若有5个鼠巢,一年的粮食损失约60kg,甚至更多。活动无明显的昼夜区别,一天中以6~9时,18~21时为活动高峰。雨后常可见到较多的土丘出现。极少见出洞。在河北地区曾发现到地面将榆树子拖入洞中的情况。营独立生活。雌鼠洞系较为复杂,分支和仓库数量都多于雄鼠。洞系结构与中华鼢鼠相似。唯其洞道距地面较浅,有时仅10cm左右。在地面可见拱掘洞道留下的龟裂纹。觅食道复杂,洞道形成网络结构,并且经常变化,随时挖掘新道,同时也不断废弃旧道。因而土丘的排列比较分散,有时在洞道的左右对称出现。每个洞系占地面积较大,据寿振黄等(1959)报道,该鼠洞系面积为14.5m×50m,其窝巢的深度为80~100cm。
生长习性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主要在4-6月。每年繁殖一次,每次产仔2-4只,最多可产8只。该鼠有怕光怕风的习性,见风就堵洞。一般除了繁殖季李外均独居。
据马逸清等(1986)报道,黑龙江地区东北鼢鼠在夏季仍繁殖.一年可产2胎。幼鼠大多在出生后50~60天与母鼠分居。种群数量变动的幅度较小,且密度比中华鼢鼠低。华北平原平均每公顷约5只,最多为7只。但其挖掘和盗食对农业生产的为害都不容忽视。
为害特点
主要危害甘薯、花生、马铃薯、胡萝卜、小麦、玉米等。对草原植被亦有一定为害,特别在刈割草场,形如满天星的土丘对刈割机械损坏严重,是牧业生产的大敌。鼢鼠的挖掘活动对水利设施、渠港亦有一定的危害,甚至黄河岸边的村庄曾发生多起因该鼠挖掘致民房倒塌的事故。
治理策略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2.药物诱杀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药用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