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对马耳蕨

对马:Polystichum tsus-simense)为鳞毛属下的一个种。为鳞毛植物对马的全草及。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高30至60厘米。接近直立,禾秆色叶柄丛生,长15至30厘米;叶片披针,长18至30厘米,宽8至15厘米,小叶片为不等边的长;有锐尖状状坚齿面有光泽。孢子囊群分生于叶缘中肋之间,黑色孢子囊群盖盾生长于阴暗山谷潮......
目录

形态特征

对马耳蕨植株高30-60厘米。直立,密被狭卵形棕色鳞片簇生,叶柄长16-30厘米,基部直径2-4毫米,禾秆色,面有纵沟,下部密生披针线形棕色鳞片,向上部渐成为线形鳞片鳞片边缘毛状;叶片披针或狭卵形,长20-42厘米,宽6-14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成尾状,基部楔形截形,二回羽状;羽片20-26对,互生,平展或略斜向上,柄极短,线状披针,中部的长4-9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至尾状,基部偏斜,上侧截形,下侧宽楔形,羽状;小羽片7-13对,互生,略斜向上,密接,柄极短,斜,斜的卵形或三角卵形,下部的长5-10毫米,宽4-6毫米,先端急尖或钝,有小刺头,基部斜的宽楔形,上侧有三角状凸,边缘有或长或短的小尖齿;基部上侧第1增大,卵形或三角卵形,长7-15毫米,宽4-6毫米,有时羽状分裂;小羽片具羽状侧脉常为二叉状,面隐没,面微凹下或微凸起。为薄革质,面疏生纤毛状基部扩大的黄棕色鳞片叶轴面有纵沟,面密生鳞片鳞片线形,基部扩大边缘毛状,黑棕色间或为棕色孢子囊群位于小羽片两侧,每个小羽片3-9个;囊群盖,盾状,全缘

生长环境

对马耳蕨生阴暗山谷潮湿林下、溪边及竹林。生于海拔400-3000m的山坡林下沟边石缝中。

分布范围

对马耳蕨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

主要价值

功用

对马耳蕨治各种肿毒初起,乳痈清热解毒痢疾湿热腹痛,下肢疖肿

①治各种肿毒初起:对马全草,水,冲甜服。

②治乳痈对马全草加通草,水,冲服。

资料来源

《全国草药汇编》

浙江山药植志》

《*辞典》

《中华本草》

其他资料

对马耳蕨【出处】出自《浙江山药植志》

【拼音】DuìMǎěr Jué

【英文】Tsushima Shield Fern,Tsushima Holly Fern

】毛脚鸡、蕨萁、线鸡尾

【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植物对马或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Polystichum tsus-simense(Hook.)J. Smith[Aspidium tsus-simense Hoo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季采集较好。挖出后除去,洗净,鲜用或晒干;嫩春季采集,鲜用。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

性味】苦;;凉

归经

【功能治】清热解毒凉血瘀。痢疾目赤肿痛;乳痈;疮疖肿毒;痔疮

【用法用量】服:汤,10-15g。外用:适量,捣

【摘录】《中华本草》

植物名录

门中文蕨类植物
门拉丁Pteridophytes
科中文鳞毛
科拉丁Dryopteridaceae
科号P45
种拉丁Polystichum tsus-simense (Hook.) J. Sm.
种中文对马
种地点湖北利川、恩施
种时间20031007、20040215
种号030219、040059
种材料
鉴定人赵子恩
Id212
栽培地点种过渡圃
种数量33株苗
栽培盆栽
生长性状草本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对马耳蕨根

下一篇 对虾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