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蟾蜍

蟾蜍 蟾蜍(外文:Toad),俗称蛤蟆、癞蛤蟆、癞疙宝,无尾蟾蜍科两栖动物,被誉为 “蟾宝 ” 。是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动物。蟾蜍皮肤粗糙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有毒腺,喜隐于泥、潮湿石下、草丛水沟边,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皮肤布满小孔具有渗透性,外加蟾蜍从出生就没有羊膜和壳等结构的保护,致使它们对环境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类群。要分布在除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在中......
目录

形态特征

蟾蜍(图2)蟾蜍是无尾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蟾蜍科的两栖动物。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白天,大蟾蜍多隐在阴暗的地,如石下、土洞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它不但是捕食害虫的农业卫士, 而且集药用、 保健、 美食于一 身, 因而被誉为 “蟾宝 ” ,是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动物。

生活习性

蟾蜍(图1)蟾蜍喜隐于泥、潮湿石下、草丛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贮布在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雄性蟾蜍接生员身上,着许多刚刚产出的蟾蜍卵。它的责任就是保护这些蟾蜍卵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分布范围

蟾蜍蟾蜍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觅食。多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环境特点

蟾蜍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繁殖饲养

蟾蜍蟾蜍癞蛤蟆,过去在农村野生蟾蜍遍布都是,一只母蟾蜍每年可产卵3000~5000粒,过人工饲养一年后,每只蟾蜍可达75g左右。人工养殖蟾蜍采集中药材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通过在稻田、水库、池塘、菜园,荒地等场地养殖蟾蜍,以蟾治虫,以虫养蟾,即降低养殖成本,又达到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可谓一多得。

基本技术

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在温升至6~8℃时,蟾蜍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排列在管状质带,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水温。苦遇流或暴雨天,可用塑料薄膜覆盖。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向游动。

养殖要点

蟾蜍蟾蜍俗称癞蛤蟆,是一种极有药用价值的济动物。蟾蜍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叫“蟾酥”,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它可以治疗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药市上蟾蜍价格曾达每千克2000元以上且呈继续上升趋势,环境污染使野生蟾蜍越来越少,蟾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国外厂家对蟾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人工繁养蟾蜍、采集蟾蜍是致富的好途径。

现将人工饲养蟾蜍法介绍如下。

(1)养殖场的建立

蟾蜍为水陆两栖动物,因此养殖场宜建在靠近池塘、水沟且有杂草、水源的地,养殖场四周设围墙,以防蟾蜍逃跑和畜禽进人。

(2)种蟾及卵块的收集

可先捕野生体大、健壮、无病、无伤的蟾赊做种蟾蜍,每平米放养种蟾赊1~2对。雌雄比例为3:1;也可到池塘、河流收集蟾蜍卵块,把卵块放于水温为10~30℃的池水中,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蟠鲜。

(3)蟾蜍的饲养管理

刚孵化出的小蝌蚪2天靠卵膜残留养的物质生活,3天后始摄食,人工饲养可投放米糠、麦鼓、厨房下脚料、蚯蚓、蝇蛆等,每天投饵1~2次,水温保持在16~28℃,水质要清新,水深以0.2~0.4米为宜。

养殖步骤

蟾蜍1.建蟾蜍养殖场:场周围设围栏1米高。设养殖池、产卵孵化池。面积大小以规模而定。保水源充足,排灌便,池中或池边留空地种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适量投养水生植物。饲养黄粉虫、蝇蛆、蚯蚓或安灯诱虫增加饵料

2.人工繁殖蟾蜍:捕养中华大蟾蜍蟾蜍和黑眶蟾蜍做种。成蟾在10℃产卵,每次产卵约5000粒,放孵化池中,水温18~24℃3~4天孵出蝌蚪,加强饲养。

3.蟾蜍放养密度:每平米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减为500~1000只,幼蟾蜍30~40只。不同发育阶段分池分群饲养。

