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豆梨

豆梨 豆梨(拉丁:Pyrus calleryana Dcne.),俗丁子、杜梨、糖、赤、阳檖等,是蔷薇属的乔木植物豆梨株高达8米,幼有绒毛,卵形卵形,稀长6-12组成伞总状花序花序梗无毛,苞片膜质,线状披针花瓣白色梨果黑褐色,期4月,果期8-9月。其生于海拔海拔80-1800米的山坡、平原或山谷杂木林中,产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越南也有分布。豆梨......
目录

形态特征

豆梨植物形态精细解剖乔木,高5-8米;小粗壮,,在幼嫩时有绒毛,不久落,二年生条灰褐色;冬三角卵形,先端短渐尖,微具绒毛。叶片卵形卵形,稀长椭卵形,长4-8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稀短尖,基部至宽楔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2-4厘米,无毛;托叶质,线状披针,长4-7毫米,无毛。伞总状花序,具6-12朵,直径4-6毫米,总花梗花梗均无毛,花梗长1.5-3厘米米;苞片膜质,线状披针,长8-13毫米,面具绒毛;直径2-2.5厘米;萼筒无毛;萼片披针,先端渐尖,全缘,长约,毫米,外面无毛,面具绒毛,边缘较密;花瓣卵形,长约13毫米,宽约10毫米,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20,稍短于花瓣花柱2,稀3,基部无毛。梨果,直径约1厘米,黑褐色,有斑点,萼片落,2 (3) 室,有细长果梗。期4月,果期8-9月。

本种与杜梨 P. betulaefolia Bge. 的异点,在于后者小密被灰白色绒毛,叶缘具有粗锐锯齿叶柄、果梗均被绒毛。又本种可与川梨 P. pashia D. Don 比较,后者叶片较窄,花柱3-5,雄蕊25-30,易于区

豆梨果实极小,到了成熟时果径也仅有 1 厘米左右,似小豆子,故豆梨」。

豆梨植物细解剖图册图来源:)

生长环境

喜光,稍耐荫,不耐,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碱性土中也能生长。深性。具抗病虫害能力。生长较慢。

分布范围

豆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适生于温暖潮湿气候,生山坡、平原或山谷杂木林中,海拔80-1800米。分布越南北部。

药用价值

性味

:微甘、涩,凉。

果实:酸、甘、涩,

味酸、甘、涩,性疏肝,缓急止泻。

树皮

味苦,性平,剑疮。

性味归经

:微甘、涩,凉。果实:酸、甘、涩,

功能

止咳,清热解毒肺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用量0.5~1两。果实:健,止痢。用量0.5~1两,外用适量。

果实均可入药,有健、消食、止痢、止咳作用;对闹羊藜芦有解毒作用。

变种

豆梨绒毛变型 毛豆梨(中国树木分类

P. calleryana Dcne. f. tomentella Rehd. in Journ. Arn. Arb. 2: 61. 1920.

本变型的特点,在其幼时小叶柄叶片中脉上下两面和叶片边缘均被锈色绒毛,但不久即全部落,果梗和萼筒外面也被稀疏绒毛。

产江苏、江西、湖北。

豆梨全缘变种

P. calleryana Dcne. var. integrifolia Yu, 植物分类报 8: 232. 1963.

本变种的特点,在于全缘,无锯齿叶片卵形,基部钝

浙江、江苏。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溪。

豆梨变种

P. calleryana Dcne. var. koehnei (Schneid.) Yu, stat. nov. ——P. koehnei Schneid. Ill. Handb. Laubh. 1: 665. f. 363 m. 364 f-u. 1906 & in Fedde, Repert. Sp. Nov. 3: 119. 1906; Cheng in Contr. Biol. Lab. Sci. Soc. China bot. ser. 10: 138. 1936.

本变种的特点,在其叶片卵形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子房3-4室。

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模式标本采自浙江天台。

早田文藏发表台湾 P. kawakamii Hayata in Journ. Coll. Sci. Univ. Tokyo 30 (1): 99. 1911; Kanehira, Formos. Trees 274. f. 225. 1936; Li, Woody Fl. Taiwan 291. f. 107. 1963. 与豆梨变种极为近似。小泉源一曾列为 P. Koehnei Schneid. 之异 Koidzumi in Journ. Coll. Sci. Univ. Tokyo 34 (2): 57. 1913. 唯据金平亮三台湾树木志与李惠林台湾木本植物志两书附图,果实先端均有萼片宿存,又与豆梨果实先端平坦,萼片全部落的情况稍有不同,是否同物异,有待考订。

豆梨柳叶变种

P. calleryatta Dcne. var. lanceolata Rehd. in Journ. Arn. Arb. 6: 28. 1926; Wils. in Journ. Arn. Arb. 8: 122. 1927.

本变种的特点,在其叶片卵状披针或长披针,具浅钝锯齿全缘

安徽浙江。模式标本采自安徽青阳至太平间。

主要价值

豆梨

1.作嫁接用砧木:本种抗腐烂病能力较强,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故常用作砧木,与西洋亲和力强,与沙梨、白亲和力较差。

2.食用:止咳,清热解毒肺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用量0.5~1两。果实:健,止痢。用量0.5~1两,外用适量。对闹羊藜芦有解毒作用;果实含糖量达15—20%,可酿

3.雕刻:木材坚硬,供制作粗细家具及雕刻图章用。

4.药用:果实均可入药,有健、消食、止痢、止咳作用;对闹羊藜芦有解毒作用。

1)性味果实:酸、甘、涩、凉;果皮:甘、涩、凉;树:微苦、凉;:涩、微甘、凉;皮:甘、淡、平。

2)效用:果实:健消食,涩肠止痢。治饮食积滞,泻痢;清热解毒,润废止咳。治毒中毒毒蛇咬伤肠炎咳嗽果皮:清热生津,涩肠止痢。治热病伤津久痢,疥癣;树契和,止泻。治霍乱吐泻,反胃吐食;果皮:清热,生津,收敛;止咳,清热止咳。治燥咳嗽,疮疡肿痛;皮:清热解毒,敛疮。治疮疡,疥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豆油

下一篇 豆叶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