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香附子

香附子为莎草植物砖子苗的全草或砖子苗植物短,秆疏丛生,高10~50厘米,锐三棱短于秆或与秆等长,宽3~6毫米;叶鞘褐色红棕色。苞片5~8枚,长于花序花序具6~12个辐射,辐射长短不等,最长达8厘米;穗状花序或长,具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平展或稍俯垂,线状披针,具1~2个坚果小穗轴具宽翅,白色,透明;鳞片膜质,边缘常卷,淡黄色或绿白色,下面具多数脉......
目录

形态特征

大香附子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杂草图片短。秆疏丛生,高10-50厘米,锐三稜,平滑,基部膨大,具稍多短于秆或几与秆等长,宽3-6毫米,下部常折,向上渐成平张,边缘不粗糙;叶鞘褐色红棕色。苞片5-8枚,通常长于花序,斜展;长侧聚繖花序简单,具6-12个或更多些辐射,辐射长短不等,有时短缩,最长达8厘米;穗状花序或长,长10-25毫米,宽6-10毫米,具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平展或稍俯垂,线状披针,长3-5毫米,宽约0.7毫米,具1-2个坚果小穗轴具宽翅,翅披针白色透明;鳞片膜质,长端钝,无短尖,长约3毫米,边缘常卷,淡黄色或绿白色面具多数脉,中间3条明显,绿色雄蕊3,花药线形药隔稍突出;花柱短,柱头3个,细长。坚果狭长,三稜,长约为鳞片的2/3,初期麦秆黄色,表面具微突起细点。果期4-10月。

生长环境

大香附子生长于山坡阳处、路旁草地、溪边以及松林下,海拔200-3200米。

分布范围

大香附子产于陕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包括原西康东部);也分布于非洲、马尔加什、印度及其阿萨姆、尼泊尔金、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菲律宾、美国夏威夷、朝鲜、日本及其琉球羣岛,澳洲和热带美洲以及喜马拉雅山区。

主要价值

【采集】夏、秋采收。

大香附子性味】味,辛微苦甘,性平。

功用

止痒,解郁

治皮肤瘙痒,月经不调,崩。

用法与用量

服:汤,0.5~1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马哈鱼

下一篇 大飞扬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