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花
发现简史
历史记载
南北朝(公元五世纪)雷斆《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东角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碾细用之。”
隋唐甄权的《药性论》记载:“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夜啼心悸。”
宋朝苏颂《图经本草》中有“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
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蝉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者良,花出土上”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1590)记载:“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
主要特征
形态特征
孢梗束丛生,由蝉幼虫的前端发出,新鲜时白色,高1.5~6厘米;柄分枝或不分枝,粗1~2毫米,有时基部连接,顶部分枝并有粉末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方卵形,两端稍尖,6~9×2~2.5微米,往往含2个油滴。
生长特征
蝉拟青霉的寄主有7种,即竹蝉(Platylomia pieli)、山蝉(Cicada flammata)、蟪蛄(Platyleura kaempferi)、云南黑蝉(Cicadatra shaluensis)、草蝉(Mogannia conica)、小鸣蝉(Oncotympana ella)和透翅蝉(Hyalessa ronsnana),多分布在中国南方诸省。竹蝉常见于毛竹产区,是蝉拟青霉的重要寄主。此虫6年1代,每代5龄,常年生活在土壤中,以老龄若虫最易感病。当气温18-24℃,相对湿度>80%的温暖湿润季节,在浅土层活动的老龄若虫,接触带菌的土壤发生感染。到翌年6、7月份,温湿度合适,发病死亡虫体前端长出浅黄色或蛋黄色孢梗束,突破表土,伸向地面,形成我们常见的蝉花。
易被混淆为商品蝉花的一些虫草
由于蝉的生活史历期长,常受到多种虫生真菌的侵染,我国记载的易被混淆为蝉花的达十多种。 所以在野外采挖到的是不能随便食用的。
奇异弯颈霉
奇异弯颈霉
屋久岛线虫草
异名:屋久岛虫草
形态结构
金蝉花的形态结构主要由1、菌核; 2、孢梗束3、蝉花孢子粉三部分构成,如图1:
菌核
菌核,即金蝉花的蝉幼虫感染虫草菌后的虫体,菌核由三层结构构成,最外层为乳白色的称为“菌被”的结构,厚约0.5毫米,上品金蝉花该层完整包裹虫体;中间层为蝉幼虫的外壳,中药学名称为“蝉蜕”;最内层为“菌丝体”即由蝉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成。所以,自然界中具备这三层结构和携带有饱满的蝉花孢子粉的极品金蝉花是非常罕见的。菌核形状长肾形,微弯曲,长约2.5-3.5cm,直径1-1.4cm,形似蝉的幼虫。虫体头部具1-2枚棒状子座也称孢梗束,长条形或卷曲,分枝或不分枝,长3-7cm,径3-4mm,原生态蛋清色,干燥后乳白色,也有的为黑褐色,顶端稍膨大,表面有粉状蝉花孢子粉,形似花朵。
孢梗束
孢梗束也称子实体、子座,由寄主的前端生出,新鲜时白色,高1.5-6cm;柄分枝或不分枝,直径0.1-0.2cm。
孢子粉
蝉花孢子粉,也就是金蝉花的“种子”(图2金蝉花顶端乳白色花粉即蝉花孢子粉),蝉花孢子粉具有繁殖功能,其分生的孢子形状为长方卵形,两端稍尖,大小为(6-9)μm×(2-2.5)μm,常含有2个油球,为蝉花孢子粉油,透明无色。蝉花孢子粉是由菌核、孢梗束的活性成分转化而来,因而,蝉花孢子粉聚集了金蝉花的活性成分精华,具有抗肿瘤作用。
蝉花其他名称有大虫草、金蝉花、蝉茸、虫花等,是蝉若虫感染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cicadae)后形成的虫生真菌。此菌于1838年由Miquel定名为蝉棒束孢霉(Isaria cicadae)。此后出现多种同物异名。如蝉草(Cordyceps cicadae)、基生棒束孢(Isaria basili)、辛克莱球壳孢(Sphaeria sinclairii)等。蝉拟青霉的有性阶段,被认为是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大蝉草俗名独角龙,子座棒状或角状,单生或丛生,褐色。在自然界广为分布的是蝉拟青霉(蝉花),大蝉草稀少。
药材性状
带菌的干燥虫体,虫体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厘米,径约1~1.4厘米,形似蝉蜕,头部有数枚灰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长条形或卷曲,或有分枝,长约2~5厘米,质脆易断。虫体表面棕黄色,大部为灰白色菌丝所包被,折断后,可见虫体内充满粉白色或类白色松软物质。气微香。以具孢梗束、个大、完整、肉白、气香者为佳。
成分特征
含肝糖、虫草酸、多种生物碱及麦角甾醇等。日本从虫体部分分离出碱溶性蝉花多糖,为分类麦角菌科
拉丁文名:Isaria cicadae;Cordyceps cicadaβ-(1→3)葡聚糖。
