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麦

大麦 大麦(拉丁:Hordeum vulgare L.),禾本禾本科大麦一年生植物大麦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厘米。叶鞘松弛抱,多无毛或基部具柔毛;两侧有两披针叶舌膜质,叶片扁平。穗状花序长3-8厘米(除外),颖果熟时粘着于稃,不出。中国南北各地有栽培。富含碳水化物,含丰富的蛋白质,能够帮助人体维持钾钠平衡,储存和提供热能。大麦多用作牲畜铺草,也大量用作粗饲料......
目录

物种起源

大麦起源于如今仍旧可以在中东发现的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两种大麦都是双倍染色体(2n=14个染色体)。所有不同种类的大麦拥有大量的杂交品种,如今它们都被看作是一个种类。大麦和其野生品种的要区是后者由于自授粉而产生的易碎叶轴

最早的大麦发现于地中海东部累范特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最早的驯化大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叙利亚地区。大麦的驯化似乎是与小麦同时的。

在中国,大麦作物传播到中国的时间要早于丝绸之路。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栽培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大麦的变种青稞,自5世纪成为藏菜食,以其磨粉制成的糌粑现今仍是藏族食。

在欧洲中世纪,佃农食用大麦和黑麦所制成的面包,而小麦由上层阶级消费。直到19世纪,马铃薯很大程度取代了大麦在东欧的地位。

形态特征

大麦生长期为一年。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厘米。叶鞘松弛抱,多无毛或基部具柔毛;两侧有两披针叶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长9-20厘米,宽6-20毫米,扁平。穗状花序长3-8厘米(除外),径约1.5厘米,小穗稠密,每着生三枚发育小穗小穗均无柄,长1-1.5厘米(除外);颖线状披针,外被短柔毛,先端常延伸为8-14毫米的外稃具5,先端延伸成长8-15厘米,边棱具细刺;内稃外稃几等长。颖果熟时粘着于稃,不出。

我国南北各地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麦粒比其他麦都大,所以叫大麦。它和小麦的功效大致相同。还有粘性的大麦,叫糯麦,可以用来酿,作糖。

大麦是人类栽培的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大麦在我国,大约有[1]5000 多年的历史,原始于青藏高原。如今,大麦要用途是生产啤

生长习性

大麦候适应性强於其他谷类作物。有适於温带、亚北极地区、亚热带的品种。生长期至少90天,在谷类作物中是较短的。所以在喜马拉雅山生长很短的坡地也可栽培,但产量较低。其抗乾热的能力也较其他小粒作物强,在北非近沙漠地带於秋天播种,在欧洲西部和北美的冷温潮湿地带於春天播种。

分布范围

大麦的适应性很强,如今是温带和热带地区的要作物之一。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栽培

大麦全世界大麦播种面积在1970年代末约9,600万公顷(24,600万)。年产量近18,000万公吨,其中约1/2的产量用作饲料,其馀供人类食用,或用以制麦糖。啤要用大麦制造,总产量的10%以上用於制造啤大麦也用制馏饮料(参阅麦〔malt〕条)。

[编本段]本草纲的介绍

  大麦

  (《本草集注》)

  【】麰(《广雅》),倮麦,麰麦(陶弘景),牟麦(《纲》),饭麦、赤麦(《医林纂要》)。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果实

  【植物态】大麦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光滑无毛。叶鞘无毛,有时基生叶鞘疏生柔毛,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沟状的叶耳叶舌小,长仪l~2毫米,膜质;叶片扁平,长披针,长8~18厘米,宽6~1B毫米,上面粗糙,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长4~10厘米,分为若干,每着生3枚完全发育小穗小穗长约2厘米,通常无柄,每小穗1朵,外颖均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微被短柔毛,先瑞延长成短,长仅8~14毫米;外稃披针,光滑,具5条纵中脉延长成长,极粗糙,长8~13厘米,外稃内稃等长;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为2枚。颖果外稃,罕有分离者,颖果有沟。期3~4月。果期4~5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枯黄秆(大麦秸)、发颖果(麦)、幼苗(大麦苗)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甘咸,凉。

