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肉
药材名
拉丁名
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缢蛏)
别名
蛏肠
名称考证
蛏肠(《纲目》)。
科目来源
竹蛏科动物
药用部位
溢蛏的肉。本动物的壳(蛏壳)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用法用量
资源分布
古籍考证
出自《食疗本草》;《纲目》:“蛏,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长短大小不一,与江湖中马刀、咸、现相似,其类甚多,闽、粤人以团种之,候潮泥壅活,谓之蛏田,呼其肉为蛏肠。”《本草求真》:蛏,性体属阴,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书言可治冷痢,似属巧说,未可深信。
化学成分
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2.4克,灰分1.3 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又每公斤蛏干含碘1900微克。
相关选方
原生形态
缢蛏贝壳2片,薄而脆,长方形。壳长约4~8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1/3,宽度约为长度的1/5~1/4。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约贝壳全长的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外韧带黑褐色,略近三角形。壳面平滑,生长纹显著,由壳顶至腹面,并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壳皮,顶部带脱落而呈白色。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凹沟相对的突起。铰合部小,右壳具2个针状主齿,左壳具3个主齿,中央1个大而分叉。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大,前端呈圆形。前、后闭壳肌均为三角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足部肌肉发达,两侧扁,尖端平,形成一卵圆形的跖面,足孔周围具有很多触手。水管2条,长而分开。生活于浅海河口附近的泥滩中。主要以硅藻为食。分布我国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养殖。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