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东风菜

东风菜 菜(:Aster scaberThunb.)是菊科、菜属植物粗壮。直立,高100-150厘米,上部有斜升的分枝,被微毛。基部期枯萎,叶片心形,长9-15厘米,宽6-15厘米。头状花序径18-24毫米,锥伞房状排列;花序梗长9-30毫米。瘦果倒卵,长3-4毫米,除边肋外,一面有2,一面有1-2,无毛。冠毛污黄白色,长3.5-4毫米,有多数微糙毛。期6-......
目录

形态特征

东风菜粗壮。直立,高100-150厘米,上部有斜升的分枝,被微毛。基部期枯萎,叶片心形,长9-15厘米,宽6-15厘米,边缘有具小尖头的齿端尖,基部急狭成长约10-15厘米被微毛的柄;中部较小,卵状三角,基部或稍截形,有具翅的短柄;上部小,披针或条;全部两面被微糙毛,下面浅色,有三或五出,网显明。

头状花序径18-24毫米,锥伞房状排列;花序梗长9-30毫米。总苞半球,宽4-5毫米;总苞约3层,无毛,边缘宽膜质,有微缘毛,端尖或钝,覆瓦状排列,外层长1.5毫米。约10个,白色,条状,长11-15毫米,管部长3-3.5毫米;管状长5.5毫米,檐部钟状,有线状披针,管部急狭,长3毫米。

瘦果倒卵,长3-4毫米,除边肋外,一面有2,一面有1-2,无毛。冠毛污黄白色,长3.5-4毫米,有多数微糙毛。期6-10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东北部、北部、中部、东部至南部各省,生于山谷坡地、草地和灌丛中,极常见。耐阴、喜肥水及抗性极强。

生长习性

菜在中国东北每年4月下旬萌发,5月长出,6-7月为期,期基部始枯萎落,8月果熟,9月果后养期,10月初植物始枯黄。

育植技术

选地整地

发利用郁度在40%左右的疏林地、林缘或荒山空地资源。选择土质层肥厚、中性土或偏微酸性土壤,灌溉便利,通性好地块。挖出残留树,清除枯和石块杂物等,翻耕前,增加底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翻耕后打碎土块,做细土质,提高通透性。做床长宽为1.2米×10米。高度为20-30厘米。

种子处理

在8月下旬左右采收种子,阴干后,筛除杂质,称量重量后装入种子网袋,用35℃水浸泡24小时,每12小时更换一次温水。取出浸泡好的种子照种砂1:3的比例混砂,然后装入种子网袋中,选在朝阳地处,挖土坑埋藏,覆土10厘米左右,种子可安全越冬。

播种

春播和秋播。春播在4月中下旬,秋播在10月中旬,或上冻前采用条播法播种。10厘米,覆盖2厘米土层,再覆盖2厘米厚松针保墒。物候观测,春播大约在播种后15天左右出苗。秋播在翌年早春4月中下旬出苗。秋播比春播早出苗15天左右。秋季林下播种、翌年春季4月下旬始萌,展至秋季10月末,初霜期仍然翠绿生长期长达6个多月。抗逆性极强。5月中旬,生长旺盛。

田间管理

幼苗期系浅,小苗期失水快,必须适当浇水。但水分过多时容易发生叶片病害,应当预防苗期叶片病害发生。同时保持土壤性良好,定时除草松土,注意勿碰伤须。土壤水肥充足,幼苗翠绿鲜嫩品质优良。秋季上冻前,每亩可施腐熟农家肥2500-3000千克,保墒和增加地力。为提高翌年产量做好准备。

病虫防治

菜抗逆性很强,病虫害极少。但在夏季高温、高湿容易发生白粉病。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或200倍液多抗霉素喷雾。喷雾一个星期后,病害消失,恢复正常生长状态。

主要价值

药用

植物在中国浙江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蛇毒,效果良好(裴鉴等,中国药用植物志7:图350,1964)。又据李时珍本草纲,此植物毒壅热、头痛眩、肝热眼赤,堪入羹臛食”。据《中药大辞典》中的记载,和全草味辛、甘、性,具有清热解毒、祛止痛、行气等功效,毒蛇咬伤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等症。各界医药专家及者们通过对菜总皂苷及单体化物生物活性实验、科地分析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菜及部所含成分在提高细胞免疫、抗肿神经保护、抗病毒及降脂等面更有效果。

食用

菜的幼苗、嫩可供食用,山里老百姓春季采收食用。其嫩,凉拌、食、做汤、土豆或肉类,还可做天妇罗等,味道鲜美感较好。

每100克含水分76克,蛋白质2.7克,粗纤维2.8克,胡萝卜素4.69毫克,尼克酸0.8毫克,维生素C 28毫克,其中胡萝卜素比胡萝卜的含量还高出许多。其还含有丰富的(Fe)、锰(Mn)、锌(Zn)、铜(Cu)、钼(Mo)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菜是养价值较高的山野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东风菜根

下一篇 东风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