  ①《录》:"味咸,微无毒。"

  ②《本草衍义》:"性平,凉。"

  【归经】《要药分》:"入。"

  【功用治】和,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汤伤。

  ①《录》:"消渴,除热,益,调中。"

  ②《唐本草》:"大麦面平,止渴,消食,疗胀。"

  ③《崔禹》:"水痮。"

  ④《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⑤《纲》:"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

  【用法与用量】服:汤,1~2两;或研末。外用:研调水洗。

  【宜忌】《本草集注》:"蜜为之使。"

  【选】①治卒小便淋涩痛:大麦三两,以水二大盏,取一盏三分,去滓,入生姜汁,蜜半,相和。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

  ②治麦大麦汁洗之。(孙思邈)

  ③治蠼螋尿疮:大麦研末调,日三上。(《伤寒类要》)

  ④治汤灼伤:大麦黑,研末,油调搽之。(《纲》)大麦面作稀糊。令之,既滑腻,容易下,以助胃气。"

[编本段]食疗价值

  禾本科草本植物大麦种子大麦又称牟麦。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夏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皮壳备用。

  [性能]味甘,性凉。能健脾消食,除热止渴,利小便。

  [参考]含淀粉、蛋白质、钙、磷、尿囊素等成份。尿囊素可促进溃疡的愈

  [用途]用于胃虚弱,食积饱满、涨闷;烦热渴;小便不利。亦可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

  [用法]汤,粥,或研末服。

 大麦 [附]

  1,大麦大麦30克。微研末。每次6克,温水送下。

  源于《肘后》。本品有消食下气的作用。用于饮食过度,烦闷胀满,但欲卧者。

  2,大麦姜汁汤大麦100克,汤取汁,加入生姜汁蜂蜜各一匙,搅匀。饭前分3次服。

  源于《圣惠》。本大麦利小便;用生姜汁蜂蜜有解毒之意。用于卒然小便淋涩疼痛,小便黄。

  3,大麦粥:大麦30~60克。加水成稀粥,分2~3次食。

  源于《金匮要略》。本品在《金匮要略》中配,起助治疗作用。正如《长沙药解》所述:“大麦粥,《金匮》硝矾用之治女黑疸,以其利水而泄湿也;白术用之治妊娠作渴,以其润生津也。”“大麦粥利水泄湿生津,化谷消胀,下气宽胸消中有补者。”

(一)历史和现状

  大麦在我国是个古老的作物.据考,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古羌族(居住在青海)就已在黄河上游栽培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大麦具有早熟、耐旱、耐盐、耐低温冷凉、耐瘠薄等特点,因此栽培非常广泛。椐统计,我国大麦种植面积在20世纪30年代曾达到9570万亩,总产85亿公斤;50年代,面积缩小到5809万亩,总产34.5亿公斤;70年代,面积又扩增到9750万亩,总产99亿公斤,每亩产量101.5公斤。前,已缩减到1500万亩,每亩产量266公斤。

  (二)生态区划和优质啤大麦基地

  我国大麦的分布在栽培作物中最广泛,但要产区相对集中,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青藏高原。啤工业的发展和对大麦原料的需求,西北和黑龙江等地啤大麦发展较快。据生态因素中的光、温条件以及地理位置、播种期等特点,将中国栽培大麦划分为三大生态区。

  1.北大麦

  包括东北平原,蒙古高原,宁夏新疆全部,山西河北陕西北部,甘肃-景泰和河西走廊地区,属一年一熟春大麦区。从80年代后期,啤大麦发展很快,最大面积曾达到1000万亩,尔后逐年减少,至1995年200余万亩。该区在大麦生长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对籽粒碳水化物积累有利,千粒重高。特是西北,天晴朗,有黄河水,祁连山和天山雪水灌溉,啤大麦籽粒色泽光亮,皮薄色浅,发率高,是我国优质啤大麦生产潜力较大的基地。黑龙江省被称为“北大荒”的松花江和三江平原,地域广阔,土壤肥沃,7月下旬进入雨季,适种植早熟品种,也是我国比较好的啤大麦基地之一。

