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长瓣马铃苣苔

长瓣马铃苣苔 长瓣马铃苣苔(拉丁:Oreocharis auricula),绢毛马铃苣苔、绒毛马铃苣苔。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长瓣马铃苣苔全部基生,具柄;,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花序梗被褐色绢状绵毛;聚伞花序2次分枝苞片披针花梗长约1厘米:萼裂披针花冠细筒状,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雄蕊长于下雄蕊丝无毛;花盘全缘......
目录

形态特征

长瓣马铃苣苔

多年生草本。

全部基生,具柄;叶片,长2-8.5厘米,宽1-5厘米,端微尖或钝,基部或稍心形,或近楔形,边缘具钝齿至近全缘,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侧脉每边7-9条,在下面隆起,密被褐色绢状绵毛;叶柄长2-4厘米,密被褐色绢状绵毛。

聚伞花序2次分枝,2-5条,每花序具4-11花序梗长6-12厘米,疏被绢状绵毛;苞片2,长披针,长约6毫米,宽1.2毫米,密被褐色绢状绵毛;花梗长约1厘米,微被绢状绵毛。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相等,长披针,长3毫米,宽1毫米,端渐尖,全缘,外面被绢状绵毛,面近无毛。花冠细筒状,蓝紫色,长2-2.5厘米,外面被短柔毛;筒长1.2-1.5厘米,与檐部等长或稍长,直径4-6毫米,部缢缩,近基部稍膨大;檐部二,上2裂,下3裂,5裂近相等,近狭长,长7-10毫米,宽约3毫米。雄蕊分生,上雄蕊长约10毫米,着生于花冠基部约4毫米处,下雄蕊长7毫米,着生于花冠基部6毫米处,丝无毛,花药宽长,长约0.8毫米;退化雄蕊长3.5毫米,着生于花冠基部2.5毫米处。花盘环状,高1.6-2毫米,近全缘雌蕊无毛,子房线状长,长7-10毫米,花柱短于子房,长2一3毫米,柱头1,盘状。

蒴果长约4.5厘米。

长瓣马铃苣苔期6-7月,果期8月。

物种区别

近种区

本种与绢毛马铃苣苔O. sericea(Levl.)Levl.相近缘,但上面密被贴伏短柔毛,花冠上下唇裂近等长或上唇裂至少裂至中部之下,而不同于后者。

本种除花萼外面、苞片叶柄下面上的绢状绵毛比较稳定外,花序梗、花梗叶片上面的毛都逐渐落至近无毛;边缘多具不整齐钝齿全缘。全草民间供药用,治跌打损伤等症。

性状鉴

呈类而稍扁,略弯,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棕灰色棕黑色,具密集而稍隆起的环节间长1~6~11mm,上有的有棕黑叶基残存,并有皱缩条纹及凹点状或突起的痕。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折断面类白色红色,粉性,近边缘有类白色点状维管束环列,一侧点稍大,另一侧点较小,有的折断面可见部分组织枯朽多成棕黑色。微、味若涩。

显微鉴

横切面:木栓层较厚。部的皮层稍宽,维管束较大,外韧型,其外侧有中柱纤维束并有束间成层,木质部导管微木化;部的皮层稍窄,维管束较小,其外侧无中柱纤维束,亦无束间成层。部宽大。该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呈广卵形、类球及不规则,长3~25μm,少数达52μm并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0~85μm,少数达107μm;此外有棕色含物。

理化鉴

1、取该品粉末(40)1g,加甲醇10ml置水上加热浸10分钟,过滤。取滤液1ml,加三氯化试液1滴,溶液显蓝绿色至蓝黑色。(鞣质)

2、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该品粉末(40)1g,加乙醚10ml,回流10分钟,过滤。取滤液5ml,挥去乙醚,加甲醇0.5ml溶解,点样20μl。对照品:岩白菜素甲醇溶液(5mg/ml)点5μL。吸附:硅G(青岛)10g,加馏水约60ml,研磨10~15分钟,铺,干后,105℃活化30分钟。展:氯仿-酸乙酯-甲酸(5:4:2)展17cm。显色紫色光灯(254nm)下观察。

