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尾摇
植物简介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茎粗壮,直立,多分枝,被开展的糙伏毛。叶互生或近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3-9厘米,宽2-4厘米,先端尖,基部圆形或截形,下延至叶柄呈翅状,叶缘微波状或波状,上下面均被短柔毛或糙伏毛,有时硬毛稀疏散生,叶脉明显,侧脉5-7对,上面凹陷,下面突起,被开展的硬毛及糙伏毛;叶柄长2-5厘米。镰状聚伞花序长5-15厘米,单一,不分枝,无苞片;花无梗,密集,呈2列排列于花序轴的一侧;萼片披针形,长1.5-2毫米,被糙伏毛;花冠浅蓝色或蓝紫色,高脚碟状,长3-4毫米,基部直径约1毫米,喉部收缩为0.5毫米,檐部直径2-2.5毫米,裂片小,近圆形,直径约1毫米,皱波状;花药狭卵形,长约0.5毫米,着生花冠筒基部以上1毫米处;子房无毛,花柱长约0.5毫米,上部变粗,柱头短,呈宽圆锥体状,被毛。核果无毛或近无毛,具肋棱,长3-3.5毫米,深2裂,每裂瓣又分裂为2个具单种子的分核。花果期4-10月。
产广东(海南岛及西沙群岛)、福建、台湾及云南西南部。生海拔5-650米丘陵、路边、河沿及空旷之荒草地,数量较多,生长普遍。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布。
全草入药,有消肿解毒,排脓止疼之效,主治肺炎,多发性疖肿、睾丸炎及口腔糜烂等症。
![]() | ![]() |
基本资料
【别名】鱿鱼草、斑草、 猫尾草、象鼻癀、象鼻草,墨鱼须草、大狗尾、 象鼻花、 天芥菜、狗尾虫、四角苏、勾头蛇、臭柠檬
【来源】紫草科 天芥菜属植物大尾摇Heliotropium indicum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肺炎,肺脓肿,脓胸,腹泻,痢疾,睾丸炎,白喉,口腔糜烂,痈疖。
【化学成份】大尾摇含生物碱:大尾摇碱(indicine),乙酰大尾摇碱(acetyl indicine),大尾摇宁碱(indicinine),N-氧化大尾摇碱(indicine N-ocide),剌凌德草碱(echinatine),仰卧天芥菜碱(supinine),欧天芥菜碱(heleurine),天芥菜碱(heliotrine),毛果天芥菜碱(lasiocarpine),N-氧化毛果天芥菜碱(lasiocarpine N-ox-ide)。种子油三酰甘油及氰类脂(cyanolipid)中均含C16、C18脂肪酸,氰类脂中C16、C18脂肪酸与会,3-二羟甲基丙烯腈形成酯。
【异名】鱿鱼草、斑草(《福建民间草药》), 猫尾草(《南宁市药物志》),象鼻癀(《闽南民间草药》),象鼻草、墨鱼须草(《福建中草药》)。
性味归经
功用主治
【功用主治】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肺炎,脓胸,咽痛,咳嗽,膀胱结石,小儿急惊,口糜,痈肿。
【药理作用】根的水提取液给麻醉猫静脉注射可降低血压并兴奋呼吸,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醇提取液则均无作用。水提取液对离体豚鼠回肠无明显作用,对离体兔十二指肠可升高其张力;醇提取液则均为抑制。对蟾蜍腹直肌二者均无影响,对离体大鼠子宫则二者均有显着兴奋作用。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均有催产素样作用。叶的提取物对小鼠的Schwartz白血病(腹水型),具有抗肿瘤作用(延长寿命)。
①《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痈解毒。治发热结斑,肺炎,脓胸。"
②《南宁市药物志》:"消肿解毒散积,内服治膀胱结石;枝叶配石灰煎水熏洗治蛇头疮。"
③《闽南民间草药》:"治咽喉痛,咳嗽,疮肿初起,口腔糜烂。"
④《闽南民间草药》:"治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经期周身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绞汁蜜调服。外用:煎水洗或捣汁含漱。
【宜忌】《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选方应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