4.蟾蜍饲料配制:刚孵出的小蝌蚪5天后以熟蛋黄、水蚤等新鲜适饵料,日喂2次。幼蟾饲喂蝇蛆、蚯蚓、黄粉虫、球藻饵料。成蟾蜍食量大,可采用豆饼、糠麸、面粉、粉、槐叶粉配

5.蟾蜍病害防治:蟾蜍病少,要是防止老、蛇、鸟等危害。搞好围栏、巡查,冬天将其转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管理技巧

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必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养。蟾蜍蝌蚪在孵出2~3天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类及畜禽类、生熟废弃物等。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即以活饵为食。可以培养蚯蚓、蝇蛆等各种昆虫,也可以用诱虫灯诱各种昆虫。供蟾蜍食用。

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过2个月后变态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冻层大1倍为宜。

病害防治

蟾蜍蟾蜍病害的预防法:

1.切断传播途径,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蛙类的饲养管理,是病害防治的重要原则。

2.定期对栖息环境消毒,止使用有污染的水源及饲料。

3.在进种蛙前,要调查种源场是否有病情,绝不在有疫情时种蛙。在蛙的购入、捕捞放养、转池时,对其使用的器具、放养的环境及要放养的蛙体均要进消毒。

4.对进入场的物资、车辆、用具等,要严格消毒,以免带进病原发疾病。

5.保提供养全面、充足的饲料,不饲喂霉败变质饲料,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如水温、水质等条件,提高蛙体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6.发生疫情时,要迅速更换池水,对栖息环境封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扩大蔓延。在治疗上,要收集各面有价值的材料,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种类介绍

蟾蜍蟾蜍

中文蟾蜍

拉丁:Bufo raddei

人:Strauch

蟾蜍态描述: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略小于眼间,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鼓膜显著,

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不成对;外掌突大而,深棕色掌小色浅。后肢短,胫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短,黑色或深棕色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小而清晰,突较大色深,外突很小色浅。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面密布不等大的粒,雌性粒较少,后腺大而扁;四肢及部较平滑。

雄性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粒上有红点;雌性浅绿色,酱色粒上也有红点;头后正中常有浅绿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的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声囊。

生态资料: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黄昏时出外食,冬季成群居在沙土中。

地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爱的癞蛤蟆,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带黑眶眼镜,所以称之为黑眶蟾蜍。它很时髦,脚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身体肥胖,大小约6~7公分。体色变异颇大,有黄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规则的棕红斑。皮肤粗糙,除头外全身布满粗糙大小不等的粒,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质刺。鼓膜大而显著,在眼后有一对特大的突起腺体,这是后线,也就是它们有的毒腺。

它们广泛分布于平地及低海拔地区,是最乐于和人类相处的两栖类,常出现在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长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听到它们一长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一可以连续鸣叫一分钟以上;尤其当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时候,叫声会变得更加急促。但是当雄蟾蜍其它蟾蜍抱错的时候,叫声则变成短促而尖锐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好,在遮性比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只黑眶蟾蜍。由于每晚出现的雌蟾数不多,雄性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也会出现五六只雄蟾同时抱一只雌蟾的现象。雌蟾每次产卵数千颗,成双地排列于长质卵中,一长可长达8公以上。蝌蚪亦有毒,身体菱形棕黑色,尾鳍色浅有细纹。

红眼蟾蜍

蟾蜍红眼蟾蜍是一个新的蟾蜍种类,在2010年9月发现于哥伦比亚地陡峭的雾林地区,一度让科家困惑不已。它具体属于哪个蟾蜍种类仍然是个谜,原因就在于其眼睛的色好似红宝石。摩尔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称:“我以前从未见过长着如此醒红眼睛的蟾蜍。对于两栖动物来说,这种特征极不常,它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对红眼蟾蜍独特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更多。”

