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戟

大戟 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Rupr. ),大戟大戟大戟植物大戟产中国陕西、甘肃、华东、华中、华南、四川等地,朝鲜和日本亦有分布。生于山坡灌丛、山谷、路旁、田边湿地。其高达80(-90)厘米;互生,,稀披针或披针状,两面无毛或有时下面具柔毛;花序单生无梗,总苞杯状,淡褐色蒴果,呈疏被状突起;种子呈卵,暗褐色面具浅色条纹;期......
目录

形态特征

水边生长的大戟多年生草本。柱状,长20~30cm。直径6~14mm,分枝或不分枝单生或自基部多分枝,每个分枝上部又4-5分枝,高40~80 (90)cm,直径3~6 (7)cm,被柔毛或被少许柔毛或无毛。

互生,常为,少为披针或披针状,变异较大,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或呈楔形或近或近平,边缘全缘明显,侧脉羽状,不明显,两面无毛或有时具少许柔毛或被较密的柔毛,变化较大且不稳定;总苞4~7枚,长,先端尖,基部近平;伞幅4~7,长2~5cm;苞2枚,近,先端具短尖头,基部平或近平

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端,无柄;总苞杯状,高约3.5mm,直径3.5~4.0mm,边缘4裂,裂,边缘具不明显的缘毛;腺体4,半,淡褐色雄花多数,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具较长的子房柄,柄长3~5 (6)mm;子房幼时被较密的状突起;花柱3,分离;柱头2裂。

蒴果球状,长约4.5mm,直径4.0~4.5mm,被稀疏的状突起,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花柱宿存且易落。种子长球状,长约2. 5mm,直径1.5~2.0mm,暗褐色或微光亮,面具浅色条纹;种阜近盾状,无柄。期5~8月,果期6~9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200~3000米,山坡、灌丛、路旁、荒地、草丛、林缘和疏林

大戟喜温暖湿候,耐旱、耐喜潮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为好。

分布范围

种群数量较大。广布于全国(除台湾云南西藏新疆),北尤为普遍。分布于朝鲜和日本。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附近。

繁殖栽培

可用用种子、分繁殖,育苗移栽法。

大戟相册4月上旬育苗,撒播或条播,将种子均匀播下,覆薄细土,稍加镇压,浇水,保持床土湿润。约2~3星期出苗。苗高12~15cm时移移。选阴天,将订地浇透水,挖幼苗,30cm×25cm深12cm,每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1hm2用种量7.5kg。分繁殖:秋季桔后或早春萌前,挖掘部,进,每带有2~3个30cm×25cm栽种。

幼苗定植后,如有缺株,应及时补栽,并施1次稀人粪尿。现蕾时要及时摘蕾,再施1次粪肥或饼肥。每隔半月需松土除草。

主要价值

药源

大戟出处:《本

:下马仙(《纲》)

来源:为大戟植物大戟。春季未发前,或秋季枯萎时采挖,除去残须根,洗净晒干。

炮制大戟: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或切,晒干。大戟:取大戟段或

浸拌,置锅用文尽,再至微干,取出,晒干。(大戟100斤,用30~60斤)

  1. 《雷公炮炙论》:"采得大戟于槐砧上细锉,与海芋,从巳至申,去芋叶,晒干用之。"
  2. 《纲》:"凡采得大戟浆水软,去晒干用。海芋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3. 《本草通玄》:"大戟用枣同软,去,晒干。"

采集收藏:

  1. 梁·《录》:“大戟生常山。十二月采,阴干。”
  2. 五代·韩保升曰:“苗似甘遂而高大,有白汁,黄。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五月采苗,八月采用。”
  3. 宋·苏颂曰:“近道多有之。春生红,渐长作丛,高一以来。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黄紫,团杏花,又似芜荑似细苦参,秋冬采阴干。淮甸出者,高三四黄,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苗似芍药。”
  4. 明·《本草蒙荃》:“大戟种甚猥贱,处处有生。春发红,日渐丛长。凡资入药,惟采正。……苗泽漆,味苦兼辛。”
  5. 李时珍曰:“大戟生平泽甚多,直高二三,中空,折之有白浆。长,长狭如柳叶而不团,其梢密攒而上。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大戟色白,其皮柔韧而绵,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6. 清·《本草从新》:“大戟。杭产、紫者为上。北产,白者伤人。”

药性

性味苦辛,,有毒。

  1. 《本》:"味苦,。"
  2. 录》:"甘,大,有小毒。"
  3. 《药性论》:"味苦辛,有大毒。"

归经

  1. 《本草疏》:"入。"
  2. 《本草通玄》:"入膀胱。"
  3. 《得配本草》:"入三阴,足太阳。"

