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刺楸

刺楸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idz.,鸟不宿),伞五加刺楸植物。该类植物在中国从东北到华南都有分布,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刺楸为落乔木,树干灰色,长纵裂,布有粗大硬棘刺,小具粗刺;在长上互生,短枝上簇生,坚纸质,叶片,裂三角状卵形至长椭卵形,上面绿色花序生的丛,丝细长,果实近于,扁平,......
目录

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10米。小具粗刺。坚纸质,掌状5-7裂,近,径约10-25厘米,基部截形心脏,裂三角状卵至狭长,先端长尖,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腋外无毛叶柄长10-25厘米。由花序排列成生的复花序,径约20-30厘米,花序的直径约15厘米,伞梗长4-14厘米;花梗长5-12毫米;白色淡黄绿色;萼微具5齿裂;花瓣5,三角状卵,长约2毫米;雄蕊5,长约2.5毫米,;子房2室,花柱合生成网状,柱头2裂。核果近球,蓝黑色,径约5毫米,宿存往长约2毫米。种子2,扁平。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刺楸原产于山地的疏林中,刺楸适应性很强,喜阳光充足和湿润的环境,稍耐阴,耐冷,适宜在含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疏松且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生长。可在春季进移栽,栽种时施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栽后浇透水,平时管理较为粗放,天干旱时注意浇水,每年秋末落后在部周围沟施一次腐熟的有机肥,并浇足封冻水即可安全越冬。其病虫害要有刺蛾、褐斑病,应注意防治。刺楸繁殖以播种为,在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摘,取出种子沙藏,第二年的春季进室外畦播。此外,也可用繁殖刺楸叶形美观,色浓绿,树干通直挺拔,满身的硬刺在诸多园林树木中独树一帜,既能体现出粗犷的野趣,又能防止人或动物攀爬破坏,适道树或园林配植。此外,刺楸木质坚硬细腻、纹明显,是制作高级家具、乐器、工艺雕刻的良好材料。刺楸树皮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炎祛、镇痛等功效。刺楸春季的嫩采摘后可供食用,气味清香、品质极佳,是美味的野菜。

分布范围

在中国从东北到华南都有分布,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繁殖栽培

栽培要点

繁殖

  野生刺楸种子繁殖外,要靠地下横走繁殖。在人工栽培中,多采用扦插压条种子繁殖法,但生困难,处理时要求条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种子繁殖种子繁殖法简单易,并能在短期获得大量苗子。

种子的选择

  刺楸种子最好在秋季收获期间进生穗选,选留果粒大、均匀一致的果穗作种用,单独干和保管。干时切勿烤、炕或锅。可晒干或阴干,放通处贮藏。

种子处理

  于结冻前将选作种用的果实,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涨起时搓去果肉。刺楸的秕粒很多。出种率60%左右,在搓果肉的同时可将浮在水面上的秕粒除掉。搓掉果肉后的种子再用清水浸泡5-7天,使种子充分吸水,每隔两天换一次水,在换水时还可清除一部分秕粒。浸泡后捞出控干与2-3倍于种子湿砂混匀,放入室外准备好的深0.5米左右的坑中,上面覆盖10-15厘米的细土,再盖上柴草或草帘子,进低温处理。翌年5-6月即可裂播种。处理场地要选择高地点,以免水浸烂种。2月下旬将种子移入室清除果肉,拌上湿砂装入木箱进砂藏处理,其温度可保持在5-15℃之间,翌春即可裂播种。

  1.育苗田的选择:育苗田可选择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质壤土。育苗以床作为好,可据不同土壤条件做床,低洼易涝,雨水多的地块可做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高干旱,雨水较少的地块可做成平床。床土要耙细清除杂质,每平米施腐熟厩肥5-10千克,与床土充分搅拌均匀,搂平床面即可播种。

  2.播种时期和法: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种过处理的种子,条播或撒播。条播10厘米,覆土1.5-3厘米。每平米播种量30克左右。也可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种当年鲜籽,即选择当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饱满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洗一下,控干后即可播种。

苗田管理

  播种后搭1-1.5米高的棚架,上面用草帘或苇帘等遮荫,土壤干旱时浇水,使土壤湿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长出2-3时可撤掉遮荫帘,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1.选地: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林缘地或熟地,以腐殖土和砂质壤土为好,选好地,每公顷施基肥20-30吨,整平耙细备用。

  2.移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120厘米×50厘米,为使均匀,可以拉,在的位置上做一标志,然后挖成深30-35厘米、直径30厘米的,每栽一株。栽时要使根系舒展,防止窝与倒,栽后踏实,灌足水,待水渗完后用土封。15天后进查苗,没成活的需进补苗。

