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杜仲藤

杜仲藤,中药。为夹竹植物杜仲藤Parabarium micranthum(A.DC.)Pierre、红杜仲藤Parabarium chunianumTsiang及毛杜仲藤Parabarium huaitingiiChun et Tsiang的皮和皮。杜仲藤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红杜仲藤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毛杜仲藤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具有祛湿,强筋......
目录

别名

藤杜仲、红杜仲、土杜仲、白杜仲、软羌藤、白皮藤、九牛藤、鸡嘴藤、老鸦嘴、松筋藤、白藤、土续断、大种笔须藤、小白皮藤、结衣藤

入药部位

皮和皮。

性味

味苦、微辛,性微温,小毒

归经

功效

湿,强筋

主治

湿痹痛,膝酸软,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湿关节痛:毛杜仲皮9-15g。水服。(《湖南药物志》)

2、治扭、挫伤,骨折:毛杜仲老藤皮15-30g,水服;并用毛杜仲皮捣烂外。(《广西本草选编》)

3、治外伤:毛杜仲皮适量,研粉撒。(《广西本草选编》)

用法用量

服:汤,6-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服过量有头晕呕吐中毒症状。解毒可用甘草60g,水服;或用红糖60g,生姜15g,水服。本品不可混作杜仲使用。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剥取皮和皮,切,晒干。

形态特征

杜仲

杜仲藤。粗壮木质攀援藤本。有不明显的皮孔,具乳汁,除花冠外,全株无毛。对生;叶柄长1-1.5cm,有微毛;叶片或卵状,长5-8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锐尖。聚伞花序总状,生及腋生,小密集,水红色花萼5深裂,面基部腺体不多或缺,裂披针花冠白色红色,坛状,裂蕾中褶;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基部,花药箭头状,丝短;花盘环状;子房具微柔毛,花柱短,柱头锥状。蓇葖果基部膨大,向先端渐狭尖成长状。种子长达2cm;种毛长约4cm;绢质白色期3-6月,果期7-12月。

杜仲

本种与杜仲藤的区在于:叶片面具黑色乳头状腺点。蓇葖果双生或有时1个不发育;种毛长约1.5cm。期4-11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

杜仲

白喉崩、唛卡吐、银藤、鸡头藤、续断、毛杜仲、牛腿子。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在于:全株除花冠外,均密被锈色柔毛。种毛轮生,长约3cm。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6月。

生长环境

杜仲

生于海拔300-800m的山谷、疏林或密林、灌木丛、水旁等处。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杜仲

生于海拔250-500m的山林密林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杜仲

生于海拔200-1000m的热带雨林中、疏林中湿润处。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

杜仲

树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厚1-2.5mm。外表面带栓皮,灰棕色或灰黄色,有皱纹及横长皮孔,黄白色,刮去栓皮显红棕色,较平坦。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细纵纹。折断面有白色丝相连,稍有弹性。微,味微苦、涩。

杜仲

树皮呈不规则卷筒状或槽状,厚1-3mm。外表面紫褐色黑褐色,有皱纹及横向裂纹,皮孔稀疏,呈点状,刮去栓皮显紫红色或红褐色表面紫红褐色,具细密纵纹。折断面有白色丝相连,稍有弹性。

杜仲

树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厚2-5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无横向裂纹,皮孔稀疏细小,灰白色,刮去栓皮呈棕红色。表面浅棕色或黄棕色。折断面有白色丝相连,稍有弹性。

相关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通行气湿腿痛,痛,阳痿压。”

2、《广西本草选编》:“祛,壮膝,强筋。”

3、《全国草药汇编》:“湿痹痛,劳损,腿痛,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杜仲藤叶

下一篇 杜仲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