红眼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饲养。

在哥伦比亚地陡峭的雾林地区发现有红眼蟾蜍

中国树蟾

小型细长,端平直向下,头宽大于头长。鼓膜而清晰。从眼睛、鼓膜到肩上有一条深棕色眼罩。颞褶斜直明显。草绿色,皮肤光滑。体侧:白色略带黄色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白色,密布扁平。前肢绿色,指端具吸盘及横沟,指间有微蹼,掌部有小粒,后肢绿色黄色有一些小黑点,端也有吸盘,间有半蹼。突卵,无外突。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蟾蜍与青蛙的区别图蝌蚪的区青蛙蝌蚪色较浅、尾较长;蟾蜍蝌蚪色较深、尾较短。

卵的区

青蛙的卵堆成块状,蟾蜍的卵排成状。

蟾蜍实际上是蛙类的一种,所以从科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两栖纲无尾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无尾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幼体和成体则区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

蟾蜍(图3)蛙科是无尾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属650余种。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的最大成员巨蛙Conrua goliath(右图)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中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几乎没有其它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Platymantis,分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它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蟾蜍(图4)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中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蟾蜍虽然大小差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动缓慢不擅跳跃的路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的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蟾蜍科的其它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比如东南亚的浆蟾Pedostibes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食用价值

蟾蜍要剥皮,捉它还要小心喷出毒液。若只是吃的问题,只要你能嚼,能,能消化的东西都能吃,肉可以吃,但是皮有毒,但是采取蟾蜍的外衣,传统的法是将蟾蜍直接剥皮,然后加工成蟾衣。一只蟾蜍只能加工成一张干蟾衣,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济效益,且费事费时。采用新技术,使蟾蜍像蛇一样,年年可脱皮,而且每年可3~4次,并且丝毫不影响蟾蜍的健康生长。据《本草纲》等记载,蟾皮是一种能治恶肿等疑难杂症的天然妙药。特能抵制癌细胞扩,抑制癌细胞生长,另外对乙硬化腹水病、、疮、乳房结核、骨髓炎、小儿疳积、痨热等数十种疾病都有显著治疗。

药用价值

蟾蜍身上采集到的檐 、 蟾衣均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蟾酥是用蟾蜍的头部后 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加工而成 的,是我 国传统的贵药材,有强利尿、兴奋呼吸、消肿开窍、解毒治病、麻醉止痛 等功能。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蟾等均为药材。

蟾蜍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德国已将蟾酥用于临床治疗冠病,日本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中国著、一粒牙痛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强,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炼加工!

入药加工

1.蟾酥蟾蜍后腺所分泌的浆液。4~8月捕捉,捕后洗净,刮浆。刮浆时,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余指握住蟾体,再用铜镊子夹其后腺,不要过分用力,一、二次即可将白浆汁夹出,用40筛过筛,除去杂质,将筛滤过的浆摊在玻璃上,厚度以3~4毫米为宜,或将筛滤过的浆汁晒至七成干后,再揉细腻做成薄饼,置于阳光下晒干或干。温度在40~60℃为宜。

因各地加工法不同,药材状亦异。一般分蟾酥、团蟾酥两种。

呈不规则状,大小不一,厚约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黄褐色或淡棕色,质脆易折断。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蟾酥一般多为扁团块或饼状。直径约7~8厘米,厚约1厘米。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质样而光亮。

2.干蟾的生药性状,体较中华大蟾蜍为小,部无黑斑

3.蟾蜍蟾蜍胆囊,春至秋捕蟾蜍,剖胆囊,鲜用。

应用

1.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之功。疔疮发背肿毒、咽喉肿痛、龋齿痛、小儿疾、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适量。

2.干蟾解毒肿之功。疮毒小儿疳积等。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有镇咳、祛、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气管炎。用量1~3只。

蟾蜍除去脏的干尸体为干蟾皮,性、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肿疗毒等症。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均可入药;同时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养丰富的保健佳肴。

中药价值

蟾蜍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脏将体腔撑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出处】

