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倒地铃

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L.)是无患子倒地铃植物,草质攀援藤本,长约1-5米;绿色,有5或6棱和同数的直槽,棱上被皱柔毛。二回三出复叶,轮廓为三角叶柄长3-4厘米。花序,与近等长或稍长,总花梗直,长4-8厘米。蒴果、陀螺状倒三角或有时近长球种子黑色,有光泽,直径约5毫米。期夏秋,果期秋季至初冬。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
目录

形态特征

草质攀援藤本,长约1-5米;绿色,有5或6棱和同数的直槽,棱上被皱柔毛。二回三出复叶,轮廓为三角叶柄长3-4厘米;小近无柄,薄纸质,生的斜披针或近菱形,长3-8厘米,宽1.5-2.5厘米,端渐尖,侧生的稍小,卵形或长,边缘有疏锯齿或羽状分裂,面近无毛或有稀疏微柔毛,中脉侧脉上被疏柔毛。

花序,与近等长或稍长,总花梗直,长4-8厘米,卷须螺旋状;萼片4,被缘毛,外面2卵形,长8-10毫米,面2,比外面2约长1倍;花瓣白色,倒卵形雄蕊雄花)与花瓣近等长或稍长,丝被疏而长的柔毛;子房(雌花)倒卵形或有时近球,被短柔毛。蒴果、陀螺状倒三角或有时近长球,高1.5-3厘米,宽2-4厘米,褐色,被短柔毛;种子黑色,有光泽,直径约5毫米,种脐心形,鲜时绿色,干时白色期夏秋,果期秋季至初冬。

生长环境

生长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倒地铃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其喜温暖,不耐,在18-28℃的温度范围生长良好,秋季温度降低时生长日趋衰弱,在降霜后植株死亡。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北部较少,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倒地铃为篱栅攀生型植物。该种植物用播种法繁殖,可在每年春季4-6月进。可先将所选的种子用温水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将其置于湿布中催。在此期间,要常淋水,等到大部分种子始萌动时,即可进播种。倒地铃种子较大,因此通常采用点播法进育苗。

栽培技术

栽植

地栽:宜选用排水良好、硫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盆养可使用由腐、粗砂、园土所配成的混基质,它们的比例体积计依次为1:1.5:1.5。倒地铃的定植多于每年4-6月采用直播的式进。应选择地势较高、阔向阳之地,注意避。为了便于以后操作,最好先东西走向设立好支架。然后在支架旁保持50厘米的株,其直径约为30厘米、深度约为30厘米。如果土质不佳,可填入客土。通常先往中浇透水,然后投种2-3粒,覆土后略微压实即可。待齐苗后,每留下壮苗株,余者拔去。

盆栽:倒地铃多在4-6月进直播。可以使用中型盆作为容器。在操作时先往盆加适量基质,然后放入种子数粒,覆土约2厘米,略加压,注意留出沿。接着浇透水即可。待齐苗后,每盆保留壮苗一株。

管理

水肥:倒地铃喜微潮的土壤环境,稍耐早。除在定植时施用适量鸡粪作为基肥外,夏秋生长旺盛阶段应该每隔10天追施次稀薄液体肥料,在肥料充足的情况下生长迅速。

搭架:栽培地点应该保持通良好。由于倒地铃是攀缘性植物,因此当植株高约10厘米时,应该在盆上设立支架,以供植株更好生长。支架的大小、状可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通常支架的高度是盆高度的2-3倍较为适宜,这样的比例可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由于倒地铃的攀缘性较强,也可以不采取搭设支架,而使用细导其蔓的管理法。秋末冬初应将枯、落及时清除,进掩埋,同时也能减少某些病害的发生。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倒地铃不易患病,亦较少受到有害动物的侵袭。

越冬:植物虽为多年生,但常做一年生栽培。其生长迅速,当定植后很快就能成,以供观赏,但进入秋季后,遇到霜冻植株就会逐渐死亡。其最佳观赏时间自种苗定植后可达3-4个月,它的栽培年限不超过1年。

采收:可在每年9-10月间,分批将已成熟的果实采下,在晒于后置于干阴凉处,集中清选,将所获种子贮藏于干避光、通良好之处备用。

主要价值

药用: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治跌打外伤,疮疥,湿疹,蛇伤;可止吐,缓泻;种子榨油可供工业用。

观赏及食用:植物可地栽于墙垣之侧进美化,亦可盆栽观赏。其果可以作为插材料;新梢嫩能够作为蔬菜食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倒扎龙

下一篇 倒吊蜡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