分布范围

广东、广西西北部、江西湖南贵州(梵净山)及四川(秀山)。

生于山谷、沟边及林下潮湿石上,海拔400-1600米。

模式标本采自江西庐山。

栽培技术

播种繁殖

长瓣马铃苣苔苦苣苔类植物种子极小,因此播种的尤须小心。可使用国产黑色128的塑料盘,或者使用苗浅均可。苗浅由于是素烧瓦盆,渗透能力和吸水能力强,更有力于保持盆土湿润,有利于种子萌发。播种基质与栽培基质稍有不同,使用东北草炭(pH值≈5.5,EC值1.28mS/cm,容重0.25g·cm-3,总孔隙度在78~81%之间)和珍珠复混,体积比4:1。使用前应该提前1~2个月加入适量生石灰粉,充分拌匀材料,调整pH值在6.8~7.5之间比较适。同时需提前灌水使得混基质充分湿润。将准备好的基质置入播种盆皿,稍加镇压,但勿过分压实。 种子处理:柱苣苔属植物种子没有休眠期,同时种皮薄,透水透性好,无须外处理就能得到满意的出率。

播种法:将种子与细砂混匀,置于纸上,右手拿着纸,左手轻轻震动右手手腕,将种子均匀洒在栽培基质表面。由于种子细小,不能浇水必须使用浸盆法供水,同时种子为光敏种子,因此无须覆土,可以器皿上蒙上一层塑料薄膜保湿,但是必须注意观察,一周左右种子萌发便应该把薄膜取下,以防徒长。幼苗在第一个月常易于发生原因不明的无菌性死亡,必须在保持空湿度和基质湿度的同时保足够的通良好。

繁殖

柱苣苔属植物大多为具有肉质肥厚叶片的莲座型植物,在实际栽培中发现,仅多痕柱苣苔无法进繁殖

分株繁殖

大部分柱苣苔属植物都是单轴生长的,如果生长点没有受到破坏,也许很多年都不会有大量子株孳生,因此播种和插是其要常规繁殖式。一些种或个体也偶见自基部腋中孳生子株,因此少数情况下也可使用分株繁殖。分株多在后1个月,无须拘泥于时间,唯7、8月份温和湿度过大容易起切腐烂。

苗期管理

种子播种之后一般7d始出现萌发,13~16d的时候达到萌发高峰,但是萌发能一直持续到播种之后1个月,甚至2个月。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并不严格,温度在15~28℃时都能正常萌发,大部分以25~30℃萌发势最好。萌发1周后逐渐揭薄膜,注意适度遮光,保足够的湿度是育苗的键。

苗期养供给

幼苗初期生长较为缓慢,同时出苗时期据物种的不一,从7d后到16d为萌发高峰,但能够一直在将近2个月的时间陆续萌发。在前60d中生长是十分缓慢的,因此在第1个月的时候基本上无需外供给养分。但从第2个月始,就应该提供追肥以促使幼苗的生长加快。使用Hoagland’s(霍格兰氏)养液作为养分补充的来源,使用浓度为原始浓度的1/5,调pH值浓度为6.5~7,10d浇施一次。由于属于低海拔型的植物,对高温有较好的适应性,为加快成长夏天也无需停止追肥。

移苗上盆

长瓣马铃苣苔(1)移苗:幼苗在器皿中生长一段时间之后真出现。当真生出2并充分展时,结间苗工作保幼苗之间的空流通,这是防治猝倒病等一些细菌、真菌性疾病的重要法。然而随着幼苗的日渐长大,及时地进移苗和上盆是比较重要的。选择适的分苗上盆时间有助于使其提早,缩短生育期限。由于在温室移苗工作因此对候要求不大。但是最好还是避免在正午以及阳光强烈的时间进,冬季也不例外。栽培基质可以选择栽培试验确定的T9基质,或者据其生境类型选择本章中所设计的基质。移栽后及时灌透水,促使植株尽快恢复受伤根系,恢复生长