蝉花含有大量甲壳质和氮等,其功能有降低横纹肌紧张度,并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
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 菌蝉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蝉草的子座及共所寄生的虫体。
中药化学成分:大蝉草果实含 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由D-甘露糖(D-mannose)和D-半乳糖D-galactose)以4:3比例组成。虫体部分含多糖CI-5N、CI-P及CI-A。
蝉花是麦角菌科真菌蝉拟青霉寄生竹蝉若虫后的复合体,是与冬虫夏草相类似的虫草;而原产于横断山脉、天目山脉感染虫体为竹蝉的野生蝉花称之为金蝉花或大蝉草(见百度文库吕迪《金蝉花》)。最早在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论》就有加工蝉花的记载。宋代唐慎微的《征类本草》,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之后药典都有记载功效。蝉花的历史记载比冬虫夏草早,但天然的蝉花非常稀少,野生金蝉花更稀奇珍贵,这限制了蝉花大量使用。
作用价值
功能主治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大蝉草多糖(galactomannan)有抗肿瘤作用。
2.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天然蝉花或人工培养品稀醇提取物能明显减少其自主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所致睡眠时间,提高阈下催眠量戊巴比妥钠的小鼠入眠率;延长中枢兴奋药士宁和戊四氮所致辞小鼠惊厥的潜伏时间。经化学刺激法和热板法证明:两者镇痛作用明显。给正常和酵母致热大鼠腹腔注射,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另有资料进一步证明,蝉花及其人工培养物,有明显的镇痛、镇静及解热作用。
3.毒性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天然蝉化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60g/kg,观察72h,20只小鼠无1只死亡,给药后动物仅活动减少,24h后均恢复正常。腹腔注射的LD50为12.5±;2.1g/kg,毒性反应表现为扭体、活动减少、呼吸困难直至死亡。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三组大鼠分别以1g/kg,3g/kg,9g/kg灌胃给药,连续28d,结果动物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均未见异常改变,对心、肝、脾、肺、肾等重要脏器病理学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相关药物
饮片性状:该品为带菌的干燥虫体,虫体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厘米,径1~1.4厘米,形似蝉蜕,头部有数条灰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长条形或卷曲,或有分枝,长2~5厘米,质脆易断。虫体棕黄色,大部为灰白色菌丝包被,折断后,可见虫体内充满粉白色或类白色松软物质。以个大、完整、肉白、气香者佳。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蝉花(和壳)白僵蚕(直者,酒炒熟)甘草(炙)各7.5克延胡索5.4克
【用法】上为细末。一岁小儿每服0.25克;四至五岁,每服1.5克。食后蝉壳汤下。
药物2:蝉花多糖
产品特点
3.溶解性好,易吸收.
功能主治归肝经。明目退翳,定惊镇痉。用于目翳,惊痫,小儿夜啼,麻疹未透
性状棕褐色粉末
食用方法
金蝉花老鸭汤
材料:金蝉花5-8只,老公鸭半只,姜4-5片,料酒、盐少许。
做法:1.金蝉花洗净沥干备用。
2.老鸭洗净,切块、备用。
3.将金蝉花、老鸭、姜片一起放入砂锅内,掺加适量料酒净水,文火炖3小时以上,食用时加适量盐即可。
金蝉花土鸡汤
材料:金蝉花5-8只,土鸡半只,红枣6颗,姜2片,料酒、盐少许。
做法:1.金蝉花洗净沥干备用。
2.土鸡洗净,切块、备用。
3.将金蝉花、土鸡、火腿片、姜片,加入适量净水,隔水慢火炖3-5小时,食用时加适量盐即可。
金蝉花神仙粥
材料:金蝉花5克,茯苓3克,麦冬3克,黑米80克,,白糖15克。
做法:按一般煲粥办法即可。
相关论述
金蝉花
由蝉花虫草专家陈祝安教授、李增智教授、中西医肾病专家陈以平教授联合主编的《金蝉花》2014年4月由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是我国甚至世界第一部专业介绍金蝉花的专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菌物学会原理事长、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玉教授作序、中国工程院周宏灏院士、唐希灿院士题词。
出版书号:ISBN 978-7-5152-0569-4
分布区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