繁殖技术

用播种或分繁殖。播种繁殖,11月采种,摊放后熟,洗净阴干,沙藏至翌年春播。春播在2~3月,阔幅条播,通常播后3^_4周发出土(干藏种子常延迟至翌年出苗),搭棚遮阴,5月下旬起可追施薄肥,夏季注意抗旱,9月拆除阴棚,当年苗高可达30厘米左右,翌年春季分栽培大,据用苗要求确定分栽培大的次数和年限。刺揪部萌力强,生产上常用分繁殖,长势比播种苗快,常于2~3月进,挖取带有萌条的,分段取,每段5—8厘米长,随挖随移植:也可用其粗壮的侧根断后插繁殖。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刺楸树皮(《四川中药志》)

  异: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草药》)。来源:为五加植物刺楸树皮植物态:刺楸(《救荒本草》),又:鼓钉刺、刺枫树刺桐、云、棘、丁木树、鸟不宿上山虎、丁皮树、丁桐树、树、刺椿、。落乔木,高可达30米。小具粗刺。

  在长上互生,短枝上簇生;坚纸质;叶片,直径7~25厘米,掌状5~7裂,裂三角状卵形至长椭卵形,先端长尖,边缘只锯齿,上面绿色叶柄长6~30厘米。花序生的丛,直径15~25厘米;伞梗长4~14厘米;花梗长5~12毫米;萼光滑,具五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呈镊状排列;雄蕊5,丝细长;子房2室,花柱筒状,先端2裂宿存。果实近于,直径约5毫米。蓝黑色种子2颗,扁平。期7~8月。果期9~10月。生长在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分布几遍中国。树在江苏、浙江鸟不宿使用。

  采集: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

  药材:干树皮呈卷筒状或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2毫米。

  栓皮粗糙,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较深的纵裂纹及横向小裂纹,黄色点状皮孔,并有纵长的钉刺;钉刺长1~3厘米,宽5~10毫米,灰白色,有黑色斑点,端尖锐或已磨成钝头,基部长;钉刺落,黄色皮。

  表而黄色紫红色,光滑,有纵纹。

  质坚硬,折断面裂状。

  弱,味苦。

  以干、皮厚实、钉刺多者为佳。

  产四川、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

  本品在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作海桐皮使用。

  化成分:树皮含鞣质13~30%,树皮心材含多炔化物。有强甙和蒽甙反应。种子含脂肪油38.65%。刺楸尚含黄酮甙、香豆甙、少量生物碱、挥发油、皂甙、树脂、淀粉。皂甙是三萜皂甙,甙元有常春藤皂甙元。

  炮制: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性味:苦辛,平。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苦,无毒

  ②《江苏药材志》:味苦,性小

  ③《陕西草药》:味辛微苦,性平。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

  功用治-刺楸树皮的功效:祛,除湿,杀虫,活

  治湿痹痛,膝痛,,疮癣。

  ①《四川中药志》:祛,除湿杀虫。

  治膝疼痛,风寒湿痹及疥癣。

  ②《江苏药材志》:杀虫,消肿,排脓生

  治恶疮,瘘,肿,咳逆上气疮。

  ③《陕西中药志》:祛湿,消炎止痛。

  治跌打损伤,湿麻木,关节炎。

  用法与用量:服:汤,3~5钱。

  外用:水洗、捣或研末调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清热解毒

  2.《四川中药志》:,清热,除湿。治肠风,跌打损伤及湿骨痛

  3.《陕西草药》:清热,凉血,除湿,排脓生

  4.《江苏药材志》:杀虫,消肿,排脓生。治恶疮,瘘,肿,咳逆上气疮。3.《陕西中药志》:祛湿,消炎止痛。治跌打损伤,湿麻木,关节炎。

植物危害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小腔注射皮的氯仿和甲醇提取物1,000mg/kg,出现活动减少、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死亡。从心材中分离出一种皂甙,杀白蚁作用强。

植物研究

成分

  含刺楸皂甙(kalopanaxsaponin)A,生物碱(alkaloids),皂甙类(glycosides),鞣质(tannin)和挥发油(essen-tialoils)生物碱为一类含氮的有机化物,存在于自然界。有似碱的性质,所以过去又称为赝碱。大多数生物碱均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素多包括在环,具有光活性。

  组成皂甙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及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等,常与皂甙元C3位的-OH连接成甙。

养成分

  热量(千卡):0B1硫胺素(毫克):0CA钙(毫克):495

  蛋白质(克):0B2核黄素(毫克):0MG镁(毫克):109

  脂肪(克):0B5烟酸(毫克):0FE(毫克):6.5

  碳水化物(克):0VC维生素C(毫克):4MA锰(毫克):6.13

  膳食纤维(克):8.1VE维生素E(毫克):0ZN锌(毫克):1.36

  维生素A(微克):0固醇(毫克):0CU铜(毫克):.65

  胡罗卜素(微克):0钾(毫克):1641P磷(毫克):125

  视黄醇当量(微克):53.9钠(毫克):0SE硒(微克):0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刺楸树叶

下一篇 刺梨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