(2)移栽后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必须在移栽后5d足够的土壤湿度和空湿度,湿度稍大也无妨。同时,还必须有70~80%左右的遮光处理3d。之后便可撤掉部分遮光物,使得遮光度在50~60%左右,正常管理。移苗前后的植株,均以健壮、色均匀和质较厚者为佳。

成苗的管理

长瓣马铃苣苔首先必须要确认的一点是,应该据不同的生态型来选择不同的栽培环境。即使是在同一间温室也有北向、南向,靠近水帘与否,靠近暖与否等各种影响到小环境的因素,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长瓣马铃苣苔(1)上盆:逐步将已成长的小苗慢慢换到更大一号的盆,这个周期通常是5~6个月。很多柱苣苔属的植物植株能够随着换大的盆而增加体量,如果不换盆或者始终使用小盆,植株的体量就不会有太大的增加,但是即便如此,无论大盆小盆都不会影响器官的生成和发育,不过花序的大小长短与器官是成正比例的,这与很多卉在小型的盆子中便会发育不良以至于无法正常进生殖发育有很大的区。盆底的排水孔应该使用塑料纱网罩上,再压上瓦。之后放入粗粒的珍珠、粗砂或碎瓦砾盆成排水层。有些在野外环境下根系本身扎就很浅的种,土层最好只到盆高的1/5~1/4处.上盆时间并无特殊要求。一般来说,养液浇施已足够柱苣苔属植物养需求了,无需在上盆时添加基肥。上盆时盆沿应该留出约1cm的空,同时栽植的时候要确保颈部分不可埋入基质中。上盆后第一次要浇透水,次日浇第2次。5日后就可转入正常管理。

(2)温度管理总体说来,柱苣苔属植物对温度要求不高,即使是夏季温室瞬时最高温度局部可能高于35℃,短时间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是种自云南的一些种如大柱苣苔C.macrophylla和柱苣苔C.dielsii则很难在北京越夏,而产自广西的种大部分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总体说来,多数种类的适生温度范围还是在日温21~30℃,夜温15~21℃比较适。

据适生温度的范围应该将搜集的种质资源种植在不同的温度温室,可分为:

温度管理(a)喜低温类型适宜喜冷凉的类型,如龙胜金盏苣苔、马铃苣苔属的大部分种和钝齿柱苣苔等。日间最高温度不应高于22℃,夜间应该维持在10℃左右。我们温室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因此低温类型的种基本上都种不成功。

(b)喜中温类型

适宜于喜中温的种,温度范围夜温10~15℃,日温15~21℃左右,如崀山柱苣苔、滇黔石蝴蝶等。这一类苣苔在冬天的时候温室栽培表现十分良好,但到夏天即使有水帘的庇护,桑拿天时瞬时温度能上升到35~37℃,就是短时间的高温也会造成此类苣苔的生长受阻,要表现在根系腐烂,颈坏死。之后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如果随后未能制造适宜的环境促其恢复,就会造成生长衰退最后导致种失败。

(c)喜高温类型

来自广西的大部分柱苣苔属植物属于此类,因此能在我们的种温室表现良好。此类植物适应于夜温大于16~18℃,日温27~31℃的范围,偶有短期温度低于10℃,甚至达到7~8℃。一般不会对其成活和生长有大碍。因此,在我们的温室种质资源圃,由于环境所限,种成活并表现良好的多属于喜高温类型的种,也有部分其他类型者,因适应能力较强而在种过程中表现良好。所以,对于在已种的数年中表现良好的种类来说,只要稍微注意夏天时候的“桑拿”天和瞬时高温,届时加以足够的通和遮光,温度不会成为栽培的限制因子。