出自《录》。

  1. 陶弘景:此(蟾蜍)是大、皮上多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皆肿。
  2. 《本草拾逝》:蟆、蟾蜍,二物各,陶(弘景)将蟾蜍功状注蟆条中,遂使混然,采取无。今药家所卖,亦以蟾蜍蟆。且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在陂泽间,动极急;蟾蜍身大,黑,无点,多磊,不能跳,不能作声,动迟缓,在人家湿处。《本蟆一蟾蜍,误矣。

【拼音】chán chú

【英文】Dried Toad

】蟾诸、去;蟾、癞蟆、石、癞蛤蟆、癞格宝、癞巴子、癞蛤蚆、蚧蛤蟆、蚧巴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1.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

【原态】

2.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棱显著;孔近端;眼间大于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侧有缘膜,蹼常发达,长而大,外突小而。皮肤极粗糙,头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斜排列几与后腺平。此外,沿体侧之瘰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更大,个标本有不明显这褶,面皮肤不光滑,有小色亦异颇大,生殖季雄性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面色较浅,瘰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黑色纵斑,面乳黄色,有棕色黑色纹。雄性个体较小,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棱明显,孔近端,眼间大于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后端无缺刻。头部沿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质棱或黑色线。头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多成对外常突大,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关节前达肩后,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不明显;突略大于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部无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粒,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腺;近中线由头后至部有2纵排列较规则的大粒。体大的黑眶蟾蜍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声囊。

【性状】性状鉴,全体拘挛抽皱纵向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脏的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骼及皮膜。微腥,味辛。以个大、身干、完整者为佳。

【化成分】

蟾蜍(Bufo vaddei strauch)后腺分泌物含甾醇(cholesterol),南美蟾毒(marinobufagin),日本蟾毒它灵(gamabufotalin),远华蟾毒(telocinobufagin),沙蟾毒(arenobufagin)。

腺分泌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含壬酸(nonanoic acid),癸酸(decanoic acid),少量正十八烷,正十九烷,正三十烷,二十一烷,十八碳二烯酸。

【药理作用】

  1. 蟾蜍可增强收缩力,增加搏出量,减低率并消除水肿呼吸困难,类洋地黄样作用。
  2. 升压作用,该品繁荣昌盛压作用迅速而平稳,维持时间长且能使、冠流量增加,优于上腺素缩管药。
  3. 局麻作用,用豚角膜试验,眼滴入等量药物后,每隔5min刺激6次,共30min,统计30min刺激角膜不发生反应的次数,以无反应的百分率作用为局麻过程指标,发现其局麻作用大部分比可卡因强。
  4. 抗肿作用,蟾蜍具有增高小脾脏溶血空斑成细胞(PEC)活性率,促进巨噬细胞功能及增高清溶菌酶浓度等作用,另外蟾蜍对免疫系统及环系统等面也有作用。

炮制

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块。干蟾:将砂倒入锅烧热,取切好的干蟾放人拌,至微焦发泡时取出,筛去砂,放冷。民间有以活蟾蜍,用黄泥徐裹,放灰中存性后,研细人药者。

  1. 《蜀本草》:《图》云,取日干及干之。一法到去皮爪,浸一宿,又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涂干用之。
  2. 《纲》:今人皆干,黄泥固济,存性用之。
  3. 《得配本草》:阴干,浸三日,干用。

性味】味辛;性凉;有毒

归经

【功能治】解毒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疔疮发背;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膨胀;水肿小儿疳积伤风;慢性咳喘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或调涂;或活蟾蜍服:汤,1只;或入,1~3g。

