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芒萁

芒萁,是真里白科、芒萁植物植株高1-1.5米。横走,粗2.5-4毫米,坚硬,木质,红棕色,被棕色毛,毛有关节,长约2毫米,成簇伏生。种中文芒萁种拉丁: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科中文里白科科拉丁:Gleicheniaceae属中文芒萁属属拉丁:Dicranopteris国分布:产广西西部(凌云、德保、龙......
目录

基本资料

种中文芒萁

种拉丁: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

科中文里白

科拉丁:Gleicheniaceae

属中文芒萁

属拉丁:Dicranopteris

分布:产广西西部(凌云、德保、龙光)、海南西部(白沙及东尖峰岭)、云南南部(文山、屏边大围山、河老卡塞及金平阿斗坡)。

国外分布: 越南北部也有。

来源:[Acta Phytotax. Sin. 8(2): 161. 1959]

【药 】: 芒萁

【拼 音】:DAMANGQI

【来 源】:为里白植物芒萁的嫩苗及

【功 效】:解毒止

治】:用于蜈蚣咬伤鼻衄外伤等症。

性味归经】:微甘,平;肝经

【用法用量】:服:汤,3-9克;外用;适量捣

】:大羽芒萁(《中国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动植物资源分布】:产于 广东(海南岛)、 广西南部、 云南南部。

【拉丁】:芒萁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

【考 】:始载于《中国植物分类报》。

形状及生活习性

远生,相8-10厘米或过之;柄长达80厘米,粗3.5-5毫米,,暗棕色,光滑,稍光亮;叶轴3-4次两叉分枝卵形,长1.7-2.2厘米,钝,缘具不规则的粗牙齿;除末回叶轴外,在各回分枝处两侧均有一对托叶状的大的羽片,长14-23厘米,宽4.4-13厘米,长披针,羽状深裂;末回羽片长20-40 厘米,宽8-17厘米,披针或长渐尖,尾 头,基部上侧稍变狭,篦齿状深裂几达羽轴;裂披针线形,长4-10厘米,宽8-10毫米,,常微凹,基部汇,为尖狭的缺刻分,基部上侧的数对裂短缩为三角全缘或浅波状,具软质的狭边,基部下侧具2向下的托叶羽片,长5.4-10.5厘米,宽7-11毫米,线形,钝头,边缘波状或具牙齿,基部羽片的基部汇中脉下面凸起,侧脉明显,每组5-7分枝,小,直达叶缘近革质,上面深绿,下面灰绿色,无毛。孢子囊羣,沿中脉两侧为不规的2-3列,生于每组的基部上侧和下侧小弯弓处,由7-15个 孢囊组成。

分布

产 广西西部( 凌云、 德保、 龙光)、 海南西部(白沙及东尖峯岭)、 云南南部( 文山、屏边大围山、 河老卡寨及金平阿斗坡)。生疏林中或林缘, 海拔600-1400米。

越南北部也有。本种是本属最高大的一种,有阔而长的裂孢子囊羣常为2-3列生于中脉两侧,易与其他种类区

原形态

植株高达1.5m。横走,密被锈黄色长毛。具长柄,长达80cm;革质,无毛,疏生,下面呈灰蓝色叶轴三至四回二叉分枝分枝处的休眠卵形苞片,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除末回分枝外,各回分叉的两侧均有1对羽状深裂的托叶状大羽片;末回羽片披针或长披针,长20-40cm,宽8-12cm,羽状深裂几达羽轴;裂披针,长4-10cm,宽8-10mm,边缘全缘波状侧脉每组有小5-7条。孢子囊群生于每组小的上下两侧基部的弯弓处,在两侧排成不规则的2-3

相关的种

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Bernh.    乔芒萁Dicranopteris gigantea Ching    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f.) Underw.    大羽芒萁Dicranopteris splendida (Hand.-Mazz.) Ching    台湾芒萁Dicranopteris taiwanensis Ching & Chiu

参考文献

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VIII (1959) 132——Gleichenia splendida Ching, Ic. Fil. Sinic. IV (1937) t. 153; Tard. -Blot et C. Chr. in Fl. Indo-Chine VII, ii (1939) 50; 傅书遐, 中国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1957)31页, 37图, non Hand. -Mazz. 1929.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花列当

下一篇 大良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