光照管理

长瓣马铃苣苔该类植物对光照要求也与其生态适应范围密切相。正如上文提到的,在保充足的水分供应和通条件下,大部分的种是能适应一定强度的光照条件的,这也比其在野外环境中的光照强度要大得多。一般来说,叶片质地肥厚、色鲜艳的种往往喜欢较强的光照,叶片质地薄、具毛、多汁者更偏好弱光条件一些。但是一旦叶片出现灼伤,就必须立即增加遮光度,一般在现有状态下再减少10~15%。但是最要的参考指标还是上文试验中提到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以及绿素a、b的比值,这是最直观反映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程度的,也对将来进一步的种、生产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体说来,大部分种类,光照控制在90~115μmol·m-2·s-1强度下,每d约10~12h,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在我们的温室条件下,晚春至夏末遮光度在50~60%,秋季、冬季和初春不予遮光也能使栽培植株生长良好。但是有些种,如肉质的特化类型和一些广布种,刺齿、文采、条柱苣苔和牛耳朵就完全没有遮阳的必要了。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栽培基质的水分供应除了极少数喜阳的种类和适应范围很广的广布种之外,大部分的类型还是偏好阴湿的。因此尽管由于其生物特性,使得很多种能耐受较长期的干旱,不过为了保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分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栽培中模拟原自然环境是种和栽培重点,处于旺盛生长期的时候切忌不能缺水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其发育。而排水不良会根系腐烂,由于地上部分多肉质多汁,待到表现为萎蔫时,地下根系都已全部腐烂了。

浇水时最好将水置于大型容器中1~2d,使得水温和室温一致。北水多呈中型至弱碱性,虽然适石灰类型植物生长,但是若浇在面上会发生水碱,有碍观瞻,因此在栽培中多使用浸盆法来保基质的湿度。

②空湿度的保

温室的空湿度日变化要受象条件、温度及通的影响,一般来说比较高,但在冬季暖启用之后湿度值会下降,尽管如此,基本上仍能满足各种不同类型植物的要求,无须特殊处理。但是对于某些生境特殊的种,如洞植物文采苣苔、小花苣苔和凤山柱苣苔等,以及生境在溪流边上石壁者,如广西粗筒苣苔和羽裂柱苣苔,必须保较高的空湿度才能正常生长,可以将其植于较深的盆,然后在盆蒙上透明塑料薄膜,如食品保鲜膜,既保湿度又保了透光度。唯一要注意的是盛夏时谨防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植株发生腐烂死亡。另外,在高空湿度的夏季保良好的通是预防真菌疾病的重要保

③浇水的时间控制

一般来说,春、夏、秋三季大部分种类生长旺盛,浇水宜勤,2~3d一次,杜绝中午浇水,以清晨和傍晚浇水为好。冬季可改为每周一次,对于某些落休眠的种,如粉绿异裂苣苔,保持盆土湿润即刻,切忌水分过量起腐烂。

(5)施肥:

由于在浇水时,适应T9基质的种多以Hoagland’s养液,使用其他基质的土养分多已足够保在下一次换盆前植株所需,因此无需外追肥。只有一些生长旺盛,代谢速度快的种,如紫纹柱苣苔、牛耳朵、黄牛耳朵等,在与其他种进正常管理时,叶片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叶片变薄色变淡,才需要追肥。直接以Hoagland’s养液追施,或者使用发酵后的饼粕类有机肥,或市售的追肥类,都十分有效。

开花期管理

种的苦苣苔科植物期绵延全年,每一个月均有不同的种处于期,这为我们将来育成全年的类型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对期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总体说来,期增加遮光度,降低日温和夜温,大约在正常生长所需的遮光度条件上再减少10~15%,平均降低2~5℃能够明显延长期。但是对于栽培温室来说单独提供此类条件十分困难。此时,控制浇水量,保期盆土湿润,杜绝在浇水时溅到上,同时保较高的空湿度,有助于延长期。朵相对叶片组织来说对光照强度更为敏感,期短时间的光照强度增大就有可能使幼嫩的花瓣灼伤,影响观瞻和放时间,因此尤其要注意遮光,控制在75~98μmol·m-2·s-1之间较好。

