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滇姜三七

滇姜三七,姜科蕊姜属植物蕊姜以球茎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去皮和毛,切晒干研末。【】 姜三七 【来源】 姜科蕊姜属植物 蕊姜Camptandra yunnanensis (Gagnep.) K. Schum.,以球茎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去皮和毛,切晒干研末。 【性味】 辛,温。 【功能治】 止消肿。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功能性子宫;外用治外伤。 【用法用量】 1钱......
目录

概述

】 姜三七[云南]

【来源】 姜科蕊姜属植物 蕊姜Camptandra yunnanensis (Gagnep.) K. Schum.,以球茎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去皮和毛,切晒干研末。

性味】 辛,温。

【功能治】 止消肿。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功能性子宫;外用治外伤

【用法用量】 1钱;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患处。

植物形态

滇姜三七,亦称“田三七”、“参三七”、“山漆”,为五加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横卧纺锤 肉质主根粗壮,长约二至五厘米,直径约一至三厘米,有,表面棕黄色或暗褐色直立,单生,不分枝掌状复叶,轮生,小通常五至七,边缘有细密锯齿。初夏淡黄绿色小花花序单个生,花瓣状、卵形、先端尖。 果实扁球,熟时红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涧、林下草丛中。分布云南等地。

药用功效

我国古代军里常有一些为帅所重用的将士因为违反了军令,不 得不忍受军棍责打。之后,军医用三七粉为他伤,疼痛很快就制止,青肿也可消除。在作战中,为 军器所伤的将士,也用三七医治。三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军队治疗金创的要药。

中医上以入药。块含有三七皂苷甲、三七皂苷乙,以及生物碱、黄酮苷等 化成分。块性温、味甘、微苦,有瘀、止、消肿、定痛的功能;性凉、味甘,有清热、平、降压的功能。块根治衄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宫产后腹痛、跌打损伤,以及急性坏死性段性小肠炎和消化性溃疡(瘀痛型) 等病疾。三七花治急性咽喉炎、头昏眩、耳鸣等症。三七药,使用得当,有很好的疗效。

三七适用人群

1、管疾病患者;

2、压、脂及贫血人群;

3、各类血症患者(吐血呕血、咳便血尿血、淤等);

4、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人群;

5、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恶不停,小瘀滞疼痛等;

6、生活奏快的白领人士,保持管健康(生活奏快,容易造成不足);

7、应酬多,常饮的人士(三七可以促进受损中正常细胞的生长,亦可保护肝脏避免化性的伤害,如和四氯化碳)。

注意:孕妇和儿童忌服

三七的发源时间

农时期:

唐·陆羽《三七》:“三七之为,发乎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农才成为农之

西周时期: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三七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三七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三七园了。

历代药典论三七

1、《本草纲》1578年——明代李时珍著

"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之即止,青肿者即消。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不冲,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症

2、《本草新编》(又《本草秘录》) ——清代陈士铎著

"三七,止药也。无论上、中、下之,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药中则更。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3、《本草纲拾遗》1765年——清代赵敏著

"人参第一,三七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4、《本草求真》1778年——清代黄宫绣著

"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住痛。殊不知痛因瘀而疼作,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分化瘀。"

5、《药解》1860年——清代黄元御著

"和,通瘀,瘀血而敛新。凡产后、期、跌打、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皆止。"

6、《医衷中参西录》1904~1924年——清代张纯著

"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为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者,恒至经络血痹虚劳)。兼治:便下,女子崩,痢病下新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允为理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立能止痛愈。若跌打损伤,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之可消(当与大黄等分)。""凡疮之毒在于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7、《中国医药大辞典》——(1912年)

"三七功用补、去瘀损、止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不留瘀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

"甘,微苦,温。归。""瘀止,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便血崩漏外伤,胸刺痛,跌扑肿痛。"

常见的三七伪品

三七五加人参植物的干,商品药材三七并不存在混乱现象。但在全国个地区或民间,冠以三七称的药材涉及到11个科20多种植物。这些品种中有的植物态与三七相似,成分、用途则不相同;有的值株态、化成分差很大,仅某起功效相近。因此,不能作为三七药材使用。现将几种常见的三七伪品简述如下:

