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楮实

楮实 楮(音处,上声)实,楮树(楮实子)果实,可入药。构树,又谷(《诗》),楮(《说文》),谷桑,楮桑(陆玑《诗疏》),构(《酉阳杂用力),斑谷(《本草图》),楮树(《救荒本草》),黄木 (《岭南采药录》),谷浆树、奶树、当当树、柯树、谷沙树、沙纸木、造纸树、纱纸树、壳树。落乔木,高达10米。具乳液;嫩被柔毛,后落,互生;叶片卵形,长8~18厘米,宽6~12厘米,不分裂或3~5深......
目录

形态特征

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腋生葇荑花序,下垂,长约5厘米,萼4裂,雄蕊4;雌花为球头状花序,有多数棒状苞片,先端,有毛,雌蕊生于苞片间,花柱细长,丝状,紫色,子房筒状,为花萼所包被,呈扁果肉质,成球,直径约2厘米,橙红色。果期9月。野生或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本植物的嫩皮(楮树)、树皮(楮树白皮)、树(楮茎)、(楮叶)、皮部白色乳汁(楮皮间白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原态】乔木,高达14-16m。有乳汁。小粗壮,密生绒毛。互生;叶柄长1.5-10cm,密被柔毛;叶片膜质或纸质,阔卵形至长卵形,长5.5-15(-20)cm,宽4-10(-15)cm,不分裂或3-5裂,尤以幼或小树较明显,先端渐尖,基部或浅心形,略偏斜,边缘有细锯齿或粗锯齿,上面深绿色,被粗伏毛,下面灰绿色,密被柔毛。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葇荑花序,直径l-1.5cm,总花梗长l-1.5cm;雄花具短柄,有2-3苞片花被4裂,基部合生雄蕊4;雌花苞片棒状,被毛,花被管状雌蕊生于苞片间,花柱细长,线形,被短毛,具粘性。果肉质,呈球,直径约2cm,成熟时橙红色期4-7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候,适应性较强,耐干旱,耐湿热。对土壤的选择不严,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栽培大宜。

分布范围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甘肃。此外,浙江福建安徽四川山东、江苏、江西陕西、广西等地亦产。

主要价值

【药楮实

【英文】papermulberryfurit

】彀实、彀子(《千金》)、楮实子(《素问病机保命集》)、楮(《濒湖集简》)、角树子、野杨梅子(《江苏植药志》)、构(《重庆草药》)、彀木子、彀树子、彀树卵子(《上海常用草药》)。又:彀(《诗》)、楮(《说文》)、彀桑、楮桑(陆玑《诗疏》)、构(《酉阳杂俎》)、斑彀(《本草图》)、楮树(《救荒本草》)、黄木(《岭南采药录》)、彀浆树、奶树、当当树、柯树、彀沙树、沙纸木、造纸树、纱纸树、壳树。

【处楮实楮实子、楮、楮子、干楮实、鲜楮实、谷树子、楮

【商品楮实楮实子。以果大、肉丰、色红、甜味浓者为佳。

【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果实

楮实

性状

果实呈卵至宽卵形端渐尖,长2~2.5毫米,直径1.5~2毫米。外表面黄红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皱纹。

一侧具凹下的沟纹,另一侧显著隆起,呈纹状,基部具残留的果柄,剥落果皮后可见白色充满油脂的体。弱,味淡而有油腻感,以色红、子老、无杂质者为佳。

栽培技术

楮实用分繁殖,亦可用分蘖压条繁殖。分繁殖:一般在冬季落后,选结果母,在其四周.挖掘部,剪取15-20cm长的段栽种。培育1~2年后移栽。苗高60-100cm时,选早春萌或冬季落后,5m×5m。底要平,施腐熟厩肥,再覆土一层,每栽l株,填土压实,浇水。因雌雄异株,以栽培雌株为,适当栽植雄株、以便授粉幼苗期4月、7月进松土除草,施追肥。

【采集】

8~10月间当果实成熟呈红色时打下,晒干,除去杂质。

药物性质

【功效】滋,清,明

治】治虚劳昏,水气浮肿。

性味归经】甘,。①《录》:"味甘,无毒。"②《本草通玄》:"甘,平。"入。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②《本草疏》:"入足太阴。"③《本草新编》:"入"

【用法用量】服:汤,2~3钱;或入。外用:捣

【用药忌宜】《本草疏》:"胃虚者不宜。"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嫩皮(楮树)、树皮(楮树白皮)、树(楮茎)、(楮叶)、皮部白色乳汁(楮皮间白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8~10月间当果实成熟呈红色时打下,晒干,除去杂质。

炮制法】《雷公炮炙论》:"凡使(楮实),采得后用水浸三日,将物搅旋,投水浮者去,然后晒干,却用浸一伏时了,便,从巳至亥,出,令干用。"

