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菰
别名
入药部位
性味
味苦,性凉。
归经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性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50)厘米。根稍肉质,具树状细小分枝。茎黄褐色或紫红色,不分枝或自近基部处有分枝,偶尔自中部以上分枝。叶肉红色,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0毫米,宽3-4毫米,两面乡七滑无毛。花常单生茎端,稍俯垂。花梗粗壮,常直立,长10-30(-40)厘米,直径约3毫米,无毛,常具紫红色的条纹。花萼一侧裂开至近基部,长2.5-4.5(-6.5)厘米,紫红色、黄色或黄白色,具紫红色条纹,先端急尖或渐尖,两面无毛。花冠带粘液,常与花萼同色,或有时下部白色,上部带紫色,凋谢后变绿黑色,干时变黑色,长4-6厘米,不明显的二唇形,筒部宽,稍弯曲,在花丝着生处变窄,顶端5浅裂,上唇裂片和下唇的侧裂片较短,近圆形,全缘,下唇中间裂片稍大。雄蕊4枚,内藏,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1.4-1.5厘米处,长7-9毫米,紫色,无毛,花药黄色,有粘液,成对粘合,仅1室发育,下方一对雄蕊的药隔基部延长成距。子房1室,侧膜胎座4个,横切面有极多分枝,花柱无毛,长1-1.5厘米,柱头膨大,肉质,淡黄色,盾状。蒴果圆锥状或长卵球形,长约2-3厘米,2瓣开裂。种子多数,细小,椭圆形,黄色,长约0.04毫米,种皮网状。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药材性状
本品长15-25cm,茎单一或近基部分枝,淡黄褐色或紫色;叶肉红色,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0mm,宽3-4mm,光滑无毛,无叶柄。花生于花葶顶端,干时黑色。蒴果圆锥状或长卵球形,长2-3cm,2瓣裂,种子黄色,椭圆形,多数。气微,味苦,以体干,带花序者为佳。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现代应用
相关论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