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缘闭壳龟

黄缘闭壳龟 黄缘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龟、克蛇龟,是龟科壳龟属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二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录-椎动物卷》(爬类)极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N)物种。黄缘壳龟上颚钩甲隆起;甲平,,前缘或微凹,后缘;肛盾大,菱形,有一不达末端的中央缝;四肢略扁,前肢前缘被复瓦状大鳞;指、间微蹼,......
目录

外形特征

黄缘闭壳龟黄缘壳龟头部光滑无鳞,鼓膜而清晰,头部面浅橄榄色,前端平,上有明显的勾,下颌橘红色,两眼后各有一条金黄色宽条纹,两纹在头部面交汇成“U”弧纹,纹后的颈部呈浅橘红色。甲绛红色棕红色,高而隆起,正中有一条淡黄棱,壳高约为壳长的1/2,甲缘盾略上翘,盾片上有较清晰的同环纹。棕黑色,外缘与缘盾面呈米黄色,甲前缘略突出,后缘呈椭,前后边缘均无缺刻。甲与甲间、甲前后两部分间借韧带相连。甲前后两部分能向上甲,头、尾及四肢可完全缩入壳。四肢略扁平,上覆有瓦状排列的鳞片,呈灰褐色,前肢基部呈浅橘红色,具五,后肢基部呈米黄色,具四间具微蹼,尾短,两后肢之间及尾部的皮肤具粒。

物种分类

中文者及年代
黄缘壳龟琉球亚种Cuora flavomarginata evelynaeErnst & Lovich,1990
黄缘壳龟指亚种Cuora flavomarginata flavomarginataGray,1863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

黄缘闭壳龟在自然界中,黄缘壳龟栖息于丘陵山区的林缘、杂草、灌木之中,喜群居,白天多隐匿于安静、阴暗潮湿的树下及石头缝中,常可见多只龟在同一洞中,活动地阴暗,但离清洁水源不远。生存温度为0~43℃,其昼夜活动律随季而异。4~5月和9~10月温在18~24℃时早晚活动少,中午前后活动较多;6~8月温在25~34℃,龟以夜间、清晨或傍晚活动为,白天隐在洞、树木或沙土中;若遇雨季,则喜到洞外淋雨。温下降至18℃时停食,降至13℃以下时进入冬眠。黄缘壳龟自然冬眠多在山阳坡,隐藏于潮湿的草堆中或烂树下。冬眠期间,若温回升到13℃以上,则黄缘壳龟会苏醒活动。

性情

黄缘壳龟较其他的淡水龟类大,不畏惧人,除交配季外,同类很少争斗。驯养1个月的个体,即可养成定时定点摄食的习惯;喜干净,饱食后常到清洁水源洗和饮水;驯养2~3个月后,在食物的逗下可随人爬动。

食性

黄缘壳龟是以肉食为的杂食龟类,在野外以昆虫、蠕虫、软体动物为食,如天牛、金虫、蜈蚣壁虎蜗牛等,当动物性饵料缺乏时,也食谷实类和果蔬类,在耐饥饿试验中,部分个体甚至能摄食腐烂的植物。人工养殖时喜食蚯蚓、黄粉虫、蝇蛆和动物肉以及团状鳗鲡饲料、颗粒状黄鳝饵料,不喜食带皮的死,在浅水也捕食小活

黄缘壳龟取食的适宜温度为20~33℃,但以28~30℃时摄食强度最大。摄食量与温度的高低密切相,当温度低于26℃时,摄食量明显下降。据驯养观察,当环境温度为20~24℃时,摄食量不足体重的1%,且取食次数少,一般2~3天采食一次;当环境温度为25~27℃时,其采食量可达到体重的1~2%,一般1~2天摄食一次;当环境温度稳定在28~31℃时,摄食量为体重的2.5~5%,一般一天摄食一次。

