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榆蘑

大榆蘑Pleu-rotus ulmarius (Bull ex Franch) Quel,为白蘑科植物大榆蘑的全草。具有滋补、补虚止痢的功效。用治虚弱、萎症,肾虚弱所致的下痢。榆干侧菌盖肉质,宽11-15cm。半球,渐平展,盖面平滑,初期白色,后中央为佛手黄色褐色,往往有网状龟裂;盖缘波状。1、榆干侧菌盖肉质,宽11-15cm。半球,渐平展,盖面平滑,初期白色,后中央为佛手黄色或褐......
目录

植物形态

1、榆干侧菌盖肉质,宽11-15cm。半球,渐平展,盖面平滑,初期白色,后中央为佛手黄色褐色,往往有网状龟裂;盖缘波状。菌肉厚,白色。菌褶弯生,宽,疏,白色至淡土黄色。菌柄偏生,长4-10cm,粗1-2cm,同粗或基部膨大,白色稍带淡黄色,密生软毛,中实,常弯孢子白色孢子或近球,无色,光滑,直径5-6μm。

  2、白黄侧菌盖直径5-12cm。凸出型,幻小时边缘卷,老熟时或多或少凹;表面平滑,向缘久增厚且渐狭成一短菌柄;菌盖常十分不整齐且边缘呈波状,以老熟时最为明显;十分坚固,色变化较大,白色、微黄色灰色至淡褐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宽,延生。菌柄偏生或侧生,长短不一。孢子玫瑰紫色;孢子,无色,光滑,(7-14)μm×(4-5)μm。

  3、灰白铡菌盖宽3-7.5cm。,后渐展;盖面光滑,白色,中部微凹,淡黄色,干后黄褐色。菌肉厚,白色,味柔和。菌褶延生,密至稍稀,幅稍宽,白色。菌柄偏生至近侧生,长4-11cm,粗0.8-1.8cm,,中实,白色孢子白色孢子,光滑,无色,(7-8.5)μm×4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榆干侧生于榆树及其他阔树树于上。2、白黄侧生于阔树腐木上。3、灰白侧丛生于阔树腐木上。

  资源分布:1、榆干侧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清海等地。2、白黄铡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四川等地。3、灰白侧分布于吉林、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

  图片1、榆干侧菌盖半或平展,直径7-15cm,中部橙黄色,边缘波状浅黄色,表面光滑,有时龟裂;肉质。菌肉厚,白色。菌褶宽,较稀,白色或类白色。菌柄偏生,常弯,长4-9cm,直径约2cm,白色淡黄色,表面密生绒生,中实。微,味淡。

  2、白黄侧菌盖扁半球扇形或漏斗,直径4-12cm,白色淡黄色或淡褐色,边缘波状,常裂。菌肉薄,类白色。菌褶宽,类白色,有相连,在菌柄上成隆纹。菌柄偏生或侧生,长2-10cm,直径0.5-1.5cm,类白色。光滑或基部有绒毛。微,味淡。

  3、灰白侧菌盖,中间微凹陷,直径3-7.5cm,黄白色黄褐色,表面光滑。菌肉厚,白色。菌褶稍宽或稍稀,白色。菌柄偏生或近侧生,长4-11cm,直径0.8-1.8cm,白色,中实。微,味淡。

化学成份

  白黄侧含半乳甘聚糖(galactomannan),糖原(glycogen)及具1→3支链的葡聚糖等。灰白侧凝素(hemagglutinin)。

药理作用

  1、抗菌榆子实体浸提液能抑制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葡萄球蓖、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等病原菌生长

  2、抗癌灰白侧的热水提取物对肉瘤S180抑率为72.3%.3.养价值对五种侧子实体时行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品种不同,养价值差较大。以菌盖比较,生物效价及养指数,均以灰白侧最高。以菌柄比较,则以糙皮侧最高。

药物服用

  【性味】甘;性平

  【归经大肠

 【用法用量】服:汤,3-9g;或光;或研末。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DàYúMó

  :榆侧、榆、榆蘑

  药材基源:为白蘑科真榆干侧、白黄侧、灰白侧的子实体。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子实体,除去杂质。晒干。

各家论述

  1.《通雅》:榆肉,又云边上有榆肉为最,榆之也,榆肉,榆菌也,产卢中。

  2.《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平。有滋补,强壮,止痢等功能。用于虚弱,萎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横纹

下一篇 大树跌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