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地锦

地锦 地锦(拉丁: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Sieb. & Zucc.) Planch.),铺地锦地锦草、爬山虎等,是葡萄地锦植物,木质藤本。地锦,几无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须5-9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对生。卷须端嫩时膨大呈,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单叶花序着生在短枝上,基部分枝多歧聚伞花序;子房椭球果实,直径1-1.5厘......
目录

形态特征

地锦木质藤本。小,几无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须5-9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对生。卷须端嫩时膨大呈,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单叶,通常着生在短枝上为3浅裂,时有着生在长上者小型不裂,叶片通常倒卵,长4.5-17厘米,宽4-16厘米,端裂急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中脉上疏生短柔毛,基出5,中央侧脉3-5对,网上面不明显,下面微突出;叶柄长4-12厘米,无毛或疏生短柔毛。

花序着生在短枝上,基部分枝多歧聚伞花序,长2.5-12.5厘米,轴不明显;花序梗长1-3.5厘米,几无毛;花梗长2-3毫米,无毛;蕾倒卵,高2-3毫米,;萼碟,边缘全缘或呈波状,无毛;花瓣5,长,高1.8-2.7毫米,无毛;雄蕊5,丝长约1.5-2.4毫米,花药长椭卵形,长0.7-1.4毫米,花盘不明显;子房椭球花柱明显,基部粗,柱头不扩大。果实,直径1-1.5厘米,有种子1-3颗;种子倒卵,基部急尖成短种脐面中部呈部中梭突出,两侧洼呈沟状,从种子基部向上达种子端。期5-8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地锦生长于海拔150-1200米的山坡崖石壁或灌丛。性喜阴湿,耐旱,耐,冬季可耐-20℃低温。对候、土壤的适应能力很强,在阴湿、肥沃的土壤生长最佳,对土壤酸碱适应范围较大,但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或壤土为最适宜,生长较快。也耐瘠薄。

分布范围

地锦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栽培

栽培

地锦地锦繁殖可采用扦插压条、播种等法,以插条法运用最多。

播种育苗:于10月种子成熟后采集,在冬季较温暖的地区可冬播,也可春播。成苗后的移植应在落后的晚秋和早春。

插条育苗:插条可在落到萌前采集,插条长为20-30厘米,在整作好的床畦上插深10-15厘米,也可沟压埋。插后立即灌水,保持床土湿润,成活率较高。成活后即抽生新蔓,1年生新蔓可达1米以上。

栽培技术

地锦栽植地选择:西北地区环境治理作用显著。在园林绿地中设计配置定位,地锦虽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酸、碱、肥、瘠都可适应,但仍应注意土层厚度、排水状况,肥沃状况。并可在黄土高原的塬、梁、峁的边缘地带种植以及沙地和沙漠种植。

一般为单栽植,株2米,如要更早见效,株可为1米。墙基栽植的应50厘米以上,既可增大养面积,又可保护墙基。栽植不宜有灰渣,否则应换土。栽植50厘米见,分层踏实土壤

栽植时间:多在春季发前进

栽后管理:栽植后立即浇足定根水。成活后,先要采取立竿搭桥措施,诱导植株上墙、柱石、假山。栽后2-3年,每年可追施氮肥1-2次,以加速生长

病虫防治

病害

地锦要病害有病、斑病、白粉病、霜霉病。

防治法:可采取清除落、杂草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在发病期喷洒等量式波尔多液或多菌灵,对白粉病可喷洒粉锈宁或退菌特等药

虫害

要虫害有葡萄蝉、葡萄天蛾、刘氏短须螨、吹绵蚧等。

防治法:在螨期喷洒三氯杀螨醇杀灭刘氏短须螨,在其他害虫的若虫或幼虫期喷洒氧化乐果、敌敌畏、马拉硫磷、久效磷等任一种药,都可治疗。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地锦地锦林绿化中很好的垂直绿化材料,既能美化墙壁,又有防隔热的作用。对二氧化硫等有害体有较强的抗性,适宜在宅院墙壁、围墙、院入处、桥头石堍等处配置。

食用价值

果实可食或酿

药用价值

可入药,具有破淤、消肿毒、祛、止止痛的功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地锦槭

下一篇 地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