生长

因温度直接影响黄缘壳龟的摄食量,因此温度也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黄缘壳龟在6~9月取食量最旺盛,生长速度快。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需要5~6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体重可达400~500克,人工养殖,可提高其生长速度,据1999年7~9月驯养试验群体增重统计,其月增重量的最高值可达到10~15%。自然界的黄缘壳龟生长缓慢,要是因为其动迟缓,捕食动物能力养,摄食量不足。同时每年的摄食季短。非冬眠期,饵料和温度是影响其生长速度的直接因素。

分布范围

黄缘壳龟分布于中国、日本(九洲岛)、琉球群岛。在中国分布于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中南部山区,在安徽的分布要限于皖南和大山区以及丘陵地带。黄缘闭壳龟分布图

繁养方式

雌雄亲龟可以从外观上鉴出来。雌龟的甲平直,尾较粗短,体无异味,躯干部短而厚;雄龟的甲稍凹,尾较细长,躯干部长而薄,有臭味,可在繁殖异性交配繁殖

黄缘壳龟一般4月中旬始多在草丛中交配。5月下旬到9月中旬为产卵季,6~7月为产卵盛期,怀卵量1~5枚。约在6月中旬至7月下间卵分批产出,卵壳灰白色,长,长40~46毫米,宽20~26毫米,重8.5~18.6克,卵的大小与亲体有。卵通常产在疏松的近水边的沙土中,产卵多在凌晨和傍晚,产卵时先用后肢扒1个深3厘米左右的,前肢支撑着不动,产后用后肢半弧地扒沙覆盖卵。矍盖的沙土要比平地略高,所以产过卵较易发现。也有黄缘壳龟找不到沙土产卵,而在乱草堆中或在饲养池中产卵,有的未覆盖的龟卵被自己吃掉,因此人工饲养壳龟要在饲养池边岸上建造疏松沙地良好的产卵场所,以提高繁殖率。

养殖技术

  • 稚龟池设计

饲养池可建成士池、水泥池及砖石池等,面积视龟的数量而定,池周固设陆地,并有一定的坡度,以便龟从水中爬上岸。陆地上设若干个沙堆供龟产卵。池水深60厘米左右。水中种些浮莲,供龟夏季避。池周围设嗣,供龟栖息。外四周筑50厘米的矮墙以防龟逃逸。

  • 仔龟的收集及暂养

仔龟刚出壳时,部仍带有脐带和卵黄囊,少数仔龟的卵黄还有相当部分未吸收完。仔龟刚出壳时不能立即放入饲养池,应让其在孵化箱或沙盘中稍作停留。因为刚出壳的稚龟,其头、颈和四肢比较僵硬,环不完全畅通,基本不能爬。出壳1~2小时后,可正常运动,此时大部分稚龟纷纷钻入沙中。收集稚龟时,动作要轻,小心沙土,避免伤害稚龟。稚龟收集后,放入暂养容器中暂养2~3天。暂养容器可用大瓷盆、大塑料盆或玻璃缸。暂养容器放置时底部要倾斜,加少量水,水深1~1.5厘米,无水的一侧铺3~5厘米厚的细沙,或者放置一块潮湿的毛巾作为稚龟隐栖息的场所。卵黄没有吸收完的稚龟,应单独放置于一消毒的小容器中暂养,避免卵黄膜破裂和细菌感染,待其完全吸收后可放入饲养池。

  • 密度及水位控制

稚龟在暂养容器中养殖2~3天后,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脐带落,脐孔愈,已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并始觅食,这才将稚龟转入饲养池中饲养。稚龟的放养密度为50~80只/平米,入池时,用1×10-4的高锰酸钾溶液洗5分钟,对体表消毒,避免入池后脐部感染病原体。稚龟饲养池,只能在饮水区加入少量水,保持水深1~2厘米,切不可加水过多或过深,否则稚龟易淹死。由于饲养池加水少,池水很快被稚龟的排泄物及残饵污染。因此,每天必须换水,每2~3天冲洗饲养池一次,始终保持池清洁和池水卫生。