【注意】《广西药用动物》:表热、虚脱的人忌用。

【附

  1. 治一切疮肿、、瘰疬等疾,月不瘥,将作冷瘘:蟾蜍一枚(去头用),石硫黄研)、乳香研)、木香、接(去粗皮)各半两,蜂房一枚(烧灰用)。上六味,捣罗为末,用清油一两,调药末,入瓷碗盛,于重汤,不住手搅,令成膏,绢上摊贴之。候清水出,更换新药,疮患甚者,厚摊药贴之。(《圣济总录》蟾蜍膏)
  2. 发背肿毒未成者:活蟾一个,系放疮上半日,蟾必昏债,再易一个,如前法,其蟾必跟将;再易一个,其蟾如旧,则毒矣。若势重者,以活赡一个,或二三个,被连肚乘热台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医林集要》)
  3. 治早期瘭疽蟾蜍,将其一厘米创,不去脏,放入少许红糖。将患指伸入其二小时后,可另换一只蟾蜍,共用十只左右可愈。治其他炎症也有效。(广西草药新医疗法处集》)
  4. 治疗毒:蟾蜍一个,黑胡椒七粒,鲜姜一。将上药装八蟾蜍,再放砂锅或瓦罐,慢烧焦研细末。每次五厘,日服二次。(《吉林草药》)
  5. 胸壁结核淋巴结结核破溃成漏孔:癞蛤蟆一个,白胡椒三钱,硫黄二钱。先将胡椒硫黄塞入蛤蟆,后用黄泥包裹蛤蟆厚约一、二透,取出去泥,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灭菌后,涂于无菌纱布条放入漏孔,外盖纱布,每二至四天换药一次。(辽宁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6. 气臌:大蟾蟆一个,砂仁不拘多少。为末,将砂仁装人蟆令满,缝,用泥用身封固,炭红,候冷,将蟆研末,作三服,陈皮汤送下。(《绛囊撮要》蟾砂
  7. 中冷癖,水谷阴给,下停,两胁痞满之鸣转,逆害饮食:大蟾蜍一枚(去皮及中物,支解之),芒消(大人一升,中人七含,瘦弱人五含)。以水六升,取四,一服一升,一服后,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则九日十日一作。(《补缺肘后》)
  8. 伤风蟆二两半,切烂如泥,入花椒一两,同热,再入二盏半温热,去渣服之,通身汗出效。(《奇效良》)
  9. 治五八痢,面黄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干蟾蜍一枚(烧存性),皂角(去皮、弦,烧存性)一钱,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为末,糊粟米大。每空米饮下三、四十,日二服。(《全婴论》五府保童
  10. 治小儿瘦成癖几危者:蟾蜍去头皮脏腑,以桑叶包裹,外加厚纸再裹,熟,啖二支,十余日愈。若混,汁解之。(《本草蒙筌》)
  11. 大肠疾:蟾蜍一个,以砖砌四,安于,泥住,殿存性,为末;以猪广肠,扎定两头,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纲》)
  12. 治小儿走马臭烂,侵蚀,亦治身上肥疮:蚵皮(黄纸裹,焦)、黄连各末一两,青黛一钱。为末,入麝香少许研和。先以甘草汤统去皮,令出涂之。疮干好麻油调,湿则干用。(《全婴万论》蟾酥
  13. 治癣:干蟾蜍烧灰,以猪脂和涂之。(《僧深集》)
  14. 生疮:胆矾一分,干蟾一分()。上研为末,每取小豆大掺在疮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水尽为度。(《圣惠蟾矾

