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参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质藤本;根圆柱状,灰黑色,直径约8毫米;茎被两列毛。叶对生,膜质,卵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基部宽4-8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深耳状心形,叶耳圆形,下垂,两面均被柔毛。
伞形聚伞花序腋生,着花20余朵;花萼外面被微毛,基部内面有腺体5个;花冠白色,裂片长圆形,内被微毛;副花冠杯状,比合蕊冠略长,裂片中间有1小齿,或有褶皱或缺;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柱头顶端略为2裂。蓇葖双生或仅1枚发育,短披针形,长约8厘米,直径1厘米,向端部渐尖,基部较狭,外果皮有直条纹;种子卵形,长6毫米,宽3毫米;种毛白色绢质,长3厘米。花期6-10月,果期8-11月。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采种
青羊参种子采自雷山。青阳参花期长,具有开花多,结实少,果熟期不一等特点,蓇葖果成熟后自动裂开,种子随风飘落。因此,在果熟期(11-12月)要注意随熟随采,发现有枯黄色的果实及时采摘,搓揉除去果壳和种毛,选择成熟、饱满、黑褐色的种子晾干。
作床
营养袋规格:10×10厘米,播种用土为腐殖土:黄心土=2:1,用1000倍液的多菌灵消毒。苗床宽1-1.2米,用空心水泥砖围砌,苗床上用木棒搭架,铺上保温薄膜,遮阴网覆盖。
播种
播种时期:3月至4月份均可进行播种,过早气温低,发芽较慢,过迟则缩短幼苗生长期。
播种方法:播前将置于苗床营养袋的基质浇透水,将种子播于土中,盖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每袋播种数量3粒,播后用喷雾器浇水,浇透表土。搭小拱棚,薄膜覆盖。
播后管理
- 间苗和除草:苗高5厘米左右进行间苗,每袋保留1株,其余株移到没有苗的袋中或装袋移栽。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少、除了”。
- 揭棚:种子发芽出土后,大部分真叶长出,选阴雨天揭开小拱棚的薄膜。在秋分气温开始下降后,选阴雨天揭开遮阳网。
- 水肥管理:种子出土前,表土必须保持湿润,表土干时立即用喷雾器浇水,揭棚后可用自来水管接较细喷头浇水,晴天每天浇水1次,阴雨天少浇或不浇。在长出真叶后,到入秋时,每2周用0.1%的氮肥和0.05%硫酸钾或磷酸二氢钾喷施1次;入秋后到停止生长前,每2周用0.1%钾肥喷施1次。
选地整地
青羊参育种的土壤要事先处理下才可种植。土壤事先要进行腐肥,混合一些干枯的枝叶之类的物质,在加入一些牲畜粪便堆肥一段时间,然后在放置于阳光底下暴晒3天左右即可。如果土壤粘性较重则最好混入一些细河沙增强通透性,然后放入事先选好的育苗基地,将表面整平即可。种子放入其中,上面覆盖2厘米左右的土壤,表层要覆盖草料用于保温,不能有阳光直射。
移苗定植
出苗后5-10厘米即可开始移苗。每株苗种的控制距离在40-50厘米左右,苗坑事先放入腐肥,然后在将苗种放入其中。苗种要正直,利于后期的生长,苗坑要高于周围的土壤,让初芽可以适当的保温,土壤不需要压实,轻微按压即可。如果温度较低则可以适当的覆盖塑料布或者草料以抵挡夜晚的低温。
田间管理
水肥:植苗后的要适当的浇灌一些粪水,让其初期有足够的养分。后期追肥则需要按时间来,1-2年的幼苗控制在1-2月一次,少量即可。肥料种类一农家肥为佳,化肥次之。农家肥的数量控制在每亩2500斤左右,化肥数量则控制在300斤每亩左右,数量视情况适当的变动。幼苗期过后则控制在每季度施肥一次,其花期和花期的前一个月这两个时间段是逆序追肥的。
除草:由于种植青羊参的时间较长,所以其田间管理主要以除草为主,尤其是幼苗期,幼苗期每个月都要除草一次,顺便松土,有利于幼苗的快速成长。如果夏季杂草生长旺盛则需要更频繁才行,对于病死的苗种直接清理掉,不要让其有扩散的机会。如果对于施肥时间把握不准的,可以在每次除草后进行追肥。每年冬季来临前都要提前做好御寒准备,以免冻坏植株。
病虫防治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