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叶豆
简介
【原形态】 翅荚决明,高1.5-3m。枝粗壮,绿色。托叶三角形;偶数羽状复叶,近于无柄,长30-60cm,在靠腹面的叶柄和叶轴上有2条纵棱,有狭翅;小叶革质,6-12对,倒卵状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15cm,宽3.5-7.5cm,向下渐小,先端钝圆而有小尖头,基部斜截形,下面叶脉明显凸起;小叶柄近无。花序顶生和腋生,具长梗,单生或分枝,长10-50cm;花蝶形,黄色,有明显的紫色脉纹;位于上部的3枚雄蕊退化,7枚雄蕊发育,下面2枚的花药大,侧面的较小。荚果长带状,长10-20cm,宽1.2-1.5mm,每果瓣的中央顶部有贯至基部的翅,翅纸质,具圆钝的齿;种子50-60颗,扁平,三角形。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采集】全年可采。多为鲜用。
【化学成分】叶含蒽醌类、黄酮类化合物,已知有大黄酸。果实亦含蒽醌类化台物。
功用主治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杀虫,止痒。治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疮疖肿疹。"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汁搽。
‧别 名: | 翼柄决明、翼轴决明、翼柄旃那、翅荚决明、有翅决明、对叶豆、印度黄槐、山扁豆、七金烛台 |
‧原产地: | 衣索匹亚等热带地区(或热带美洲),台湾于 1909 年由田代安定氏从印度引入,复于 1967 年顾元亮氏从美国引入。 |
‧分布: | 常被种植为庭园观赏树。 |
‧用 途: | 1. 观赏庭园树。2. 行道树。3.药用:性味:全草:叶:辛、温。效用:全草:袪风燥湿,杀虫止痒,缓泻。治皮病,疮扬肿毒,便秘;种子:治蛔虫病。 |
‧茎: | 株高 3~5 公尺,直立,具有多数分枝,枝条细长而粗壮,带有柔毛,幼枝有下垂现象。 |
‧叶: | 大形偶数羽状复叶,长 40~60 公分,互生,小叶 8~12 对,最下位一对刚好生长于叶轴基部而抱茎,跟其他小叶保持有显著的距离,其他小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 8~12 公分,宽 3.5~4.5 公分,先端钝或极少数凹头状,基部钝而略不对称,厚纸质,边缘带红褐色,花后并延伸至叶片的先端;小叶柄短,长 0.2~0.3 公分。 |
‧花: | 花黄色,多数,自花梢顶生,呈总状花序排列;花序长 50~70 公分(无花部份长 10~20 公分),先呈覆瓦状排列,后脱落(早落性);花苞尖端褐黄,下部金黄,老化的花苞逐渐由下部脱落,显露出细致的花梗,花色艳丽;花梗长 0.8~1.5 公分;萼片带有橙红色泽,膜质,5 枚大小形状相似;花瓣 5 枚多不扩展,略呈兜状,卵形或长椭圆形,长 1.5~2 公分,先端钝;2 枚前位雄蕊有大而强弯曲的花药。花期秋至春天。 |
‧果: | 果实为荚果,长 12~18 公分,宽 2.5 公分,四周有宽阔的翼状物,成熟时沿着腹缝线开裂,内有种子 50~70 枚;种子菱状楔形,扁平。 |
‧特征: | 粗状直立灌木,幼枝和幼叶有下垂现象,一回羽状复叶,小叶 8~14 对,最顶端一对最大。秋至春季开花,花序很特别,直立于茎顶,多枝簇集,每枝约 20 公分左右,花冠鲜黄,具脱落性大笣片。荚果有翼,线形,树姿优美显眼,花香叶绿,是常见的观花及观果植物。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