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蕨萁
基本介绍
种拉丁名:BotrychiumlanuginosumWall.
分布: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和台湾;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
生境:生长于海拔1800—2600m山地常绿杂木林下。
毒性:全草有毒。小鼠腹腔注射10—20g/kg全草水煎剂后,抽搐、死亡。
毒理:民间反映有催眠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平肝散结。用于疮毒,淋巴结肿,目中生翳。
形态特征
习性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枝端产生孢子叶球,矩形,顶端尖,形如毛笔头。植株高达100厘米。地上茎单一枝不分枝,中空,有纵列的脊,脊上有疣状突起2行,极粗糙。叶成鞘状,紧包节上,顶部及基部各有一黑圈,鞘上的齿极易脱落。喜潮湿,耐阴,常生于山坡潮湿地或疏林下。盆栽冬季需移入不低于0摄氏度的室内越冬。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枝端产生孢子叶球,矩形,顶端尖,形如毛笔头。植株高达100厘米。
地上茎单一枝不分枝,中空,有纵列的脊,脊上有疣状突起2行,极粗糙。叶成鞘状,紧包节上,顶部及基部各有一黑圈,鞘上的齿极易脱落。喜潮湿,耐阴,常生于山坡潮湿地或疏林下。盆栽冬季需移入不低于0摄氏度的室内越冬。
功能主治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马多食后引起反射机能兴奋,步行眼跄、站立困难、后肢麻痹等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但食欲和神经活动仍能维持正常,到末期才受影响。急性中毒数小时至1日即倒毙,多则2至8日。牲畜如少量长期误食则呈慢性中毒,出现消瘦、下痢等。解剖发现小脑和脊髓充血、水肿。
用法与用量
临床应用
1.独蕨萁散(《证治准绳》)治目赤医翳:独蕨萁、蝉蜕、谷精草、甘草、苍术、蛇蜕、黄芩。水煎服。方中独蕨萁疏风热、退目翳,为君药。
2.独蕨萁散(《仁斋直指方》)治肠风下血:独蕨萁(去节,炒)30g,木馍(炒),枳壳(制)、槐角(炒)、茯苓、荆芥各15g,上为末,每服6g,浓煎枣汤调下。方中独蕨萁疏风热,为君药。
3.(《圣济总录》)治胎动不安:独蕨萁(去节)、川芎等分。为末、每服9g,水1盏,入金银花3g煎服。方中独蕨萁疏风热,为君药。
贮藏:置干燥处。
科属
9属90多种,广布于全世界。中国有2属18种,各地均有分布。蕨类植物又名羊齿植物,约有12000种,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丰富。我国有S2科2600余种,大都喜生于温暖阴湿的森林环境,可以作为不同环境条件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的有毒种类不多,仅鳞毛蕨科、木贼科、凤尾科等少数种有毒,如贯众、问荆、木贼、蕨等。贯众、蕨中毒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并有肾功能损伤,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问荆、木贼中毒主要造成运动机能障碍;蕨尚有致癌作用。
蕨类植物的药用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如贯众早在2000多年前已作药用,有驱虫作用;解放后随着中国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相继又发现大批有医疗价值的种类,目前可供药用的蕨类植物已达200余种“’。此外,蕨还是一种野菜,中国南北各地有不少群众采食。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分布最为普遍的有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二元酚类有抗菌、止血、止咳等功效。丁酰基间苯三酚衍生物为有效的驱绦虫成分。绵马酸(filicicacid)、黄绵马酸(flavaspidicacid)、绵马素(aspidin)(1—1)和边缘绵马酚(margasipidin)等有类似于小檗碱的抗炎作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