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杜鹃兰

杜鹃兰 杜鹃兰,中药,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 Don) Makino)的假鳞茎杜鹃兰为卵球或近球,外观呈紫红色。分布于陕西及西南、东南诸地。有清热解毒、活化瘀、清止咳等功效。假鳞茎。味甘、微辛,性凉。有小毒。归清热解毒化痰结。毒,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蛇虫咬伤。治肿疮瘘、瘰疬结核:杜鹃兰适量,磨外。(《本草拾遗》)3......
目录

入药部位

鳞茎

性味

味甘、微辛,性凉。有小毒

归经

功效

主治

毒,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蛇虫咬伤

相关配伍

肿疮瘘、瘰疬结核:杜鹃兰适量,磨外。(《本草拾遗》)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

鳞茎卵球或近球,长1.5-3厘米,直径1-3厘米,密接,有关节,外被撕裂成纤维状的残存鞘。通常1枚,生于假鳞茎端,狭、近或倒披针状狭,长18-34厘米,宽5-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近楔形叶柄长7-17厘米,下半部常为残存的鞘所包花葶从假鳞茎上部上发出,近直立,长27-70厘米;总状花序长(5-)10-25厘米,具5-22朵苞片披针至卵状披针,长(3-) 5-12毫米;花梗和子房(3-) 5-9毫米;常偏花序一侧,多少下垂,不完全放,有香,狭钟,淡紫褐色萼片披针,从中部向基部骤然收狭而成近狭线形,全长2-3厘米,上部宽3.5-5毫米,先端急尖或渐尖;侧萼片略斜歪;花瓣披针或狭披针,向基部收狭成狭线形,长1.8-2.6厘米,上部宽3-3.5毫米,先端渐尖;唇瓣花瓣近等长,线形,上部1/4处3裂;侧裂线形,长4-5毫米,宽约1毫米;中裂卵形至狭长,长6-8毫米,宽3-5毫米,基部在两枚侧裂之间具1枚肉质突起;肉质突起大小变化甚大,上面有时有状小突起;蕊柱细长,长1.8-2.5厘米,端略扩大,面有时有很狭的翅。蒴果,下垂,长2.5-3厘米,宽1-1.3厘米。期5-6月,果期9-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湿处。分布于陕西及西南、东南诸地。

性状鉴别

或不规则扁球,长1.8-3cm,膨大处直径1-2cm。外表棕褐色黄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细小皱褶,端渐突起,有一叶柄痕,侧面有花葶痕,基部脐状,凹陷处有须根部有2-3条微凸起的环(俗称“带”),上有鳞片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维管束,或已将须根及外皮均除去。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白色或乌黑色,略呈粉质(加工品表面及断面均呈黄白色,角质)。微,味淡,带黏性。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

2、抑菌作用。

3、对造系统的影响:增强造功能。

4、降糖作用。

5、降压作用。

6、其他作用:抑制细胞分裂,抗辐射、镇痉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杜鹃

下一篇 杜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