  2.青藏高原裸大麦

  包括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甘肃、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大麦种植在海拔3000米以上,属高原气候,阴湿冷凉,昼夜温差大,一般无霜期短。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一年一熟,以多棱裸大麦,是藏族人民的要食粮。

  3.黄、淮以南秋播大麦

  包括山东,甘肃的陇东和陇南,晋、冀、陕南部及其以南各省,四川盆地,云贵高原6个生态亚区,是我国大麦要产区。均秋季播种,据越冬期的低温程度不同,品种有冬性、半冬性和春性。黄、淮冬麦区冬季温低,品种属冬性。该区降雨量适中,大麦小麦早熟10天左右,收获前后天晴朗,历史上就有种大麦的习惯,是我国啤大麦基地之一。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以南地区,大麦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左右,是我国大麦要产区。该区候温暖潮湿,降雨量大,大麦作为早稻的前作,要用作饲料。江苏的淮河以北和盐城地区,降雨量一般比长江以南少,大麦籽粒色泽比较好,千粒重较高,也是比较理想的啤大麦基地。

  (三)大麦的利用价值

 大麦 1.酿造啤

  我国前啤产量居世界第2位,1998年产量达1998万吨,需啤大麦330万吨。随着我国啤质量和产量的提高,对啤大麦籽粒的外观、色泽、品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自1989年以来,我国啤麦进量占总用量的46%~71%,年用外汇3亿多美元。提高国产啤麦的质量和数量是麦厂家多年的愿望和要求。

  2.饲用

  大麦籽粒的粗蛋白和可消化纤维均高于玉米,是牛、猪等家畜、家禽的好饲料。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和澳大利亚,都把大麦作为牲畜的要饲料。我国南大麦喂猪,在育肥期增加饲料中的大麦的比例,可使猪肉脂肪硬度大,熔点高,瘦肉多,肉质好。大麦还可以做青贮饲料,在灌浆期收割切段青储,是奶牛的好饲料。

  3.食用

  大麦是藏族人民的要粮食,他们把裸大麦熟磨粉,做成糌粑食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人民习惯用裸大麦做粥或掺在大米里做饭。大麦仁还是“八宝粥”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裸大麦中β-葡聚糖和可溶性纤维含量高于小麦,可做保健食品。此外,“大麦”是朝鲜族人民喜欢的饮料。饮料“旭日升暖”的原料中也有大麦

[编本段]大麦养成分

  (每100克中含) 成分称 含量 成分称 含量 成分称 含量

可食部 100 水分(克) 13.1 能量(千卡) 307

能量(千焦) 1284 蛋白质(克) 10.2 脂肪(克) 1.4

碳水化物(克) 73.3 膳食纤维(克) 9.9 固醇(毫克) 0

灰份(克) 2 维生素A(毫克) 0 胡萝卜素(毫克) 0

视黄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43 核黄素(毫克) 0.14

尼克酸(毫克) 3.9 维生素C(毫克) 0 维生素E(T)(毫克) 1.23

a-E 1.23 (β-γ)-E 0 δ-E 0

钙(毫克) 66 磷(毫克) 381 钾(毫克) 49

钠(毫克) 0 镁(毫克) 158 (毫克) 6.4

锌(毫克) 4.36 硒(微克) 9.8 铜(毫克) 0.63

锰(毫克) 1.23 碘(毫克) 0

种类介绍

早熟禾科, 即禾本科大麦属谷类植物栽培大麦有3个种:大麦六列型,其穗有两个相对的凹槽,每个凹槽著生3个小穗,每个小穗著生1朵小花,结籽1粒。二大麦为两列型,小穗中有一中小花,可结籽,侧生小花通常不育。不规则型大麦或称阿比西尼亚中间型,很少栽培,中能育,侧生小花能育或不育

