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地梢瓜

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 K. Schum.)是萝藦绒藤属植物。直立灌木;地下单轴横生;自基部多分枝对生或近对生,线形。伞聚伞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蓇葖纺锤,先端渐尖;种子扁平,暗褐色,长8毫米;种毛白色绢质,长2厘米。期5-8月,果期8-10月。分布于中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河南......
目录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地下单轴横生;自基部多分枝对生或近对生,线形,长3-5厘米,宽2-5毫米,中脉隆起。伞聚伞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绿白色花冠杯状,裂三角状披针,渐尖,高过药隔膜片。蓇葖纺锤,先端渐尖,中部膨大,长5-6厘米,直径2厘米;种子扁平,暗褐色,长8毫米;种毛白色绢质,长2厘米。期5-8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和江苏等省区。生长于海拔200-2000米的山坡、沙丘或干旱山谷、荒地、田边等处。耐、耐旱、耐瘠薄。

繁殖方法

播种

前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翻,灌足底墒水,早春细整地,结耕地,施优质有机肥3.75-4.50吨/公顷,磷酸二氢胺0.38吨/公顷,均匀混施于0-20厘米的耕作层中。4月上中旬,当温稳定在10℃以上时便可进播种。播种时,地整平后起垄覆膜,膜面宽50厘米、膜间为40厘米。播种采用播,每3粒,深度1-2厘米,播量为40.5千克/公顷,一般株为15-20厘米,小为30厘米、大为50厘米,播后覆薄土,稍加镇压,并盖一层薄沙后灌水。

组织

无菌材料的获得:从当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地稍瓜植株上切取2-3厘米带顶芽段,除去叶片,置烧杯中用自来水冲洗30分钟,取出后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表面消毒30秒,再用0.1%升消毒2-5分钟,无菌水冲洗3-5次,然后接种在培养基上。

的诱导:外植体接种后约10天,生长始萌动,同时在的基部四周出现黄绿点;继续在培养基上生长20天左右,即可分化丛生;30-40天后,新长到2-3厘米。这些丛生在培养基上繁殖速度快,但生长弱。将这些生长旺盛的小苗切下接在培养基上进培养,生率在95%以上;基部带有部分愈伤组织的小苗仍然接到培养基上继续增殖分化。一般30天可继代1次,增殖率6-7倍。

增殖培养:丛生切下,接种到培养基中,这些生长旺盛、健壮,25-30天继代1次。增殖系数不要过高,一般控制为3,这样可以保持苗既有良好的增殖,又有健壮的长势。

移栽:小苗在培养基上培养1周左右,陆续生长出白,20天左右每株小苗基部即可长出5-7条约5厘米长的白色肉质。这时,将已生的瓶苗在普通房间里射光下炼苗1周,打,加入适量的清水以软化培养基,洗去部的培养基,移栽到灭菌的养土(壤土和有机肥的比例为1:1)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每3-4天用清水喷洒1次,成活率在90%以上。成活的小苗生长旺盛,整齐一致。

栽培技术

播种后10天即可出土。当真出现6时间苗,10时定苗。追肥以氮肥为,在分枝旺期时适当追施1次肥料,追尿素量为75千克/公顷;显蕾期追施尿素150千克/公顷;在期每7天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1次。追肥后立即灌水,后期视苗情进适量灌水,一般不干不浇,并忌水涝。

病虫防治

地梢瓜在驯化栽培期间,暂时没有发现病害。虫害要有蚜虫,防治法是用浓度为0.1%的菊马乳油或氧化乐果进面喷洒。

主要价值

济:全株含橡1.5%,树脂3.6%,可作工业原料;幼果可食;种毛可作填充料。

生态:地梢瓜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水土保持先锋草本植物,可作为荒坡、荒地治理前期植被尚未恢复或乔灌木未有一定郁度时的先群落。

药用:以全草入药,全草要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阿魏酸(feru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蔗糖(sucrose)、槲皮素(quercetin)、1,3-O-二甲基醇(1,3-O-dimethyl-myo-inositol)、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α-香树脂醇正辛烷酸酯(α-amyrin caprylate)、柽柳素(tamarixetin)等成分。性甘,凉。清虚火,益生津,下乳。咽喉疼痛,阴不足,健忘,虚烦渴,头昏失眠,产后体虚,乳汁不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地棠花

下一篇 地梗鼠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