  • 日常管理
  1. 做好管理日志:除了正常的投饵、换水外,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温度、光照强度、饲料、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稚龟活动及生长的影响。积极改善稚龟养殖的生态环境,以适应稚龟正常生长的需要,并做好管理记录。
  2. 定时巡池:每天上午、下午分巡池一次,观察稚龟的活动和摄食情况,检查水温变化和池水质状况,仔细察看各养殖池中稚龟有无翻体现象(即稚龟背甲翻到下面,甲和四肢朝上)导致稚龟无法活动。刚出壳不久的稚龟或体质较弱的稚龟,其四肢相对短小,尾部较细,运动能力及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差,在抢食或群栖过程中,一旦身体失去平衡而翻体,其四肢及尾部悬在空中不能着地,仅头颈部的支撑不能重新翻回正常的体位,特是当稚龟在水中活动而翻体时,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其恢复到正常状态,会因头部淹入水中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
  3. 覆盖遮阳网,防止阳光直射池黄缘壳龟为陆栖性龟类,具有喜暗光,厌强光,昼伏夜出的习性。人工养殖过程中,为了促使稚龟白天摄食和活动,必须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到池,应保持池光线柔和,使光照强度为400勒克斯以下。为此,必须在饲养池的上覆盖遮阳网,或者在饲养池的一边种植有藤蔓的植物,让藤蔓爬到饲养池上的棚架上,这样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可以改善饲养池的生态条件,养殖效果更好。
  4. 春、秋季加强保温养殖:温度要影响食物的消化率及消化时间,从而影响龟的生长,当环境温度低于一定值时,龟的消化道蠕动速度减慢,食欲降低,消化酶酶分泌减少,酶的活性下降,食物消化时间延长,龟的生长减慢;当环境温度继续下降时,稚龟停止生长生长率为负值。养殖试验表明,黄缘壳龟稚龟的最佳摄食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8~31℃。稚龟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环境温度下降到26℃以下时,摄食量明显下降,温度降到23℃以下时,稚龟基本停止摄食。
  • 疾病防治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龟类致病的因素很多,其中生物性因素为要致病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据报道,龟类常见的疾病是水霉病、腐皮病、肠炎寄生虫病。

⑴细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黄缘壳龟疾病要是细菌性疾病。

  1. 肺炎:病原初步认为是副大肠杆菌,要因夏季或者冬季温度变化较大而起的细菌感染,导致龟食欲减退,常在陆地呆滞不动,严重时双失明,眼球充水肿、下陷等症状要的防治法是:放养前,彻底消毒,杀灭病原菌,养殖冬眠期保持龟舍温度较稳定,湿度适中,水质清新,对病龟应隔离饲养,投喂金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药饵,同时也可肉注射庆大霉索、链霉素法来治疗。
  2. 腐皮病:病原为单胞杆菌,常因为饲养密度过大,龟互相撕咬,病菌入侵,使黄缘壳龟患病。导致龟出现颈部、四肢、尾部皮肤坏死糜烂,出现溃疡甚至更严重的症状要的防治法是:理安排放养密度。科投喂,保饲料的新鲜程度,保持良好水质,做好龟舍的杀菌消毒工作。治疗措施是:患病初期,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用金霉素眼膏涂抹患处,每天一次,连续3天。或者诺氟沙星20~30毫克/千克体重拌饵投喂一个疗程或每次注射卡那霉素10万IU/千克,每天2次,连续5天。
  3. 囊肿病:病原为嗜麦黄单胞菌,此病菌是人类条件致病菌,龟舍有杂碎物,刺伤龟肢,病菌侵入后感染龟体,导致龟前肢基部长一囊状肿,直径为0.8~1.0厘米外表发肿,剖部充满乳白色脓液,病龟精神不振,动迟缓,食欲减退要的防治法是:定期清理龟舍,定期做好龟舍消毒杀菌工作。治疗措施:用注射器抽取囊脓液,在患处涂抹聚维酮碘,隔天一次;肉注射丁胺卡那霉素和鱼腥草液(体积比1:5),每次用量为151U/千克(丁胺那霉素量)的法来治疗。
  4. 溃疡病:病原为产单胞菌。病龟反应迟钝,解剖部充,肠溃烂。防治法:放养前彻底对龟舍进消毒灭菌,保持饵料新鲜,不投喂腐烂变质食物,保持水质清新。治疗措施:轻度肠溃疡投喂土霉素药饵,土霉素量为lg/千克体重,连续投喂6天。严重者,肉注射庆大霉素氯霉素量为5万IU/千克。