大麦有稃大麦大麦的总称。一般有稃大麦大麦,其特征是稃壳籽粒粘连;裸大麦稃壳籽粒分离,称裸麦,青藏高原称青稞,长江流域称元麦,华北称米麦等。

大麦植物分类上属禾本科-大麦属。有济价值的是普通大麦种中的两个亚种,即二棱大麦亚种和多棱大麦亚种。通常我们将多棱大麦六棱大麦

二棱大麦,穗轴每上的三联小穗,仅中间小穗结实,侧小穗发育不全或退化,不能结实。二棱大麦穗粒数少,籽粒大而均匀。我国长江流域一般喜欢种植二棱大麦

六棱大麦,穗轴每上的三联小穗全部结实。一般中间小穗发育早于侧小穗,因此,中间小穗的籽粒较侧小穗的籽粒稍大。由于穗轴上的三联小穗着生的密度不同,分稀(4厘米着生7~14个)、密(4厘米着生15~19个)、极密(4厘米超过19个)三种类型。其中三联小穗着生稀的类型,穗的横面有4个角,人们称4棱大麦,实际是稀六棱大麦

大麦用途分,可分为大麦、饲用大麦、食用大麦(含食品加工)三种类型。

栽培历史  

大麦大麦栽培可能在史前始於埃塞俄比亚高地和东南亚,据信在埃及可追溯到西元前5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西北欧和中国分始於西元前3500年、前3000年、前2000年。大麦为16世纪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大部分欧洲人的要粮食作物。

青稞(Hordeum vulgareL. var.nudumHook. f.)一年生三秆直立,光滑,高约100厘米,径4~6毫米,具4~5叶鞘光滑,大都短于或基部者长于节间,两侧具两叶耳,互相抱叶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长9~20厘米,宽8~15毫米,微粗糙。穗状花序成熟后黄褐色或为紫褐色,长4~8厘米(除外),宽1.8~2厘米;小穗长约1厘米;颖线状披针,被短毛,先端渐尖呈状,长达1厘米;外稃先端延伸为长10~15厘米的,两侧具细刺毛。颖果成熟时易于出俘体。中国西北、西南各省常栽培。适宜高原清凉候。

大麦

藏青稞(Hordeum vulgareL. var.trifurcatum(Schlecht.) Alef.)一年生。秆直立、光滑、高约100厘米。叶鞘光滑,短于节间,两侧具两个披针叶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长18~25厘米,宽1~1.8厘米,扁平,稍粗糙。穗状花序长5.5~8厘米(除外),宽约1.5厘米;小穗长约1厘米;颖线形,被短毛,先端延伸为长8~10毫米的细外稃端具三个基部扩张的裂,两侧者向外反或呈水平状,其先端渐尖而成短而弯或无颖果成熟后易出。中国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省区常栽培,华北等地区也有种植。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大麦(《本草集注》)

】麰(《广雅》),倮麦,麰麦(陶弘景),牟麦(《纲》),饭麦、赤麦(《医林纂要》)。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果实

植物态】大麦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光滑无毛。叶鞘无毛,有时基生叶鞘疏生柔毛,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沟状的叶耳叶舌小,长仪l~2毫米,膜质;叶片扁平,长披针,长8~18厘米,宽6~1毫米,上面粗糙,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长4~10厘米,分为若干,每着生3枚完全发育小穗小穗长约2厘米,通常无柄,每小穗1朵,外颖均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微被短柔毛,先瑞延长成短,长仅8~14毫米;外稃披针,光滑,具5条纵中脉延长成长,极粗糙,长8~13厘米,外稃内稃等长;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为2枚。颖果外稃,罕有分离者,颖果有沟。期3~4月。果期4~5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植物的枯黄秆(大麦秸)、发颖果(麦)、幼苗(大麦苗)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甘咸,凉。

①《录》:"味咸,微无毒。" ②《本草衍义》:"性平,凉。"

归经】《要药分》:"入。"