功用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肿毒。

  1. 《本》:"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皮肤疼厢,吐逆。"
  2. 录》:"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3. 《药性论》:"下恶血癖块,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4. 《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黄病、温疟,破症瘕。"
  5. 《本草图》:"治隐疹毒脚肿。"
  6. 《医启源》:"泻。"
  7. 《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涎,泻湿热胀满。"
  8. 《药征》:"利水,旁治掣痛,咳烦。"
  9. 《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
  10.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用法与用量:服:汤,0.5~1钱;或入。外用;水熏洗。

宜忌: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1. 《本草集注》:"反甘草。"
  2. 《药性论》:"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3. 《唐本草》:"畏菖蒲、芦草、屎。"
  4. 《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5. 《纲》:"得枣则不损。"
  6. 《本逢原》:"肾虚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

临床

大戟 中药

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

大戟洗净,刮去粗皮,切,每斤以食盐3钱,加水适量拌匀,吸入后晒干或干呈淡黄色,研成细末装入囊。日服2次,每次1.5~2分,隔日1次,空水送下,6~9次为一疗程。共观察60余例,均有显著的消肿作用,一般治6~7天后水肿即完全消失。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其泻下作用常在服药后2~4小时最为剧烈;如症状严重,可进食水果或冷糖水,反应即可减轻。服药期间用低盐饮食,食生冷、辛辣、及猪头肉等发物.用于孕妇、力衰竭、食道张及体弱者。

治疗晚期吸虫病腹水或其他硬变腹水

大戟洗净晒干磨粉,用小咖啡色,装入囊,成人每次0.6~O.9克,隔日或隔2日服药1次,7~8次后停药1星期,以后视病情再服.若腹水巳退,可选用人参养荣等调理。曾试治20例,服药5~36次不等,显效(腹水消失,健康改善,体力基本恢复)9例,好转(腹水显著减少,全身情况改善)9例,无效2例。治程中要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数小时后可自消失;但亦有人观察到,一般服粉0.6克时药物反应都能耐受,如超过1.8克时,则反应增重,有恶寒震颤头昏烦躁口干,有时呈极度恐惧感。反应可持续2~6小时,如及时处理即可缓解。同前。

用于水肿腹水留饮胸痛等症。大戟攻水逐饮的功效,与甘遂相似,故可用于胸水腹水水肿喘满等症,多与甘遂芫花等同用。

用于疮肿痛及痧胀等症。该品外用能消肿结,服能攻泻而通结滞。如常用成,即是红大戟配伍千金子山慈菇五倍子雄黄麝香等品而成,外涂用于消疮肿,服治痧胀腹痛、胸脘烦闷、呕吐泄泻等症。

各家论述

  1. 《纲》:大戟,其辛苦,戟人咽喉,故。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地绵大戟,色白,其皮柔韧如绵,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控涎,乃治之本。之本,水也,湿也,得气,则凝滞而为、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皮里膜外之,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2. 《本草疏》: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诸有余之水。苦辛甘,故腋痈肿。又:大戟,阴善走而下泄,洁古谓其损真气,故凡水肿不由于受湿停水,而由于脾虚,土坚则水清,土虚则水泛滥,实则能制水,此必然之数也。今不补脾而复用疏泄追逐之药,是重虚其虚也,宜详辨而深戒之。惟留饮伏饮停滞中焦及元壮实人患水湿,乃可一暂施
  3. 《本逢原》:大戟,性禀阴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肾阴,辛上泻,兼横经脉,故《本》专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等,皆浊阴填塞所致,然惟暴胀为宜,云中者,是指风水肤胀而言,否则传写之误
  4. .张寿大戟,《本》谓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盖谓十二之水湿积聚,以致外肿满,而为急痛。然苟非体充实者、亦不可概投。'中皮肤疼痛'六,当作一句读,盖指湿热之袭于腠者,则辛能疏,而苦又专泄降,是以治之,非泛言外受之风寒,石顽谓指风水肤胀,亦颇有理。吐逆,是指水饮停于上焦,而不能下泄以致上逆者,此以辛苦泄破,通达下降,是以之。《录》腋痈肿,皆痰饮之症治。头痛,亦指饮凝聚,水气上凌者而言。发汗,则驱除水湿之溢于肤腠者。利大小便,固通泄攻破之专职矣。
  5. 《本草图》:大戟,春生红,渐长作丛、高一以来;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黄紫,团杏花,又似芜荑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秋冬采,阴干。淮甸出者,,高三、四黄,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似芍药治隐疹毒脚肿。

植物研究

成分

大 戟大戟大戟甙(Euphorbon)、生物碱、大戟色素体(Euphorbia)A、B、C.新鲜维生素C.红大戟含游离蒽醌类和结性蒽醌类.从红大戟中分得:丁香酸(Syringic acid)、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大戟素(Knoxiadin)及3-羟基巴戟醌(3-Hydroxy- morindone)等.