生药材鉴定

果实呈卵至宽卵形端渐尖,长2~2.5毫米,直径1.5~2毫米。外表面黄红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皱纹。一侧具凹下的沟纹,另一侧显著隆起,呈纹状,基部具残留的果柄,剥落泉皮后可见白色充满油脂的体。弱,味谈而有油腻感。以色红、子老、无杂质者为佳。显微鉴定:果实横切面:果皮表皮细胞类或径向延长,长度不一,壁薄;其下为1列栅状细胞,高40~128μm,直径11~16μm,呈波状排列,细胞壁细条状增厚,壁粘液化后,则残留细条状增厚部分;含晶厚壁细胞1列,每个细胞含草酸外簇晶,直径8~24μm;最的厚壁细胞列数及界限不清,仅见增厚壁的纹理。种皮细胞1列,细胞小,直径8~18μm,内壁及侧壁增厚,表面观垂周壁呈连珠状增厚,胚乳子叶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①治三脏阴虚吐血骨蒸夜汗,口苦烦渴,梦中遗精;或大便虚,小便淋涩;或眼泪不止:楮实(赤者)一斗。取黑豆一斗,汁,去豆取汁,浸楮实子一日,晒干,再浸再晒,以豆汁渗尽为度,再晒

枸杞子三升,俱微焦,研为细末,每早用白汤调服五钱。(《本草汇言》)

②治肝热细点,亦治小儿眼:楮实子细研,蜜汤调下,食后服。(《仁斋直指楮实)

③治水气臌胀,洁净府:楮实子一斗(水二斗成膏子),另丁香一两半,茯苓三两(去皮),为细末,用楮实膏为,如桐子大。不计数,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楮实)

④治喉痹喉风:楮阴干,每用一个为末,井华水服之,重者两个。(《濒湖集简》)⑤治石疽,状如座疖而皮厚:捣谷子之。亦治金疮。(《千金》)

⑥治昏:荆芥穗、皮、楮实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桐子大。每服二十,米汤下。(《儒门事亲》)

⑦治耳鸣,眼雾:桑、薅秧、构大乌、三月服。(《重庆草药》五)。

备注

(1)时珍曰:录大明皆云:楮实大补益,而修真秘书又云:久服令人骨痿,济生秘览治哽用楮实汤,岂非餪之征乎。

(2)本草发明甚言其功,今补药中罕用惜未之察

(3)皮可为纸,楮汁和白芨面调糊接纸,永不解

【功效分类】补药;渗湿利尿

楮实

称:楮实

楮实

药物组成:楮实1升(水淘去浮者,微,捣如泥),桂4两,牛膝半斤(去苗),干姜3两(裂,锉)。

来源:《圣惠》卷九十八。

治:积冷,冲胸,及痛有蛔虫,痃癖积聚腹胀满,两胁气急,食不消化,急行气肋,并疝气下坠,饮食不下,吐水呕逆,上气咳嗽眼花少力,心虚健忘,冷等,坐则思睡,起则头旋,男子冷疼膝痛,冷痹顽,阴汗盗汗,夜多小便,泄痢,阳道衰弱妇人月水不通,冷痛,赤白带下,一切冷,无问大小。

功效:明益力,轻身补暖。

制备法:上为末,枣肉为,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渐加至50,空时以温送下。

附注:楮实(《宣明论》卷十二)。

化学成分

果实含皂甙(0.51%)、维生素b及油脂。种子含油31.7%,油中含非皂化物2.67%,饱和脂肪酸9.0%,油酸15.0%,亚油酸76.0%。果实含皂甙约0.51%。

名家论述

①《纲》:《录》载楮实功用大补益,而《修真秘旨书》言,久服令人成软之痿,《济生秘览》治哽,用楮实汤服之,岂非软之征乎?

②《药性通考》:楮实子,阴痿能强,水肿可退,充肤,助膝,益力,补虚劳,悦色,壮筋,明。久服滑肠。补阴妙品,益膏。世人弃而不用者,因久服滑肠之语也,楮实滑肠者,因其润泽之故,非嫌其下之速也,防其滑而以茯苓、薏仁、山药同施,何惧其滑乎?