【功用治】和,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汤伤。

①《录》:"消渴,除热,益,调中。"

②《唐本草》:"大麦面平,止渴,消食,疗胀。"

③《崔禹》:"水痮。"

④《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⑤《纲》:"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

【用法与用量】服:汤,1~2两;或研末。外用:研调水洗。

【宜忌】《本草集注》:"蜜为之使。"

【选】①治卒小便淋涩痛:大麦三两,以水二大盏,取一盏三分,去滓,入生姜汁,蜜半,相和。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

②治麦大麦汁洗之。(孙思邈)

③治蠼螋尿疮:大麦研末调,日三上。(《伤寒类要》)

④治汤灼伤:大麦黑,研末,油调搽之。(《纲》)大麦面作稀糊。令之,既滑腻,容易下,以助胃气。"

食疗价值

大麦禾本科草本植物大麦种子大麦又称牟麦。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夏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皮壳备用。

[性能]味甘,性凉。能健脾消食,除热止渴,利小便。

[参考]含淀粉、蛋白质、钙、磷、尿囊素等成份。尿囊素可促进溃疡的愈

[用途]用于胃虚弱,食积饱满、涨闷;烦热渴;小便不利。亦可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

[用法]汤,粥,或研末服。

[附]

1,大麦大麦30克。微研末。每次6克,温水送下。 源于《肘后》。本品有消食下气的作用。用于饮食过度,烦闷胀满,但欲卧者。

2,大麦姜汁汤大麦100克,汤取汁,加入生姜汁蜂蜜各一匙,搅匀。饭前分3次服。

源于《圣惠》。本大麦利小便;用生姜汁蜂蜜有解毒之意。用于卒然小便淋涩疼痛,小便黄。

3,大麦粥:大麦30~60克。加水成稀粥,分2~3次食。

源于《金匮要略》。本品在《金匮要略》中配,起助治疗作用。正如《长沙药解》所述:“大麦粥,《金匮》硝矾用之治女黑疸,以其利水而泄湿也;白术用之治妊娠作渴,以其润生津也。”“大麦粥利水泄湿生津,化谷消胀,下气宽胸消中有补者。”

适食人群

大麦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胃气虚弱、消化不良者食用;凡病、食欲不振伤食腹胀者、妇女回乳乳房胀痛者宜食大麦

1、 妇女在想断奶时,可用大麦苗(又叫大麦汤服之,此汤亦催生落胎;

2、 大麦不可久食,尤其是怀孕期间和哺乳期间的妇女忌食,否则会减少乳汁分泌;小量消食化滞疏肝解郁而催乳(用复方);大量消之力强,耗回乳(用单方);

3、蒙大拿州立大的实验明,大麦是可溶性纤维极佳的来源,它可以降低液中固醇的含量,还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4、 用大麦回乳,必须注意:用量过小或萌过短者,均可影响疗效。未长出大麦,服后不但无回乳的功效,反而可增加乳汁。

食疗作用

大麦性凉、味甘、咸,归

具有益宽中消渴除热、并且有回乳的功效;

对滋补虚劳、强益肤、充实五脏、消化谷食、止泻、宽肠利水、小便淋痛、消化不良、饱闷腹胀有明显疗效。

宜:胃气虚弱、消化不良者宜食;病、食欲不振伤食腹胀者及妇女回乳乳房胀痛者宜食大麦

忌:因大麦回乳或减少乳汁分泌,故妇女在怀孕期间和哺乳忌食。

大麦中碳水化物和脂肪的含量

与其他谷物相比,大麦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物。前在一杯大麦种碳水化物量为44.3克,这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的成人每日需要的量。于脂肪,相同数量的大麦含有一克的脂肪

钠和固醇含量很低,大多数医生建议心脏病患者多食用大麦。据称,定期食用大麦能够有效地降低固醇,维持糖水平。大麦是一种美味的低钠、低脂的健康食物,它既可以提供能量,又能帮助减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麦奴

下一篇 大鹅儿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