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叶凤仙花

凤仙(拉丁Impatiens apalophyllaHook. f.):凤仙科,凤仙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互生,卵形状倒披针,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波状齿,总花梗腋生,大,黄色;旗瓣翼瓣短,无柄,面的宽;唇瓣囊状,基部突然延长成长蒴果棒状。8-9月,9-10月结果。该种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生于山谷沟底、山坡草丛中,或林下阴湿......
目录

形态特征

草本,高30-60厘米,有长粗壮,直立,不分枝

互生,密集于上部,卵形状倒披针,长10-22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波状齿齿间有小刚毛,侧脉9-10对。

花梗腋生,长达7-15厘米,4-10朵排成总状花序花梗长约2厘米;大,黄色萼片4,外面2个斜卵形面2个条状披针;旗瓣,先端,有小突尖,中肋细;翼瓣短,无柄,2裂,基部裂,先端渐尖,上部裂,先端钝,面的宽;唇瓣囊状,基部突然延长成长微弯或有时螺旋状;花药钝。

蒴果棒状。期8-9月,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

产中国广西(凌云、梧州、博白)、贵州(普安、兴仁、贞丰、册亨、荔波)、云南(金平)。生于山谷沟底、山坡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海拔900-1500米。

生长习性

极易成活,民间栽培非常普遍。明代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组织编写的《救荒本草》中收录凤仙曾云“人家园圃多种,今处处有之”。《广群芳谱》中亦云“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随时可再种。即冬月严,种之炕,亦生苗”。

栽培技术

果实很特,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来。喷洒出去的种子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凤仙,以此“扩充地盘”延续后代。

播种一般在3月至4月进,如果是在“国庆”观,则在6月至7月播种。

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

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小过于拥挤时进间苗,使其茁壮生长

当小苗长出3至4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过50天至60天,凤仙就会绽放出娇美的朵。

病虫防治

斑点病

为害症状凤仙斑点病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从叶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流和雨水传播,进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⑴及时清除病落。⑵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液。

霜霉病

为害症状上病斑初为褪绿斑块,常为叶脉所限呈不规则,后期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可见白色霉状物,较厚密,严重时覆满全,致叶片枯焦,影响观赏。

发病特点:在南,病菌以孢子囊进初侵染和再侵染,完成病害周年环,无明显越冬期。在北,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溅射传播,孢子萌发后进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流传播,进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来。

动态温15-17℃、高湿或昼夜温差大、雾大重、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易发病;夏秋阴雨连绵、雨日多、降雨量大发病重或大流

防治:⑴栽植凤仙,应注意选择地块,理密植,养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⑵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 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600-700倍液、72%克湿性粉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白粉病

为害症状要为害叶片染病 菌丝体生在两面,白色放射状毡状斑,后来相互融成大,病斑上布满白粉。秋末,病部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囊壳。染病产生与叶片类似的症状。近年该病发生普遍,5-9月均可发生,受害严重的造成植株衰弱叶片变黄提早枯死。

发病特点:病菌以囊壳在病残枯中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子囊孢子,成熟后随传播,侵染叶片。发病后病部成分生孢子雨传播,进多次再侵染

动态温适宜,空湿时,病菌大量繁殖。该病包头7-9月发生、河南5-6月及10-11月发生,浙江多发生在9-10月间。通不良,发病重。

防治:⑴秋季搜集枯,集中烧毁。⑵养护,凤仙属长日照卉,每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上,有利于花芽,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增强抗病力。⑶发病初期喷洒5%多硫化钡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结线虫

为害症状凤仙结线虫病是南、北普遍又严重的病害,要为害部。线虫侵入侧根须根后,成很多大小不--的,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剖状小线虫,即雌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细株矮,叶片由上而下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卷,皱缩枯萎,苞黄枯或不放。

发病特点:该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几小时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根尖,由根冠侵入定居在生长,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结。在生长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卵块,进入土中进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植物抗性衰退时,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10分钟致死。

动态:田间土壤湿度是影响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适凤仙生长,也适于结线虫活动,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抑制。其为害砂土中常较粘土重,适宜土壤pH4-8。

防治:⑴加强检疫,防止有病苗的传人、传出,以免该病扩展、蔓延。⑵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⑶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⑷用药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法同上。也可施用5%灭克颗粒,每平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

主要价值

药用

全草入药,有瘀、通之功效,治湿、跌打内伤月经不调。

性味归经:微苦,温。肝经

功效分类:活化瘀药、活止痛药

功效治:瘀、通止痛。用治跌打损伤、胸胁痛等症、可用治腹痛、产后瘀血不尽等。月经不调;瘀血

用法用量:服:汤,3-9克。外用:适量,捣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有瘀、通的功能。

装饰品

为人们所喜爱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有染指甲的功效。用凤仙染指甲俗由来已久。宋代周密所《葵辛杂识续集》中载有以凤仙染指甲之法。将带色的凤仙花瓣捣烂,加入适量食盐或明矾湿均,蘸取适量涂于指甲上,用布植物叶片包好,一段时间后就染好了。染好的指甲,用凤仙染指甲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数月。所以凤仙指甲

植物文化

凤仙如其。清代康熙皇帝命士汪灏等成的《广群芳谱》记述凤仙:“桠间,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其在百中的地位虽不比、兰、竹、菊、牡丹和芍药,甚至曾被苏门四士之一的张耒贬为“菊婢”,但凤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总有爱之人对凤仙情有独钟,更有文人不吝笔吟咏凤仙。

唐代诗人李贺在《宫娃歌》中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房夜捣红守宫”,又吴仁壁有咏《凤仙》:“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再如宋代杨万里的《凤仙》:“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染作工”。此外,元代杨维桢、明代瞿佑、清代刘灏等均有以凤仙为题的诗句。

凤仙奇特,期长,古代已注其观赏价值。清人赵敏所著《凤仙谱》是一本园艺特色的著作。在赵敏的眼中,其它草如罂粟、虞美人、鸡冠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质陋,然凤仙无二者之病,故当为著专谱”可见其对凤仙的喜爱之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叶凤尾

下一篇 大叶仙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