【各家论述】

  1. 《纲》:蟾蜍入阳明,退虚热湿气,杀虫,为病、、诸疮要药也。《录》云,治制犬伤,《肘后》亦有法。沈约《宋书》云,张收为制犬所伤,人云宜啖蟆脍,食之遂愈,此亦治、疗肿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古今诸所用蟆,不甚分,多是蟾蜍,读者当审用之,不可因迷实也。
  2. 《本草疏》:蟆、蟾蜍,本是二物,《》云一蟾蜍者,盖古人通称蟾为文虽蟆,其用实则蟾蜍也。今世所用者皆蟾蜍,而非蟆,其功益可见矣。昧辛,毒在眉棱皮汁中。其肿、阴疮、阴蚀、疬、恶疮、制犬伤疮者,皆热毒肉也。宰热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毒解,则肉和,诸去矣。凡瘟疫邪气,得汗则解。其味大辛,性善发汗,辛毒,除热,故能使邪气而不留,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破瘀、坚者,亦以其辛热壅滞也。近世治小儿疾多用,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
  3. 《四民月令》:治恶疮
  4. 录》:疗阴蚀,疬,恶疮,制犬伤疮。
  5. 陶弘景:人得温病,斑出困者,生食一两枚。烧灰疮。
  6. 《药性论》:杀虫,治漏恶疮。烧灰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
  7. 《本草拾遗》:温病生斑者,取一枚,生捣绞取汁服之,亦烧末服;狂犬咬发狂欲死,作除食之,食数顿。
  8. 《日华子本草》:破瘀结,治,小儿面黄癖
  9. 《本草蒙筌》:治小儿洞泻下痢,研水调吞之;疗大人跌扑损伤,活捣泥烂上;淫生癣,烧灰和猪脂熟啖,杀腐蚀成癖。
  10. 《纲》:治一切五八痢,肿毒,伤风病,肛。
  11. 《本草正》:消癖积聚,破坚,消肿胀
  12. 《本草备要》:发汗退热,除湿杀虫。
  13. 医林篡要》:能,能,能渗,而锐于攻毒,疗毒,杀小儿疳积肿毒上,三易则毒可消。
  14. 《本草再新》:治疮发背,小儿不和,甚,动惊厥
  15. 《随恳居饮食谱》:清热杀虫,消痕化毒,平惊癖,湿除黄。
  16. 山东草药手册》:强利尿,镇痛。治水肿腹水

【摘录】《中华本草》

医用功效

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载:

蟾蜍,味腥、温,有毒。归,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发协会编《癌症独特秘》中载:蟾皮性味腥、凉、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胀、治各种肿癌。1999年上海交大量子医检测,特对癌症、硬化、疼痛诸症的治疗有效含量成分超8千量价上(凡有8千量价以上有免疫功能成分)。华夏出版社《中华医药全典》中载:蟾衣毒较轻,要用于疮疡肿毒及小儿疳积,现代常用治肿。远出版社《草药大全》中介绍,蟾衣可治癌、病、淋巴等。

据民间应用调查,蟾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壮阳、抗感冒病毒的功效,并对腹水、癌症有显效,对乙三阳三阳可转阴,还能迅速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人本代谢自然平衡。服法请遵医嘱。

蟾衣是蟾酥浆液的表皮包衣,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也”。李时珍《本草纲》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中医认为蟾衣具有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之功效,广泛用于疮肿毒、咽喉肿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认为:蟾衣蟾蜍二烯醇化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具有强、升压、抗炎作用,蟾毒配质还有较强的麻醉作用。科研人员发现蟾衣还有抗肿、抗病毒等多种奇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炎、带状疱疹腹水肾病乳腺增生子宫等疑难杂症。

正在被蛇捕食的蟾蜍据医圣张仲景称:“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蜕衣,但始终拾不到蟾衣。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极难采获,故而难于应用于临床。

各地先后展人工养殖蟾蜍取得成功,养蟾取,养蟾取衣已变成现实,只要饲养者掌握了蟾蜍的蜕衣规律,利用特殊的蜕衣工具,可顺利地获得一张纯天然蟾衣。为此,人工大规模采集天然蟾衣资源再也不是话。

蟾衣是中药宝库中一味新兴药物。通过对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制出一批新型成药及注射,其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动物保护

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在其官网发布《于规范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中华蟾蜍、黑眶蟾蜍等19种野生动物,《通知》规定止以食用为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的的养殖。另外,《通知》还要求对于这19种野生动物林草管部门要会同有部门分类制定管理措施和养殖技术规范,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防疫检疫相要求。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蟾蜍肝

下一篇 蟾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