三七同属五加人参属的伪品

三七同科同属的伪品,一般都有皂苷反应(含量少,种类不同),显微特征相仿,但性状不完全相似,不具备乳突、羊肠头、铜皮菊花等特征,用途差异也很大。

1、假人参

多年生草本。短,横生,呈竹鞭状,有2至数条肉质单生,无毛,基部有宿存鳞片掌状复叶4枚轮生于叶柄长4~5厘米,具披针小毛叶片薄膜质,倒卵状至倒卵状长,边缘有重锯齿齿有刺尖,表面上密生刚毛,下面无毛。花序单个生,有20~50朵;总花梗长约12厘米,无毛;苞片不明显;萼杯状,边缘具5个三角齿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花柱2,离生,反。生于海拔2450~4200米的密林下。西藏南部有分布。

2、姜状三七

姜状三七又称野三七鸡蛋七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匍匐生长节间缩短而增厚,肉质姜块状,单一。掌状复叶3~7枚,轮生于叶柄长8~15厘米,小叶片近无柄,长椭状倒卵形,边缘重锯齿,两面上疏生长约1~1.5毫米的刚毛,花序单个生,有80~100朵;总花梗叶柄长,小,紫色萼齿至扁三角花瓣早落;子房2~3室,花柱2,合生至中部,柱头下弯,浆果红色,成熟时变黑,种子1~2粒,卵白色微皱。生于高山林中密荫下,要分部于云南南部。

3、竹节参

竹节参又称白三七、萝卜七、蜈蚣七、竹人参、七子、竹鞭三七、罗汉三七、文三七多年生直立草本。肥厚,匍匐状,具竹状结,每上有1痕部分侧根肥厚呈纺锤,余成线状细地上有时疏生刺毛。掌状复叶3~5枚轮生于叶柄长11~13厘米;小5~7,膜质;长到阔倒卵形,边缘具粗大锐锯齿或较小重锯齿齿端有细刺尖。伞状花序生,单一分枝花序梗长约长30厘米;白色;萼筒钟状,先端5裂;花瓣5覆瓦状排列,雄蕊5,丝短;雌蕊1,花柱2~3裂;花盘平坦。果实扁球,熟时红色种子2~3粒,球白色。多生于海拔1500~2500米的竹林或杂林下密荫处。

4、竹节参

竹节参又称狭人参竹根七等,为竹人参的一个变种,与正种的要区点为:小7,纸质,狭长,长5~12厘米,宽1.7~2厘米,边缘有整齐的细锯齿。生于海拔1000~3000米阔林下或箭竹林下或箭竹林下阴湿处。

5、珠子参

珠子参又称珠儿参、珠参、疙瘩七等。该变种的细长,弯横卧,节间纤细,膨大为球或有时为纺锤,偶见部分结密生呈竹鞭状,通常不具肉质。生于海拔2500~4000米的竹林下或杂木林中阴湿处。

6、羽

参又称疙瘩七、三七、钮子三七、羽竹节参黄连三七三七等,本变种的节间细,膨大为球,呈球状,稀为竹鞭状。二回羽状半裂到深裂,少有一回羽状深裂,裂又有不整齐的小裂和锯齿。生于海拔1500~2500米的阔林下阴湿处。

7、屏边三七

屏边三七又称野三七、香刺、土三七、竹三七、白三七等,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单一或出2叉,通常较粗壮。横卧,增粗,呈之折,具明显疤痕;肉质胡萝卜状。掌状复叶3~4枚轮生于叶柄长3~9厘米,无毛基部具卵形托叶状附属物;小5~7枚,膜质,倒卵状长,稀倒卵形,先端通常钝形,基部偏斜至半;小边缘具刺状细锯齿,或羽状成3~8个缺刻状的瓣,裂具刺状细锯齿面沿疏生展或近于垂直的硬毛。花序单个生,总花梗叶柄长或稍短,萼片为扁或三角花瓣黄色,长卵形雄蕊花瓣长,花药白色花柱2,伸长。果黄红色种子1~2粒,卵肿胀,长宽约5毫米。生于海拔1100~1300米的混交林中。分布于云南东部。

三七不同科属但相近的伪品

这类伪品一般均冠于三七,但性状、显微、理化鉴均有不同之处,如菊三七景天三七、姜三七等。此外,还有以其他植物仿造冒充三七的伪品,如莪术高良姜姜黄等,应注意区

1、三七

三七土三七、水三七、紫三七、狗头三七、草三七。来源于菊科植物的干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粗壮,有纵条纹,被细柔毛;互生,长可达20厘米,羽状深刻,裂边缘具不规则锯齿,两面被疏柔毛,叶柄长约2厘米,排成锥状,总包,包2层;两性,管状金黄色,瘦果,有条纹,被疏毛,冠毛白色呈拳团块状,长3~6厘米,直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鲜品常常淡紫红,全体多有状突起。突起物端常有基或痕,下部有细或细断痕,质坚实,断面淡黄色,鲜品白色无,味淡而后微苦。