③《本草从新》:楮实,陶隐居、苏颂、抱朴子,皆甚言其功,而方书用之为补者,除杨氏还少而外,不多见。其他如《外台秘要》,用以治身面石疽,《机要》用以治水气臌胀,《集简》用以治喉风喉痹,《直指》用以治肝热,无非凉泻软坚之义。则古本诸说,未可信也。

④《本草求真》:楮实,书言味甘,虽于诸脏阴有补。得此色润,筋壮,膝健,肉充,水肿消,以致阴痿起,阳助,是明指其阳旺阴弱,得此阴有补,故能使阳不胜而助,非云阳痿由于阳衰,得此可以助阳也。

若以纯阴之品可以补阳,则于理甚不矣。配书又云,哽可用楮实汤以服,及纸烧灰存性调服,以治晕,胃虚用,久服令人骨痿,岂非性属阴,虚则受其益,过则增其害之意乎。

楮树

山野之中,有一种落乔木,叫做楮树,在我国南生长茂盛,北也能生长。但是,过去有许多人认为它不是好木材,不愿意栽培,因此,这种树木似乎越来越少了,这是很可惜的。

楮树除了一些土以外,在古籍中也叫做谷树。《诗》《小雅》《鹤鸣》篇中就有于楮树的记载,它写道:

“鹤鸣于九皐,声闻于天;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

朱熹注云:“谷,一楮,恶木也。”这位道先生一就否定了楮树的价值,未免武断。但是,他总算明了楮和谷是一物而异。这一点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据《山海》记载,我国各处由野都有谷或楮大量生长。汉代许慎的《说文解》说:“谷者楮也。”这更直了当地肯定了两者是同一个东西。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也做了相同的记载。

那么,为什么有两个称出现呢?究竟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没有呢?回答却不一样。一种答案是说,由于各地言不同,所以变成两个称。如三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疏》云:“幽州人谓之谷桑,荆扬人谓之谷,中州人谓之楮。”另一种答案说,两者稍有差。如《本草纲集解》苏恭曰:“此有二种。一种皮有斑文,谓之斑谷,今人用皮为冠者。一种皮白无大相类,但取其葡萄作瓣而有子者为佳。”还有的书上把楮、谷和构树当做同一个东西,那是有待专家研究的问题。我知道的一些旧书上,对构树的种属也有相反的两种记载。谷和构在现代植物中虽系同科同属,确有不同点。至于谷和楮则是一物而异,断无可疑。

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得最明白的是李时珍。他不但说出了两个称的来源,并且用科的观点分析了所以产生两个称的道理。他说:“楮谷乃一种也,不必分,惟辨雌雄。雄者皮斑,而无桠杈,三月成长,穗如柳花状,不结实。歉年人采食之。雌者皮白而有桠杈,亦结实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种树并易生,多涩毛。”可见楮树是雌雄异株,雄株与雌株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有的人就把它们起了两种称。李时珍又说:“楮本作柠,其皮可绩为纻故也。楚人呼乳为谷,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之。”这个解释也很有道理,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李时珍说明了楮树的用途很多,有的简直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过去大家不注意加以利用,所以它有一部分作用就被埋没了。现在我们应该切实加以利用,使它更好地发挥效益。

过去我们只知道楮树皮是造纸的好原料,却没有想到它的树果实、皮下粘液等都是一些非常难得的特效药。先说树,它能治“刺身痒”;吃嫩可以“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把熟,研成细末,和面,作饼吃,“治水痢”。李时珍归纳楮树的治疗效果,有以下几种:一、利小便;二、去湿;三、治肿胀;四、治白浊;五、去疝气;六、治癣疮。这最后一项有人试验过,的确效果很好。再说,它们性质相同,都能治皮肤病。据说患瘾癣的皮肤刺痒难止,可将楮树汤洗涤患处,严重的可以全身沐,必有奇效。李时珍还说:“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只是这一点还没有试验过,不知道效果如何。

至于说果实,据《本草纲》列它的疗效很广,比如说它能治阴痿和水肿,又能益、充饥、明,久服不饥、不老、轻身。又说它能壮筋、助阳、补虚劳、健膝、益色。在这里应该提到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有一段记载:“柠木实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彻视。道士梁须年七十,服之更少壮,到百四

十岁,能及走马。”葛洪的话是否可信,虽然仍有待实验明,但是,吃楮树的果实,如果服法恰当,对人身大概会有益处的。

最后特要说一说楮树汁的用途。它的最普通用途是用做浆糊,粘性很好。但是,除此以外,还有更重要的用途。如果你患脚病,或者长黄水疮及牛皮癣,拿楮树汁来涂擦,一定很快就会好。所以《本草纲》说它能治疗癣疮,疗效比它的树都更快。有一位读者来信说:

“有一个夏天,我被脚缠在家里,全脚都是水泡,奇痒难动不得。几次就医,都是好而复发。后来涂楮树汁,每天两三次,一礼拜后竟然痊愈了。我把此法推荐给十几个朋友,他们有的患脚,有的是长癣,也都药到病除。楮树在北京西郊钓台有一些,清华园到处都有。只要拿一把小刀,将树皮横着割断,就有乳状液体流出,将它涂在患处,最初奇痒钻,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水泡已破,涂擦效果更好。”

这个验是值得重视的,我把这位读者的验公布出来,有同病者无妨一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楮实子

下一篇 风柜斗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