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破石
形态特征
1.常绿灌木,高2-4m。直立或攀援状;根皮橙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弯的棘刺,粗壮,长5-10(-20)mm。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9cm,宽1-2.8cm,先端钝或渐
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球状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径约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径约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绒毛。聚花果球形,肉质,熟时橙红色,直径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mm。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约2.5cm,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产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疏林下或灌丛中。印度、缅甸、越南有分布
生长习性
适应性很强,喜阳、耐阴,耐寒性差,也耐干旱和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湿润、肥沃的深厚沙质壤上生长最佳,每年春夏两次发梢。根系繁密发达,萌蘖性强,喜阳光和温和、湿润的环境,生活力强,适应性广,耐旱,在荫蔽处,生长不良。生于山坡灌丛或疏林中、乱石堆。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主治: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贫血头晕、四肢麻木、月经不调等。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 Chuān Pò Shí
【别名】 柘根(《千金方》),川破石(《生草药性备要》),地棉根、拉牛入石(《岭南采药录》),黄蛇(《广东中药》)。
【来源】 为桑科植物小柘树或柘树的根。全年可采。挖出根后,削去支根,洗净,截段晒干,或开片晒干。
【原形态】 ①小柘树,又名:奴柘(《本草拾遗》),隈枝(《益部方物略记》),隈支(《纲目》),葨芝(《云谷杂记》),构棘、九层皮、假荔枝、猴欢喜、山荔枝,黄金刺、鸟不踏、老鼠刺、饭团竻、野梅子。
常绿直立或攀援状灌木,高2~4米。根皮柔软,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粗壮、直立或微弯的棘刺,长5~10毫米。单叶互生,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9厘米,宽1.5~2.8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5~10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径6毫米,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球状,结果时增大,径约1.8厘米,花被片4,顶端厚,被茸毛。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达5厘米,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②柘树,详"柘木"条。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分布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状】 干燥根呈圆柱形,极少分枝,粗细不一,粗者可达5~6厘米。外表栓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有细密横皱纹,菲薄如纸,极易脱落;栓皮脱落后,表面现灰黄色,并有棕黄色或橙黄色斑块。质坚硬。横切面皮部薄,纤维性,木部发达,黄色,满布细小密集的针孔状导管,中心或有小的髓部。以皮色黄、根条匀、无须根者为佳。
【化学成份】 小柘树根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性味】 淡微苦,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平。"
②《闽东本草》:"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通经。治风湿关节疼痛,黄疸,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跌打损伤,疔疮痈肿。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疮疡疥癣。"
④《岭南采药录》:"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⑥《闽东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祛风湿,去瘀血。治腰痛、关节痛,虚劳黄肿,脾虚泄泻。"
⑧《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清热活血,止咳祛痰,治劳伤咳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用。"
【性状鉴别】 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且1.5-2.5cm;或已切成圆形厚片。外皮黄色或橙红色,具显著的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栓皮薄而易脱落。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灰黄色,具韧性纤维,木部占绝大部分。黄色,柴性,导管孔明显,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柘木根乙醇提取物有较好的抗结核菌作用。试管中,采用改良苏通半流体琼脂培养基,接种强毒人型结核菌(H37RV),其最低抑菌浓度为6.3-12.5μg/ml。体内抗菌试验表明,给感染结核菌小鼠第2日开始给予柘木注射液1.5g/只,每日1次,至对照组半数动物死亡时停药,可显着延长感染小鼠的半数存活时间。
附方
①治肺痨,风湿:穿破石、铁包金、甘草。同煎服。(《广东中药》)
④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致多年不瘥:故铁三十斤(烧令赤,以水五斗,渍铁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药,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酿如常法,候酒熟即开,用磁石三斤,捣罗为末,纳酒中,渍三宿。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圣惠方》铁浆酒)
⑤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柘根(锉)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千金方》)
临床应用
治疗急、慢性肝炎:取穿破石2斤,五指毛桃半斤,葫芦茶3两,加水浸过药面煮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500毫升,加白糖300克及防腐剂,静置过滤。每次45毫升,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轻症慢性肝炎日服一次,均以30天为一疗程。经治72例,临床治愈35例(急性黄疸型17例,慢性肝炎18例);好转25例(急性黄疸型6例,慢性肝炎19例);无效12例(慢性肝炎)。
【摘录】 《*辞典》
根含柘树异黄酮(cudraisoflavone)A,3′-O-甲基香豌豆甙元(3’-O-methylorobol),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lactone),亚油酸甲酯(methyl linoleate),β-谷甾醇(β-sitoste- rol)。
文献论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