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
剧情介绍
年轻的芬兰士兵维伊科因违反纪律而被换上德军的制服、锁在一块石头上充当狙击手,求生的欲望让他在一次次尝试后,换来一次次失败,但他却顽强的坚持着试图挣开锁链;苏军少尉伊凡因遭受诬陷而被押解前去受审,是中途遭遇的轰炸让他沦落荒原。就在维伊科和伊凡身处荒原感到死亡的恐惧时,安娜的出现让这对饱受战争摧残的士兵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
安娜是荒原上的一个外号叫“布谷鸟”的驯鹿寡妇。在把维伊科和伊凡从死神的爪牙中救出来后,三个不同国籍的陌生人相遇到一起。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问题,安娜、维伊科和伊凡平时只能用自己的国语讲述各自的思想和心声,彼此之间也只能是似懂非懂的交谈着在彼此看来根本听不懂的一些胡话。但尽管如此,安娜、维伊科和伊凡之间仍然产生了美好的感情。
然而厄运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突然来临。在飞过头顶的飞机撒下芬兰和苏联已经停战传单的那一刻,伊凡误解了维伊科的意思而举枪向维伊科开枪射击。等伊凡弄清事实时,维伊科已经停止了呼吸。面对被伊凡拖回来的维伊科的尸体,美丽的荒原上呜咽着的只剩下安娜为维伊科招魂的声音。安娜用拉普人的古老仪式及咒语召回了威克的灵魂,将他从死亡之路上拉回了人间。重获新生的两人最终在抛弃了被战争扭曲了的生命和欲望,找回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上映发行
上映时间
发行国家 | 上映时间 |
---|---|
俄罗斯 | 2002年9月12日 |
捷克 | 2002年7月10日 |
美国 | 2002年8月30日 |
加拿大 | 2002年9月7日 |
波兰 | 2002年10月4日 |
美国 | 2002年10月13日 |
匈牙利 | 2002年10月13日 |
爱沙尼亚 | 2002年10月18日 |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 |
---|---|
1 | Kinokompaniya CTB[俄罗斯] |
发行公司 | |
---|---|
1 | Mongrel Media[加拿大](Canada) |
2 | KOOL Filmdistribution[德国](2005) (Germany) (theatrical) |
3 | 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美国](2003) (USA) (DVD) |
4 | 索尼经典[美国](2003)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
5 | Impuls Home Entertainment[瑞士](2004) (Switzerland) (DVD) |
6 | CinemArt[捷克](Czech Republic) |
7 | Xenix Filmdistribution GmbH[瑞士](2003-2004) (Switzerland) (theatrical) |
8 | Intercinema Art Agency[俄罗斯](International) |
台前幕后
拍摄花絮
Anni-Kristiina Juuso 在拍摄期间从未看过完整的剧本。她只有用芬兰语写成的自己的台词,随后她把这些翻译成萨米族语。
幕后制作
本片又名《战场上的布谷鸟》,是俄罗斯近年来最重要的电影之一,不但几乎囊括俄国境内各项国际影展的奖项,有着极佳的票房和口碑,还代表俄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众多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中,该片被称为是一出披着喜剧外衣的“战争安魂曲”,具备了俄罗斯电影中轻快与浓郁的特征,是俄籍导演亚历山大·罗高斯基的惊世之作。在坎城影展上俄罗斯片商为《布谷鸟》高挂旗帜,昭示俄罗斯电影时代的来临。影片除获得莫斯科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及国际影评人费笔西奖四项大奖之外,俄罗斯尼卡国际影展、俄国奥斯卡金鹰奖、欧洲电影奖、德国东欧青年影展、旧金山国际影展、2002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也都重奖而归。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