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藤
形态特征
常绿油麻藤又名常春油麻藤、常绿黎豆、黎豆。大攀援灌木,长5-10m,稀有达20m者。茎直径可达30cm,棕色或棕黄色,粗糙。小枝具明显的皮孔。三出复叶,革质;叶柄长9-15cm;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7-12cm,宽5-7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生小叶基部斜楔形。总状花序着生于老茎上,萼宽钟形,萼齿5,上面2齿连合,外面疏被锈色长硬毛,内面密生绢质茸毛;蝶形花冠,深紫色,长约6.5cm;雄蕊10,二体,花药异型;子房无柄,有锈色长硬毛。荚果条形,木质,长约60cm,种子间缢缩,外被金黄色粗毛。种子10余颗,肾形,黑色,直径约2cm。花期6-7月,果期7-9月。
常绿木质藤本,长可达25米。老茎直径超过30厘米,树皮有皱纹,幼茎有纵棱和皮孔。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长21-39厘米;托叶脱落;叶柄长7-16.5厘米;小叶纸质或革质,顶生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头可达15厘米,基部稍楔形,侧生小叶极偏斜,长7-14厘米,无毛;侧脉4-5对,在两面明显,下面凸起;小叶柄长4-8毫米,膨大。
总状花序生于老茎上,长10-36厘米,每节上有3花,无香气或有臭味;苞片和小苞片不久脱落,苞片狭倒卵形,长宽各15毫米;花梗长1-2.5厘米,具短硬毛;小苞片卵形或倒卵形;花萼密被暗褐色伏贴短毛,外面被稀疏的金黄色或红褐色脱落的长硬毛,萼筒宽杯形,长8-12毫米,宽18-25毫米;花冠深紫色,干后黑色,长约6.5厘米,旗瓣长3.2-4厘米,圆形,先端凹达4毫米,基部耳长1-2毫米,翼瓣长4.8-6厘米,宽1.8-2厘米,龙骨瓣长6-7厘米,基部瓣柄长约7毫米,耳长约4毫米;雄蕊管长约4厘米,花柱下部和子房被毛。
果木质,带形,长30-60厘米,宽3-3.5厘米,厚1-1.3厘米,种子间缢缩,近念珠状,边缘多数加厚,凸起为一圆形脊,中央无沟槽,无翅,具伏贴红褐色短毛和长的脱落红褐色刚毛,种子4-12颗,内部隔膜木质;带红色,褐色或黑色,扁长圆形,长约2.2-3厘米,宽2-2.2厘米,厚1厘米,种脐黑色,包围着种子的3/4。
生长习性
生于山地林边,常缠绕于其他树上或附于岩石上。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藤茎呈圆柱形,直径2.5-4.7cm。表面黄褐色,粗糙,具纵沟和细密的横向环纹,皮孔呈疣状凸起;质坚韧,难折断。商品为椭圆形斜切片,韧皮部具树脂状分泌物,棕褐色,木质部灰黄色,导管孔洞状,放射状整齐排列,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数层同心性环,髓部细小。气微,味微涩而甜。
入药部位
茎。
味甘、微苦,性温。
功效
主治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血虚,贫血,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闭经、月经不调:鸡血藤15g,熟地,当归各9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2、治血滞经闭:牛马藤30g,大鸡血藤12g,泽兰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3、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油麻血藤30-60g,黄芪30g,龟板、鳖甲各9-15g。水煎,每日3次分服。(《中草药资料》)
4、治筋骨疼痛麻木:木瓜、牛马藤、麻柳姜各60g。泡酒服。(《重庆草药》)
5、治风湿关节痛:鸡血藤30g,穿根藤、白勒花根、阿利藤各15g。水煎,酌加黄酒服。(《福建药物志》)
6、治风湿关节痛,屈伸不利:牛马藤30g,常青藤30g,木瓜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晒干。
相关论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