药理药性

  1. 致泻:对离体回肠的作用 各种大戟生、制品对离体回肠均有兴奋作用,肠蠕动增加,肠平滑张力提高。并随着炮制液浓度的提高,收缩强度似有加强趋势,其中50%、70%浓度兴奋作用特明显。本品能刺激肠管,起肠蠕动增加,产生泻下作用。大戟乙醚抽出物有致泻作用,热水抽出物对猫有剧泻作用。
  2. 对平滑作用:提取物能扩张末稍管,兴奋妊娠离体子宫
  3. 抗菌作用东北的大戟(Euphorbiasp.)鲜汁在试管金黄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但除去鞣质后,抗菌作用即消失,制保存数天或加热亦可使抗菌作用减少甚至丧失。实验表明,本品对金黄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4. 利尿作用以生大戟浓缩液(80g/kg),喂饲小白,2-3小时后,其尿量明显增加。
  5. 大戟甘草并用药的影响:据我国历代本草书籍之记载,大戟甘草配伍是忌的,属十八反之列。动物试验明,小腔注射大戟甘草后的乙醇浸出液,其半数致死量要比单独应用大戟时小数倍,可见两者配伍时大戟的毒性增加了,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也愈大。如将大戟甘草浸,而在给药时方投予者,其毒性比共浸者为小,但仍比单用大戟时毒性大。小大戟甘草亦获得相似的结果。大戟甘草均用50%乙醇浸给小腔注射,甘草的LD50为12.4±0.7g/kg,大戟为30.0±5.5g/kg,大戟甘草用毒性增加。大戟腔注射对小的LD50为4.69±0.021g/kg,大戟甘草(1:1)腔注射LD50为5.02±0.025g/kg,毒性未见增加。大腔注射氯化钠溶液造成实验性腹水大戟浸液,都有利尿作用,如与甘草用,其利尿泻下作用受到明显抑制,甘草的用量比例愈大,其相反作用也愈强。因此,从治疗腹水的角度来看,两者用是不适宜的。另有报道,用小死亡作指标,认为大戟(品种未鉴定)与甘草并无相反作用。但所用量大小,试验全部未死,还需进一步试验。40%大戟0.5ml灌,无论大戟单用或与甘草用,对小泻下作用无明显差异。离体小肠实验:0.01%-1%的甘草对兔离体小肠的影响是高浓度时呈现抑制作用,但随药液浓度之降低,抑制作用也渐减弱,并渐呈现略兴奋的作用;大戟高浓度时收缩振幅变化不明显或略降,低浓度时渐升,张力均降低;用后,与同量的单味比较,高浓度时,抑制作用多有加强,当浓度渐低时,差异不显着或略有抑制,且甘草之量大于大戟时,尤为显着。
  6. 镇痛作用采用YSD一4药理生理实验多用仪,电刺激箱进测记。小ig甘草大戟后,有一定镇痛作用,且量越大越显着,而大戟又优于甘草用后,与同量之单味比较,当二药等量时,镇痛作用次于单味;当甘草的量大于大戟时,镇痛作用优于单味,并与用量有,小量优于大量。
  7. 对离体蛙作用离体蛙实验:斯氏Strdub离体蛙灌流法制备离体蛙,每组5个蛙,共分20组进实验,取平均值作线并比较,0.31-5%的甘草大戟对离体蛙的影响是高浓度时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浓度时,作用较弱或不明显;用后,与同量的单味组比较,抑制作用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且浓度越高越显着,而0.63%的不明显。
  8. 其他作用皮70%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物,压轻微上升,容积显着缩小,无论量大小,利尿作用均不显着。健康成人服亦无明显利尿作用。提取物对末梢管有扩张作用,能抑制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同属植物大戟日本变种EuphorbiapekinensisRupr.var.JaponensisMak.水浸液对家兔、豚的离体及在位子宫呈收缩作用。黑海大戟EuphorbiaponticaProkh水浸、酊及用植物细粉做成的油膏,对于皮肤都有明显刺激,长期应用可起发红、烧的感、小乃至脱皮。面部皮肤更加敏感。浸刺激性较弱。新加仑制注射于蛙或猫可使跳停止于收缩期。可能含有强甙。

药材鉴

大戟要点

大戟要点有三:一是分枝,头膨大有地上残;二是表面棕褐色,具明皱纹;三是质坚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味微苦。

其余几种:大戟或纺锤红棕色;草大戟多为向卷的皮;棉大戟为膨大或纺锤态各异,较易区

快速鉴

,有分枝,长10~20cm,直径可达4cm,头部膨大,有多数地上痕;表面呈棕褐色,具明显暗色皱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白色淡黄色,纤维性,味微苦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扁竹兰

下一篇 大巢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