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鲵属

大鲵属 大鲵属:Andrias davidianus ),娃娃,隐鳃鲵科大鲵属动物。中国大鲵属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日本娃娃要分布在本州到岐阜西部,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的山区河流中,美国娃娃要分布于美国东部在纽约到密西西比一带,3种大貌的个体属中国娃娃最大,体长可达1.8米,重100千克之上。栖息于溪涧、池塘。大鲵于夜间觅食,以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粮。它......
目录

形态特征

大鲵属大鲵是体最大的一属 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分为头、躯干、四肢及尾4部。头大而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端钝外鼻孔小,略呈,近端;大于长的1/2;眼小,位,无眼睑;眼间较宽,约为眼与孔间离的1.5倍;裂特大,偏位,上褶在裂后部清晰,犁骨齿与上领细齿排列,齿列正中处微凹;大,扁,前端连于口腔底部。 躯干部扁平,胁胯间约为全长的1/3;肋沟10-13;体两侧各有一条很宽很厚的皮褶。四肢短而粗扁,前肢4指,无爪;第四指外缘有宽厚的缘膜,指长顺序为2、1、3、4。后肢5长顺序为3、4、2、5、1,第3最长,间微蹼。体表光滑湿润,富有皮肤腺,受到刺激后能分泌乳白色粘液,头部面密布成对的粒,眼眶周围粒更为密集,排列较为整齐;头中部,上下缘及咽喉中部光滑无端及头粒排列不甚规侧,眼眶下角后及颈侧有成粒,粒较大。

大鲵属表皮肤较为光滑,布有小粒,受刺激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皮肤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呼吸,但由于发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生活习性

大鲵属白天常藏匿于洞,头多向外,便于随时行动,捕食和避敌,遇惊扰则迅速离洞向深水中游去。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游泳时四肢紧贴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它在捕食的时候很凶猛,常守候在滩乱石间,发现猎物过时,突然张大嘴囫囵吞下,再送到里慢慢消化,所以有些地的歇后语说:“娃娃坐滩,喜吃自来食”即指此而言。成体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蛙、蟹、蛇、蚯蚓水生昆虫等,有时还吃小鸟和类。有趣的是,它还善于“用计”捕捉一种隐藏在溪中石缝里的石蟹,利用石蟹两只大螯钳住东西便不轻易松的特点,将自己带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缝之中,诱使石蟹用螯来钳。一旦发现石蟹“中计”,便立即将其顺势拉出。

由于新陈代谢缓慢,食物缺少时其耐饥能力很强,有时甚至2-3年不进食都不会饿死。9-10月活动逐渐减少,冬季则深居于洞或深水中的大石块下冬眠,一般长达6个月,直到翌年3月始活动。不过它入眠不深,受惊时仍能爬动。

大鲵属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处的洞栖息,每个洞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比其身体稍大,洞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分布范围

大鲵属分布于中国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及西南和东部各省。日本本州到岐阜西部、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美国东部在纽约到密西西比一带,往西抵达密苏里州、阿帕拉契山以及欧扎克山

繁殖饲养

大鲵属大鲵每年5-8月繁殖,它的雄性和雌性在外上很难区分,只有在繁殖期通过泄殖孔的不同来辩认,雄性泄殖孔的周有一圈突出的白色乳点,孔的周围充血红肿,桔瓣状的肉隆起,雌性泄殖孔的肉则是松弛的。大鲵的繁殖以体,雄性不会鸣叫,两性也没有“抱对”和交配为发生,但雄性的求偶表现也很人注。雄性先是不断围绕着雌性游动,时而前,把尾巴向前弯并急速抖动;时而后游,用端去触摸雌性的泄殖腔孔。雄性的这种求偶游戏,竟长达数小时之久,雌性在雄性的刺激下,终于尾随在雄性之后,缓缓游动。雄性乘机排出乳白色包,徐徐沉落水底,雌性则以泄殖腔的边扣住包,随之将精子吸入,储于输卵管中,等待着与卵子会而受,而包的质包膜则被遗弃到体外。

产卵前通常首先由雄性用头、足和尾部把洞做的“产房”清扫干净后,雌性才住进去。产卵多在夜间进,雌性一次可产卵400-1500枚,卵为乳黄色,直径5-8毫米,并成长达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的念珠状卵带,飘浮在水中,有时也成块粘贴在石壁上。雄性随即排,在水中完成受过程。雌性产完卵后即离,卵靠自然温度孵化。雄性则留在洞中负责监护,在卵周围回游和爬动,还常把身体弯成半,将卵围住,或把卵带缠绕在身上,以防被水冲走和天敌的侵袭。孵化期为30-40天,最多也有长达80天的,随水温的不同而变化。孵出的幼体状似蝌蚪,体长为2.8-3厘米,体重0.28-0.3克,体表的面为浅棕红色,面为浅黄色,全身密布黑色素细胞小点,头稍向面低弯,头前的上颚端有一对外鼻孔,头前侧有一对深黑色的小眼睛,靠近前肢前面的颈部左右两边各有三状的外鳃,为呼吸器官,每上长着似绒毛的桃红色须状物14-15束,外鳃要待成后才逐渐消失。部由于卵黄囊较大,腔呈长的袋状,囊积存的卵黄物质是其出生后的养来源。作为运动器官的前后肢都尚未完整,所以在水中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不活动时就侧卧在水底。但尾比较发达,可以依靠尾的摆动进不规则的运动。幼体生长缓慢,2岁以植物为食。大鲵的寿命较长,可达50-60岁。

种类介绍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陕西重庆等省市居多。3种大鲵的个体属中国大鲵最大,体长可达1.8米,重100千克之上;大鲵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素有“活化石”之称,是两栖类种个体最大的动物,在中国属二类野生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及药用等价值。

日本大鲵(:Andrias japonicus):要分布在本州到岐阜西部,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的山区河流中。体型大,全长一般为60厘米左右,体长可达1.5米,重45千克;身体的北面通常为灰褐色,大都有斑,眼很小;裂大;面有很多粒、躯干部长筒,两侧又很厚的皮肤褶;四肢肥厚而短,扁平状;尾部短。生活在河流的上游及水质清澈的山溪中。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下旬为产卵季,一般一尾成熟的日本雌鲵产卵有400-500粒。卵呈黄色,直径在5毫米。据报道,日本取得了日本大鲵人工繁殖和仿生态繁殖的成功。
美国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要分布于美国东部在纽约到密西西比一带,往西抵达密苏里州、阿帕拉契山以及欧扎克山的溪流中。美国大鲵个体最小,体长最大为0.74米,重1.8-2.3千克。构造与日本大鲵、中国大鲵相似,外要区在于它有一对或者左侧有一个鳃裂,身体面为褐色灰色,其上有许多暗色斑纹,色较浅,头部大而扁平。摄食河蟹、类等动物性饵料,产卵季为9月份左右,一般一尾成熟的雌大鲵产卵有300粒左右。没有于美国大鲵人工繁殖的报道。

动物保护

大鲵属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 濒危物种红色录ver3.1

极危(CR)——1种;近危(NT)——2种。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动物文化

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体长1米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

栖息环境

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处的洞栖息,每个洞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比其身体稍大,洞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鳞毛蕨

下一篇 大鱼鳔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