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
形态特征
赤铁矿晶体常呈薄片状、板状。一般以致密块状、肾状、葡萄状、豆状、鱼子状、土状等 集合体最为常见。结晶者呈铁黑色或钢灰色;土状或 粉末状者,呈鲜红色。但条痕都呈樱桃红色。结晶者呈金属光泽,土状者呈 土状光泽。赤铁矿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铁矿物之一,可以形成于各种 地质作用中,但以 热液作用, 沉积作用或区域 变质作用为主。作用为药用的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赤铁矿系 沉积作用的产物。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经》,原作“代赭”,列为下品。
《别录》曰:“代赭生 齐国山谷,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
《本草图经》曰:“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了头代赭。”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为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 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不易砸碎。 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涛状弯曲。无臭,无味。在砖上摩擦显红色。以色棕红、断面显层叠状,每层均有钉头者为佳。能溶于 浓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呈钢灰色至铁黑色。透射 偏光镜下,极薄的薄片或边缘可见到血红色或橙红色,具微弱 多色性,No为浅褐红色,Ne为浅黄红色。折射率:No=2.988,Ne=2.759。 一轴晶。负光性。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铁(Fe)不得少于45.0%。
应用鉴别
1.代赭石与 旋复花:两药均能平降肺、胃二经之逆气以止呕噫,定喘息,代 赭石功专沉降逆气清降肝火,对肝阳上亢之证及肝火动血之证常用之;旋复花专功下气而消蓄结之痰水,对于痰壅气促,痰结胸痞,饮停肿满等多用之。
2.赭石与 磁石:两药均有平肝降逆之功,皆可治肝阳上亢及气逆喘息之证。然而磁石偏于护真阴镇浮阳,真阴亏损于下,阳浮于上之证,用之最好,赭石偏重于平降逆气,清降肝火,不但用于肝阳上亢盛之眩晕耳鸣及惊痫之病,且用于逆气上犯肺病胃所致噫及喘息气急等,并清火凉血止血以治吐衄崩漏下血之证。
化学鉴定
取本品粉末0.1g,置试管中,加盐酸2ml,振摇,静置。取上清液2滴,加 硫氰酸铵试液2滴,溶液即显血红色;另取上清液2滴,加 亚铁氰化钾试液1-2滴,即发生蓝色沉淀;再加25% 氢氧化钾试液5-6滴,沉淀变成棕色。(检查铁盐)
化学成份
炮制方法
代赭石: 除去杂质,砸碎,过筛。 煅代赭石:取刷净的代赭石,砸 碎,入 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上煅红透,取出,立即倾入醋盆中淬酥,捣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晒干,碾成粗末。(每代赭石100斤,用醋两次共50-60斤)
《 雷公炮炙论》:凡使代赭石,不计多少,用腊水细研尽,重重飞过,水面上有赤色如薄云者去之,然后用细茶脚汤煮之一伏时了,取出,又研一万匝,方入。用净铁铛一口著火,得铛热底赤,即下 白蜡一两于铛底, 逡巡间便投新汲水冲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药理作用
可用代赭石代替 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并认为无毒。但经测定 赭石中含砷盐的量,约为1/10万以上,已大大超过硫酸钡,也超过了 药典上许可标准。 小鼠每日服2g,到第7天时,100%死亡。死前动作迟钝,肌肉无力及间发性痉挛,最后共济失调或瘫痪,呼吸缓慢而死亡。家兔每日服5g,多在第12天死亡,个别到第14天死亡。中毒症状与小鼠相似,死后解剖见肺及肠粘膜充血,肝表面有部分坏死。麻醉兔注射赭石溶液对血压影响不大,可使肠蠕动亢进,对离体豚鼠小肠也有明显兴奋作用。对离体蛙心,大量时抑制。
性味:苦甘,平。
《药性论》:味甘,平。
《本草正》:味微甘,性凉。
《本草求原》:味辛且苦,寒。
功能主治
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 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②《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③《药性论》: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④《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 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⑥《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 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⑦《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用药禁忌
②《药性论》:干姜为使。
③《日华子本草》:畏 附子。
④《本草蒙筌》:孕妇忌服。
常用配方
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 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二升,日三服。( 《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 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 甘遂一钱半(轧细,药汁冲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治逆气上冲奔逼,息道滞塞不通:代赭石(打碎)三两,陈皮二两,桃仁、桂、 吴茱萸各半两。加姜、水煎。(《御药院方》代赭石汤)
治诸呀呷有声,卧睡不得:土朱(朱)不拘多少,为极细末,米醋调,时时进一、二服。(《普济方》)
治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汤调下,连进三服。见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仁斋直指方》)
治吐血,衄血:血师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为面。每服一钱,白汤下。(《斗门方》)
治肠风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两(火烧、醋淬二次), 柿饼一个(煮烂)。捣为丸, 梧子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治崩中淋沥不止:大赭石研为细末,醋汤调服。(《普济方》)
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地黄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治牙宣:赤土、荆芥。同为细末,揩齿上,以荆芥汤漱。(《百一选方》)
治赤眼肿闭:土朱二分,石膏一分。为末,新汲水调敷眼头尾及太阳穴。(《仁斋直指方》)
应用配伍
用于肝阳上亢证。代赭石苦寒质重,功善潜降肝阳,治肝阳偏亢之头痛,眩晕,目胀,耳鸣,甚或肝阳过亢,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症见颠仆,不知人事,常与 牛膝、 生龙骨、 生牡蛎等同用,如《衷中参西录》之 镇肝熄风汤;若属肝火上冲,常与 菊花、夏枯草、 黄芩、钩藤同用,以平肝降火;若兼肝肾阴亏,常与 生地、白芍、 牡蛎、 龟甲同用以育阴潜阳。 用于风火上扰神明之 癫狂,惊痫。代锗石不仅能清心肝之火,且有镇逆坠痰之效。治风火挟痰,发为癫狂者,常与泻火、清心、导痰之黄连、 大黄、 远志、胆星等同用;因于风痰上逆,发为惊痫者,可配 郁金、 菖蒲、 明矾、 朱砂等以宣窍、豁痰、 镇静、安神。治小儿癫痫,现代有单用赭石研末服。又因其重镇可以安神,亦可用于心悸、失眠、多梦及小儿夜啼等证。
