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豆黄卷

大豆黄卷 豆黄卷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后晒干而成。对肺炎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用于病毒性感冒、流感。具有清热透表;除湿的功效。湿温初起;暑湿发热;食滞脘痞湿痹;筋挛;烦疼;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在有文献记载以前,大豆便因养值高而被广泛地栽培。同时在公元前2000年大豆便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豆科植物。出处:出自《农本草》 拼音:DàDò......
目录

基本介绍

  出处:出自《农本草

  拼音:DàDòuHuánɡJuǎn

  英文:driedblacksoybeansprout

  :黄豆卷,大豆卷。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Glycinemax(L.)Merr.[Phaseolusmax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壳后放阴凉干处,备用。

原形态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三出复叶生小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

披针,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龙骨瓣镰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长约1cm。期6-7月,果期8-10月。

性状

  性状鉴 种子,稍扁,长0.7-1.4cm,宽5-8mm;表面灰黄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横向皱纹,一侧有长种脐,长2-3mm。种皮常裂、破碎或落。子叶黄色,肥厚,胚根

细长,伸出种皮之外,弯,长0.5-1cm;质脆易断。也有少数未发种子种皮完整。无,昧淡,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有皱纹及短者为佳。

  显微鉴 粉末特征:黄白色黄褐色。①栅状细胞面观呈长多角,壁甚厚,孔沟明显;底面观胞腔棕黄色或棕黑色物;断面观呈长柱,长48-102μm,直径9-10μm,壁自向外渐增厚。②支柱细胞哑铃状或状,长26-170μm,宽20-73μm,缢缩部宽12-26μm,其面观呈类,胞腔明显③糊粉层细胞小,呈类,壁较厚。④种脐部位栅状细胞侧的星状组织少见,细胞类多角或不规则,壁较厚,有大型的细胞间隙。

化学成份

  含天门冬酰胺、碱、黄嘌呤及次黄嘌呤,另含钙、钾、硅等。此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以及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对肺炎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用于病毒性感冒、流感。

鉴别

  理化鉴 薄层色谱:取样品粗粉g.5g,加70%乙醇7ml沸水上加热20min,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0.2mL,吸取20μl点样。以脯氨酸、亮氨酸和天冬酰胺坡作对照,点于硅G(青岛)上。展:Ⅰ.正丁醇一酸-水(3:1:1);Ⅱ.酚-水(75:25)作双向展,展10cm。用1%三酮丙酮

液喷雾后,于105℃烤5min。样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可见紫红色斑点。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黑大豆)发后晒干而成。

性味归经

甘,平。入

用法用量

服:汤,3~5钱;捣汁或入

/宜人群

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炮制

取黑大豆洗净,浸泡至外皮微皱,捞出,置竹箩,上盖湿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发。至长1厘米时,取出摊在筐,先置有处吹至半干(防止壳)。再晒干即成。制豆黄卷:取豆黄卷置锅,加入用淡竹叶灯芯草成之药汁共,至药汁吸尽后,取出晒干(每豆黄卷100斤,用淡竹叶20两,灯芯草10两)。

地理分布

全国各地。

选方

  ①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豆黄卷(干),大黄(微去皮)各-两。捣罗为。每服二钱匕,临卧时,葱、橘皮汤调下,平明以利大肠为度。(《圣济总录》大豆)

  ②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中积热,大便结涩:豆黄卷()一升,半两。为末,食前温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济》黄卷)

  ③治周痹注,五脏留滞,中结聚,益出毒,润皮毛,补:大豆蘖一斤。香熟,为末。每服半钱,温调下,空,加至一钱,日三服。(《宣明论》)

  ④治小儿撮及发噤:以初生时豆,烂研,以乳汁调与儿吃,或生研绞取汁,少许与服亦得。(《圣惠》)

各家论述

  1、《本草汇言》:豆黄卷,活,消水胀之药也。蓐妇药中多用之,有瘀血之妙也;水肿中多用之,有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湿痹久着与筋挛膝痛,皆水气之所结也。《局牛黄清心,用此以去,解烦郁,通心气,安神明昏乱,亦借此通发越之意云。

  2、《长沙药解》:豆黄卷,专泄水湿,善达木郁,通腠理而逐湿痹经脉而破?,疗水郁腹胀之病,治筋挛膝痛之疾。

  3、《吴医汇讲》:周思哲曰:豆黄卷,古人罕用。《本草》载其性曰,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不足,益,破妇人恶血,除中积热,消水气胀满。即《金匮》虚劳薯蓣并补之。后之着解者,有宣发之论,亦未谓其发表也。近来误作表药者,其故何欤?盖因吾吴人喜服轻,而昔之治病,俱于医家取药,有云马元仪预用麻黄汤浸豆发?,凡遇应用麻黄者,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渠得药投中病,以两全,此亦良苦矣。后医不明细底,竟认豆卷与豆豉同类,公然影射作为表,但肆中豆卷岂亦有麻黄汤浸发者乎?即以格致之理论之,豆得水而发?,或能些微宣湿,亦不能力通表药也。若用二、三钱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为蔬菜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阳耶?

  4、《本》:夫湿痹而筋挛膝痛,湿于下者宜升,湿则筋自舒,筋既舒则膝自不痛。舒筋之物,有薏苡、木瓜牛膝,何以独取豆黄卷?夫木瓜转筋,非治筋挛,薏苡治筋急拘挛,不治筋挛,牛膝治筋挛,能降而不能升。既治筋挛,又欲其湿升者,舍豆黄无物矣。所以者何?湿关节关节之大者如膝,而又最近于湿既痹于此,势不能下,又不能升,与其逐而下之,仍无出路,莫若就近使上于,或从小便,或从汗出而解。仲景薯蓣百疾,取此与柴胡桂枝防风、白敛为伍,亦岂不以其能发耶?

  5、《本草便读》: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者也,其性味功用,与黑豆大同。然其浸水生,则有生发之,故亦能解表。至于宣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湿所困

  6、张寿豆黄卷,孟诜谓破妇人恶血,濒湖除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则此药之性情效用,盖与豆豉大同小异,本不在发表解肌之例,但今之江浙市中,则亦以麻黄汤浸过,发汗又确有验,是因制法之变迁,而药物性情,今非昔比矣。用药分量,随其人体质,酌量轻重,亦如豆豉之例。

  7、其他:《本》:湿痹,筋挛,膝痛。《录》:五藏(一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止毒(一作'止痛')。去黑,润泽皮毛。《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纲》:除中积热,消水病胀满。《中药志》:发表利湿。治湿热蕴,汗少,小便不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过山龙

下一篇 大血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