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赤瓟

赤瓟 赤瓟(bó)(拉丁:Thladiantha dubia Bunge),是葫芦赤瓟属攀援草质藤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无危(LC)等级。全株被黄白色长柔毛状硬毛,稍粗,长2到6厘米,宽卵状心形,长5到8厘米,宽4到9厘米,雄花单生或聚生短枝上端成假总状花序,有时2到3生于花序梗上,花冠黄色,长2到2.5厘米;雌花单生,花梗长1到2厘米,子房密被淡黄色长......
目录

形态特征

赤瓟花儿攀援草质藤本,全株被黄白色的长柔毛状硬毛;块状;稍粗壮,有棱沟。叶柄稍粗,长2-6厘米;叶片宽卵状心形,长5-8厘米,宽4-9厘米,边缘浅波状,有大小不等的细齿,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心形,弯缺深,近或半,深1-1.5厘米,宽1.5-3厘米,两面粗糙,上有长硬毛,最基部1对叶脉沿叶基弯缺边缘向外展。卷须纤细,被长柔毛,单一。雌雄异株雄花单生或聚生于短枝的上端呈假总状花序,有时2-3生于总梗上,花梗细长,长1.5-3.5厘米,被柔软的长柔毛;花萼筒极短,近辐状,长约3-4毫米,上端径7-8毫米,裂披针,向外反折,长12-13毫米,宽2-3毫米,具3,两面有长柔毛;花冠黄色,裂,长2-2.5厘米,宽0.8-1.2厘米,上部向外反折,先端稍急尖,具5条明显的,外面被短柔毛,面有极短的状腺点;雄蕊5,着生在花萼筒檐部,其中1枚分离,其余4枚两两稍靠丝极短,有短柔毛,长2-2.5毫米,花药卵形,长约2毫米;退化子房半球雌花单生,花梗细,长1-2厘米,有长柔毛;花萼花冠雄花;退化雌蕊5,棒状,长约2毫米;子房长,长0.5-0.8厘米,外面密被淡黄色长柔毛,花柱无毛,自3-4毫米处分3叉,分叉部分长约3毫米,柱头膨大,,2裂。果实卵状长,长4-5厘米,径2.8厘米,端有残留的柱基,基部稍变狭,表面橙黄色红棕色,有光泽,被柔毛,具10条明显的纵纹。种子卵形黑色,平滑无毛,长4-4.3毫米,宽2.5-3毫米,厚1.5毫米。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300-1800m的山坡、河谷及林缘处。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山东等地。

主要价值

药用部位

为双植物葫芦植物赤瓟果实

功效

降逆止呕,祛止咳,行气化瘀。

反胃吐酸,结核咳嗽吐血胸痛扭伤。降逆,理湿,和瘀。治:治黄疸痢疾反胃吐酸,咳血胸扭伤

性味归经

酸,苦,甘,平。《东北常用草药手册》):“酸苦,平。”入

【用法用量】:服:汤或研末服,3-9克。

采收与储藏

果实成熟后连柄摘下,防止果实破裂,用线将果柄起,挂于日光下或通处晒干为止。置通处,防止潮湿霉烂及虫蛀。考:出自《黑龙江中药》。

生药材鉴定

果实呈卵至长,常压扁,长约3~5厘米,直径约1.5~3厘米。橙黄色、橙红色红色红棕色。表面皱缩,有极稀的白色茸毛及纵沟纹,端有残留柱基,基部有细而弯的果柄。果皮厚1毫米左右,表面粘连多数黄色的小颗粒,系不发育种子,中有多数扁卵形棕黑色的成熟种子,新鲜时质软而粘。特异,味甜。

①治反胃吐酸、吐食:赤包一至三钱(干品),研末冲服。(《东北常用草药手册》)  ②治结核咳嗽吐血黄疸痢疾便血:赤包(干品)一至三钱,研末冲服。(《东北常用草药手册》)

性状特征

本品呈卵至长,常压扁,长3-5cm,直径1.5-3cm。表面橙黄色、橙红色红色红棕色,皱缩,有极稀的茸毛及纵沟纹,先端有残留柱基,基部有细而弯的果柄,果皮厚约1mm;表面粘连多数黄色的小粒(系不发育种子),中有多数扁卵形棕黑色的成熟种子,新鲜时质软而粘。特异,味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赤瓟根

下一篇 赤火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