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多穗石柯

多穗石柯 多穗石柯(拉丁:Lithocarpuspolystachyus(Wall.)Re-hd.),中药、大椆子、绵柯等,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果实无毒多穗石柯革质,多皱缩卷,破碎,质脆。微,味甜。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具有补,祛湿之功效,常用于肾虚痛,湿痹痛。具有清热解毒,祛降压之功效,常用于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疮疡压等症。果具有和降逆......
目录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甘、涩,性平。

:味甘、微苦,性平。

果:味甘、涩,性平。

归经

:归

:归肝经

果:归肝经

功效

:补,祛湿

清热解毒化痰,祛,降压。

果:和降逆。

主治

肾虚痛,湿痹痛。

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疮疡,皮肤瘙痒,压。

果:呃逆,噎

用法用量

:15-30g。

:10-15g。

果:15-30g。

外用:适量,捣;或水洗。

相关配伍

1、治压病:多穗石柯决明子车前子各30g,野菊花15g。水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肾虚痛:甜30g,猪瘦肉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3、呃逆:甜果25g,香附10g。水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4、治湿热泻痢:甜15g,千里光12g,三颗针12g。水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晒干。

:春、夏、秋季摘,晒干或鲜用。

果: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多穗石栎,又多穗柯、黑石虎、大椆、鸡山柯。常绿乔木,高11-15m。小幼时淡褐色,老时干后暗褐黑色互生;叶柄长2-2.5cm,基部增粗,常呈暗褐色,有时被灰白色粉霜叶片革质,长或卵状长,长7-14cm,宽3-4cm,先端急尖或突然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下面稍带灰白色侧脉7-10对,支纤细,疏离,稍明显,小通常不明显。雄花序极少复穗状;雌花3朵一簇,常1朵结实。果序长8-10cm,轴纤细,直径约5mm;壳斗浅盘,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鳞状苞片轮状排列,细小,除部外与壳斗愈,被褐黑色绒毛;坚果扁球,直径1.6-1.8cm,长9-13mm,未成熟时部锥尖状,成熟时近平坦,中央有短尖头,基部平,无毛;果脐深内陷,直径6-8mm。期5-9月,果期翌年5-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边的灌丛中偶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性状鉴别

革质,多皱缩卷,破碎,展平后呈倒卵状叶脉突出,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全缘。质脆。微,味甜。

药理作用

1、抗氧化,抗炎作用。

2、抗律失常作用。

3、降脂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多穗石柯叶

下一篇 多枝婆婆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