用于肺胃之气上逆证。代赭石重坠降逆,能镇摄肺胃之逆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呃逆,属胃热亢盛者,配石膏、 玄参;兼胆火上冲者,配 龙胆草、青黛,如《衷中参西录》镇逆汤;属中焦寒凝者,配干姜、丁香;痰浊中阻者,配旋覆花、半夏,兼胃气虚弱者,加配人参、大枣,如《伤寒论》旋覆代赭汤;若宿食内滞,伴大便燥结者,配 朴硝、 甘遂,如《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
治噎膈上下不通,食入即反,可配人参、天冬、 苁蓉以培补气津,通降胃气,标本兼治,如《衷中参西录》参赭培气汤。代赭石又善下气降痰,治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既可单用本品,也可配伍他药,因于痰湿阻滞者,常配 半夏、 橘皮、旋覆花;因于热壅肺气者,常配 桑白皮、 瓜蒌;如与补益肺肾之人参、山药、 山茱萸等同用,亦治下虚上盛之喘促。
用于血热吐、衄、崩漏等血证。代赭石能清降气火,凉血止血,故尤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可单味使用,如《药性论》治崩漏不止,《斗门方》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均以本品火煅醋淬研末冲服。临床上多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配伍他药以增强 止血之效。如吐血、衄血,常藉其入血镇逆之功,虚寒者与 干姜、 白术、白芍相伍,如《衷中参西录》温降汤;热证配生地、 丹皮、 大蓟。便血,常配地榆、 槐花。尿血,常配小蓟、 白茅根。崩漏下血,常配 茜草根、艾叶炭、 阿胶等。
代赭石配伍白芍、 龟板:代赭石平肝潜阳;白芍、龟板滋补肝肾之阴.三药合用 有滋阴潜阳之功效 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
代赭石配伍人参、山茱萸:代赭石降逆平喘;人参大补元气;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三药同用 有益气补肾、镇逆定喘之功效 用于治疗肺肾两虚之气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 葶苈子:代赭石平肝泄肺降逆;葶苈子祛痰平喘、下气行水.二者伍用 其降逆化痰平喘之功效更著 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肺失肃降之头晕、呃逆、咳痰、气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夏枯草、 石决明:代赭石平肝镇逆;夏枯草清泻肝火;石决明清肝火、平肝阳.三者伍用 有清肝火、平肝阳之功效 用于治疗肝火亢盛、肝阳上亢之头胀、头痛、眩晕等.
代赭石配伍旋覆花、半夏、人参:代赭石重镇降逆 平胃中冲逆之气;旋覆花降逆消痰;半夏化痰散痞、降逆止呕;人参益气补虚.四药合用 有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效 用于治疗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之胃脘痞闷、嗳气呃逆 或食入即吐、苔白滑者.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
1. 对心脏和血压的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 代赭石溶液大剂量时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但对麻醉兔的血压无明显影响.
2. 对肠道 平滑肌的作用 代赭石溶液注射于麻醉兔可使肠蠕动增强;对离体豚鼠小肠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3. 其他作用 代赭石曾代替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 并被认为无毒.但经测定代赭石中含砷盐的量, 约为 1/100 000 以上, 已大大超过硫酸钡, 也超过药典上的许可标准.
文化底蕴
《汤液本草》:代赭石,《圣济经》云: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惊也。 《本经》:主贼风 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药性沦》: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 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 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治夜多小便。
《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本草再新》:平肝 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 堕胎。
《本草经疏》;代赭石,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贼风及女子赤 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胞不出及坠胎也。
《本经逢原》:赭石之重,以镇逆气。《本经》治贼风,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敛血气也。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 旋覆代赭石汤,取重以降逆气,涤痰涎也。观《本经》所治,皆属实邪,即赤 沃漏下,亦肝心二经瘀滞之患,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 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取重以镇之也。阳虚阴痿、下部虚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也。
《长沙药解》:代赭石,《伤寒》旋覆花代赭汤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 滑石代赭汤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而清 郁火者也。
《本经疏证》:代赭石,《别录》所谓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 阴痿不起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运量不灵。而其最要是除五脏血脉中热一语。是一语者,实代赭石彻始彻终功能也。 仲景用代赭石二方,其一 旋覆花代赭石汤,是邪在未入血脉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汤,是邪入血脉已久,盖同为下后痞鞭于心下,则热虽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脉,若入脉则其气散漫不能上为噫矣,惟其不见聚热之所而辗转不适焉,斯所以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脉一宗悉致其病,除五藏血脉中热,可不谓若合符节也哉。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力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干姜、 白芍诸药佐之(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入 肝胆也,然吐衄之证,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 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上冲、 胃气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 生山药、生芡实诸药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 龙骨、 牡蛎、 三七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