⑵其他类型疾病防治

  1. 萎瘪病:症状为病龟活动能力弱,体枯瘦干瘪,不摄食。发病原因较多,首先是先天不足,最后一批卵孵化的个体较小,争食能力差是诱发该病的要原因。其次,食台面积过小,稚龟放养密度过大,或者投饵不均,导致养不良,也可诱发萎瘪病。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法,需要加强饲养管理进预防。
  2. 冬眠死亡症:该病发生在冬眠期间和冬眠后的4~5月。发病死亡要是孵化后期的稚龟。体质弱小的稚龟因为漫长冬眠期的基础代谢消耗导致体质衰竭而死亡,病情较轻的稚龟虽然勉强度过冬眠期,春后也会因体质极度虚弱,不能摄食而逐渐衰竭死亡。要加强管理,增加养。

主要价值

黄缘壳龟可食用、药用及观赏。苏州地区以此龟制成“断”、“断注射液”。前者用以治疗结核、关节结核及淋巴结核等。后者除可治各种结核病外,尚可治痔疮、瘘管及用作癌症助药。此外,对化疗起的白球数下降有助升作用。

动物保护

保护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 2000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录——椎动物卷》(爬类)——极危(CR)。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济、科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录》。

中国安徽、江苏、河南等省也均将黄缘壳龟列入《地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录》。

种群现状

各分布区黄缘壳龟的野生种群数量已十分稀少,该种群已接近灭绝的边缘。

濒危原因

由于野生黄缘壳龟的栖息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人为捕猎的活动加强,导致其野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加之该龟人工繁殖能力低下,人工养殖规模小,市场可供应的数量有限,使得黄缘壳龟的价格逐年攀升,由于市场价格的上升进一步导致了该龟在原产地遭到了灭绝性的猎捕。许多山区的居民长期从事黄缘壳龟的盗猎活动。在各地多次发现盗猎工具和陷阱,有些盗猎装置十分新鲜,这些都说明针对黄缘壳龟的偷猎活动在一些地一直存在,没有得到任何的有效制止。

保护建议

黄缘壳龟的贸易基本上处于隐状态,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监管难度。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力资金不足以及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因素,使得盗猎和非法贸易等违法活动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为了挽救这一濒危物种,针对黄缘壳龟野生种群的威胁现状,提出3点保护建议:

  1. 黄缘壳龟的现状,尽快将其从地保护动物提升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可以暂定Ⅱ级)、CITES附录Ⅰ或零配据相法律条例,使得相部门有权严非法捕捉、收购、运输、出售和走私,为其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2. 严厉打击黄缘壳龟的地下贸易,加大执法力度。黄缘壳龟分布区各地相部分需要派专人负责,通过必要的暗访,掌握地下贸易的途径,并给予严厉打击。
  3. 采取就地保护措施。黄缘壳龟虽然已列入《安徽省优先保护野生动物录》,但安徽还没有专门的保护区。黄缘壳龟现有分布情况,建议先在安徽宁国的桥乡建立黄缘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黄缘壳龟的繁育基地和救护站。设置专人负责黄缘壳龟保护,并展宣传教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断线蕨

下一篇 敦盛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