结实期管理

长瓣马铃苣苔苦苣苔科植物都是典型的虫媒。同一朵的雌雄蕊成熟时间不同,雄蕊一般先熟,避免了自授粉和近亲繁殖。在温室多无蜂类和蝶类,一般情况下不会结实,如若意欲获得种子须进人工授粉。一般来说柱苣苔属植物同种不同个体之间正常授粉之后,3日左右花冠落,约2周可以观察到子房明显膨大和延长,花柱萎蔫。

一般成熟期在2个月左右,据种而有所出入。前期保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等到蒴果生长基本停止,不再延长,再保充足的水分供给1周左右,始逐渐控制水量,保持盆土微干。因为此时仍大水供给,蒴果往往会出现爆裂,种子未成熟时便会外翻,直接影响其生长后期的正常发育和成熟。

蒴果变黄,还未裂时要及时采下,否则种子便会洒落造成丢失。种子装袋后置于低温干处,4℃箱最好。但是仍要注意,多数柱苣苔的种子生命力在2~4个月之间,一定要及时播种。

病虫害防治

过多年的温室栽培试验,我们发现来自广西的苦苣苔科植物大部分抗病和抗虫害的能力都较强,没有毁灭性的病虫害。由于环境的不适宜,偶尔出现一些病害或虫害也比较好控制。

病害

结实管理①猝倒病和基腐烂病

在温室时有发生,若栽培基质配比中草炭量过高则易发此类疾病,据研究,致病原要是腐霉Pythiumsp和疫霉菌Phytophthorasp,使用10%多菌灵可湿性粉溶液和500倍百菌清悬浮可以有效预防和防治。 ②白粉病和灰霉病

偶见发生于高湿度很低的光照条件下,致病原可能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fuckeliana和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可食用10%多菌灵可湿性粉溶液或50%代森锌1000倍液防治。

虫害

①蚜虫:Myzussp.,Aphissp,Megourasp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多聚集在花序花芽上吸取汁液,造成朵失色、畸花序植株早衰。可以使用40%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或溴氰菊酯800倍液可有效毒杀。

虫害防治②卷球鼠妇:Armadillidiumvulgare甲壳纲,等足鼠妇科。要取食幼嫩根尖,危害根系生长。如果植株靠近地面部分有新鲜创,翌日可以观察到大量鼠妇聚集在创附近取食,影响植株的恢复和正常生长。可使用50%磷胺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西维因可湿性粉500倍液喷施,尤其对盆底排水孔处亦须多加注意,那是鼠妇类多藏匿的地。 ③蛞蝓类:常见的为野蛞蝓Agriolimaxagrestis危害,足纲,柄眼蛞蝓科。取食幼嫩和幼,尤其嗜食雄蕊花粉,在柱苣苔属上表现尤为明显,另外,其蜿蜒爬过的面会留下不雅观的白色印痕。这都直接影响观赏、结实和杂交育种工作。对大多数杀虫不敏感,只可用生石灰或浓盐水预防,或专类杀灭软体动物的药,如灭螺克颗粒捕杀,其余多人工诱捕,以新鲜香蕉皮、西瓜皮、白菜等置于阴湿处,翌日清晨将聚集的蛞蝓投入高浓度盐水中灭杀。实践明,啤也是十分有效的诱捕物。

主要价值

【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长瓣马铃苣苔的全草。

【功效】:1.清热解毒2.凉血

治】:用于,出、跌打损伤。

性味归经】:淡,平。

【用法用量】:服:汤,3一9克。外用:适量,捣

】:岩白菜(《植物实图考》)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

【考】: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长瓦韦

下一篇 长瓣金莲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