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叶苣荬菜

苣荬菜大蓟、苦荬、苦苣菜、草,中药,为菊科植物续断菊(Sonchus asper (L.) Hill.)的全草或,分布于中国各地。其功效要为清热解毒、止要用于治疗疮疡肿毒、小儿咳喘、痨咳等。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细,或纺锤,无地下直立,分枝或不分枝,下部无毛,上部有腺毛梗,近革质,长卵形,长6–15厘米,宽1.5–8厘米,......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细,或纺锤,无地下直立,分枝或不分枝,下部无毛,上部有腺毛梗,近革质,长卵形,长6–15厘米,宽1.5–8厘米,不分裂或缺刻状半裂,少有羽状全裂,边缘有不等的刺状尖齿,下部叶柄有翅,中上部无柄,基部有扩大的头状花序5–10个,在端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梗无毛或有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毫米,宽10–15毫米,宽10–15毫米,暗绿色总苞2–3列;状,黄色瘦果状倒卵形,长2.5–3毫米,宽约1毫米,压扁,淡褐色或棕褐色,两面各有3条纵肋,肋间无细纵纹;冠毛毛状,白色,长超过瘦果1倍。期6–7月,果期7–9月。

基本介绍

【中文药材】:苣荬菜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田野。

性味】味苦;性

【功能治】清热解毒;止疮疡肿毒;小儿咳喘;痨咳

【用法用量】服:汤,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鲜品捣

【摘录】《中华本草》。

化学成份

该品含五环三萜醇9.8%,及其乙酸酯16.1%和其长链脂肪酸酯4.6%。其中三萜醇类成分有α-香树脂醇(α-amyrin)4%,β-香树脂醇(β-amyrin)8%,计曼尼醇(germanicol)6%,ψ-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17%,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36%,羽扇豆醇 (lupeol)28%;三萜乙酸酯有α-香树脂酸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3%,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8%,计曼尼醇乙酸酯(germanicolacetate)5%,ψ-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ψ-taraxasterol acetate) 19%,蒲公英甾醇乙酸酯(taraxasterol acetate)21%,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44%。另有报道,从干苦菜中测得含C17-35烷烃1.7%,C12-32脂肪酯17.4%,三萜乙酸酯16.1%,C22-28醇19%,甾醇11.7%。另外,还从该品中分到表-无羁萜醇乙酸酯(epi-friedelinol acetate),豆甾醇(stignasterol),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及它们的7-葡萄糖醇酸甙。苦苣菜甙(sonchuside)D、E、F、G、H、I,及苦苣菜丁烯酮甙(sonchuionoside)A、B、C,淫羊藿甙(icariside)B。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叶菜

下一篇 大叶花椒茎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