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团囊虫草

大团囊虫草,中药。为麦角菌科真菌大团囊虫草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Ehrenb.) Link的子座。分布于江苏、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活,止,调之功效。常用于崩,月经不调。子座。味微涩,性温。归肝经。活,止,调。用于崩,月经不调。1、治崩,月经不调:大团囊虫草地榆各6g。水服,每日2次。(刘波《中国药用真菌》)2、治崩:大团囊虫草6g,仙......
目录

入药部位

子座。

性味

味微涩,性温。

归经

肝经

功效

,止,调

主治

用于崩,月经不调。

相关配伍

1、治崩,月经不调:大团囊虫草地榆各6g。水服,每日2次。(刘波《中国药用真菌》)

2、治崩:大团囊虫草6g,仙鹤草9g,景天三七15g。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服:汤,3-9g;或鸡、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形态特征

大团囊虫草:又树生虫草、大团囊草。子座由状、多分枝的菌丝索固定于土下的寄上,地上部分高2-8cm。柄粗1-2.5mm,少分枝,暗绿色至紫褐色,有纵纹。头部、倒卵形至棒,长5-13mm,粗3-5mm,暗褐色,干后近黑色。子囊壳卵形,(600-650)μm×300μm,孔凸出。子囊细长,(300-400)μm×(7-8)μm。孢子线形,透明无色,有多数横隔,成熟时断裂成(3-4)μm×(2-2.5)μm的小段。

生长环境

寄生于竹林或栎树林下疏松土壤中大团囊菌(Elaphomyces granulatusFr.)的子实体上。分布于江苏、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

子座长2-6cm,基部残有状菌丝束。头部、倒卵形或棒,长5-13mm,直径3-5mm,黑褐色或暗褐色;柄部直径1-2.5mm,少分枝,暗绿色,有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黑褐色。微腥,味淡。

相关论述

刘波《中国药用真菌》:“活,调。治崩和月经不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地柏枝

下一篇 大四块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