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滇苦菜

滇苦菜 苦菜(拉丁:Picris divaricata Vaniot.),是菊科毛连菜属二年生草本植物苦菜基部或上部被白色分叉钩状硬毛,向上毛稀或几无毛;几全基生,倒披针状长或线状长,基部楔形渐窄成翼柄,两面被硬毛及钩状硬毛,边缘浅波状微尖齿、浅波状全缘头状花序单生分枝端,总苞钟状,总苞3层;小花多数,黄色先端5齿裂;瘦果,红褐色,弯,有14纵肋;......
目录

形态特征

滇苦菜苦菜二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垂直直伸,有分枝,生多数须根基部或上部被白色分叉钩状硬毛,向上毛稀或几无毛。几全基生,倒披针状长或线状长,长3-10厘米,基部楔形渐窄成翼柄,长达4厘米,两面被硬毛及钩状硬毛,沿中脉叶缘较密,边缘浅波状微尖齿、浅波状全缘少或几无,线状披针,无柄,半抱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单生于二叉分枝端。总苞钟状,长1厘米;总苞3层,中外层小,线形、长三角披针,长2-4毫米,宽约0.4毫米,急尖层线状披针,长1厘米,宽约2毫米,急尖,全部总苞外面沿中脉有1短硬毛。小花多数,黄色端5齿裂。瘦果,红褐色,长4.5-4.8毫米,弯,有14条稍高起的纵肋,向收窄,但无,肋上有横皱纹。冠毛2层,外层短,糙毛状,层长,长6-7毫米,羽毛状,白色果期4-11月。

垂直直伸,有分枝,生多数须根

直立,自基部或下部多次不等二叉状长分枝,基部或下部被稠密或稀疏淡白色端分叉的钩毛状硬毛,向上毛稀疏或无硬毛或全株几无钩毛状硬毛。

滇苦菜全部几基生,基生期生存,倒披针状长、长或线状长,长3-10厘米,宽5-20毫米,急尖或钝或,基部楔形渐狭成长或短翼柄,柄长可达4厘米,两面,特沿中脉叶缘有长或短硬单毛并兼有钩猫状硬毛,边缘浅波状微尖齿或浅波状全缘小,极少或几无,宽线形、线状长、倒披针状长,边缘有稀疏微尖齿或小锯齿全缘,基部无柄,半抱,两面特是下面沿中脉有稀疏的长或短硬单毛;最上部叉处的最小,有时呈钻状。

滇苦菜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单生于二叉分枝端。总苞钟状,长1厘米;总苞3层,中外层小,线形、长三角披针,长2-4毫米,宽约0.4毫米,急尖层线状披针,长1厘米,宽约2毫米,急尖,全部总苞外面沿中脉有1短硬毛。

小花多数,黄色端5齿裂。

瘦果,红褐色,长4.5-4.8毫米,弯,有14条稍高起的纵肋,向收窄,但无,肋上有横皱纹。冠毛2层,外层短,糙毛状,层长,长6-7毫米,羽毛状,白色

果期4-11月。

生长习性

苦菜生于山坡草地、林缘及灌丛中,海拔1400-2540米。

分布范围

滇苦菜苦菜分布于云南(昆明、东川、会泽、大姚、大理、丽江、维西、兰坪、昆明、永平)、西藏(亚东)。

繁殖栽培

多为野生。

采集与加工:春、夏、秋三季均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种类介绍

滇苦菜云南丽江还有一种毛连菜,即Picris junnanensis V. Vassil. in Not. Syst. Herb. Inst. Bot. Acad. Sci. URSS 17: 457. 1955;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20 (3-4): 300. 1967.“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直立,高30-35厘米,下部被黑紫色红色的硬毛,硬毛单毛状或端分叉的钩毛状,上部有分枝。基生莲座状,少数,线状披针线形,边缘有少数锯齿或浅波状齿中脉紫色,下面被单毛状硬毛。头状花序3-6个生于端。总苞绿色,边缘软质,有长缘毛。小花黄色瘦果长4-5毫米,有纵肋,肋上有横皱纹,端有短冠毛白色。”标本未见,上录自原记载。暂作存疑。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此外,嫩苗可食或作饲料,并有降压作用。

药用价值

苦菜,味微苦,性凉。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效。四季都可采集,鲜用或晒干用;适应于肠炎,痴疾,急性黄痘型传染性炎,阑尾炎,乳腺炎口腔炎,咽炎,扁体炎,吐血,衄咯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痛疮肿毒等症状

研究价值

苦菜对锌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苦苣菜云南省兰坪锌矿区的野外调查中发现菊科植物苦菜对Zn的忍耐和富集能力。因此,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及养液培养实验,以期鉴苦菜是一种新的zn超富集植物,为探明植物对Zn的耐性和富集机制以及Zn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一种新的物种资源。

野外条件下苦菜对Zn的富集

自然条件下,苦菜对Zn的富集及土壤中zn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架崖山的土壤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均远高于北厂矿段(p<0.05)但在植物富集金属能力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中Zn的全量平均值61495mg/Kg,但苦菜在含zn高达134973mg/Kg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长,表明它对zn的毒害具有极强的耐性。

Zn处理对苦菜生长的影响

养液培养试验表明,当Zn浓度小于80mg/L,苦菜生长基本正常;当Zn浓度大于120mg/L,处理6d后苦菜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即根尖发黑,幼叶尖坏死,叶片失绿发黄生长受阻,其症状随Zn处理水平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加剧。

滇苦菜苦菜植物鲜重及鲜重处理前后的变化量均随Zn处理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地上部表现得更为明显。当zn处理达到80g/L,与处理前相比,植物的生物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且zn浓度越高,生物量下降越多。处理前后苦菜鲜重变化量各处理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但120mg/L、0mg/L度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地上部与部干重的下降趋势相同。随着zn处理的增加,地上部与部干重的比值增加,这与东南景天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有者指出,Zn的毒害,首先是植物部,特根尖遭受伤害,侧根发育受到严重抑制,减少了根系生长,然后蔓延到地上部。而Zn超富集植物Thlaspicaerulescens的地上部与部干重的比值随着Zn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其地上部比部对高Zn胁迫更为敏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滇茜草

下一篇 滇肉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