2、景天三七

景天三七墙头三七土三七。来源于景天植物的干多年生肉质草本,高可达80厘米。粗厚,近木质化;直立,壮;单叶对生或近互生,叶片广卵形或倒披针,长5~7.5厘米,边缘具细齿或近全像;伞房状聚伞花序生;萼片披针,长为花瓣之半;花瓣披针黄色心皮基部稍相连,蓇葖果星芝状排列,黄色红色,边缘具狭翼。短小,略呈块状;表面灰棕色数条,粗细不等,质硬,断面暗棕色或类灰白色珠柱,长15~40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暗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棱;质硬断面常中空;互生或近对生,几无柄;叶片皱缩,展后长披针至倒披针,长3~8厘米,宽1~2厘米;灰绿色或棕褐色,先端尖,基部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锯齿,下部全缘聚伞花序生,黄色微、味微涩。

3、姜三七

三七姜叶三七竹叶三七。来源于姜科植物的干多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叶基生,通常2~3叶柄长,基部鞘状,叶片纸质,披针或长,长10~20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狭,上面绿色,下略带紫红色,两面均无毛;羽状密,斜生;夏日花叶同时出生,花葶丛分离,高6~8厘米,无毛,基部具鳞叶,总包筒状,具棕色斑点,先端二齿裂;10~15朵生于筒状总包花萼管状,向上渐扩大,具三角齿花冠管状,长约1厘米,裂,后面帽状,先端短尖头;雄蕊近无丝,花药线形,基部具小的状突生物,退化雄蕊瓣状,倒卵形,基部具短爪,较唇瓣短约一倍;唇瓣,先端二裂,子房下位,花柱线形柱头有毛,漏头状。或不规则,直径约1厘米,外表面棕褐色,有环纹,部通常具叶鞘残留物,棕黄色,多数横连,粉质,芳香有辛辣味。

4、三七

三七来源于豆科植物的干块根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直立或基部平卧,密生锈色长柔毛;互生,披针、倒卵状披针或窄,长1.5~4厘米,宽约6~7毫米,先端钝或急尖,有小突尖,基部近楔形,上面疏生白色柔毛,下面灰白色,密生白色长柔毛,沿有锈色长柔毛,单生腋,花梗短,密生锈色长柔毛;萼杯状,萼齿披针,密生锈色长柔毛;花冠黄色疏生丛状短毛。夹果,先端有短缘,密生锈色长柔毛。长于山坡草丛中,石缝或林下。分布于云南西藏等省区。 块根肥大,肉质,近球或短纺锤。外表面褐色,有致密的纵皱纹和支痕。质坚硬,断面较平坦,黄白色微,味苦涩。

5、藤子三七

藤子三七藤三七。来源于落葵植物的干块状珠。肉质小藤本。互生,肉质,卵长4~6厘米,宽4~5厘米,光滑无毛;短柄,腋生块状珠,表面呈绿色,直径约3~4厘米;长穗状花序腋生,长达20厘米,下垂;小,绿色花冠5瓣。多为栽培

6、水三七

三七水田七。来源于箭薯科植物的干块茎多年生草本,块茎粗而弯生,无毛,椭披针,长12~22厘米,宽3.5~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下延,全缘,具长柄。丛抽出,花序10余朵,总苞4枚,外面2枚阔卵形面2枚较小,卵形苞片线形,长达7厘米,花被钟状,外面淡绿以,面淡紫色;裂6,2轮,外轮3,长三角轮3,宽卵形雄蕊6,着生于花被面,5裂;丝扁宽,基部扩大,上部呈倒生的袋状,花药紫色;子房下位,1室,柱头3枚,花瓣状,2裂,蒴果种子多数,呈,弯,有10余条纵棱;期5~6月,果期7~8。

7、莪术

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的干。其外呈卵纺锤,表面呈灰黄色或黄棕色,有明显环上有凹陷的须根痕或残存须根,质坚而重。断面角质化,呈黄绿色或棕褐色布许多黄棕色的点状维管束,并有一黄白色环(皮层),中无放射纹理。有姜香,味微苦而辣。功能行气祛瘀,消积止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云南山茶花

下一篇 滇南鸟足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