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土当归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块状粗根茎。地上茎高达1米,上部有灰色细毛。叶为二回或三回羽状复叶;叶柄长11.5-24.5厘米,疏生灰色细毛;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卵形或狭卵形,长2.5-6毫米,上部有不整齐裂齿,外面密生灰色细毛;羽片有小叶3-7小叶片膜质,顶生者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至心形,侧生者长圆形或椭圆形至卵形,先端突渐尖,基部楔形或心形,歪斜,长5-15厘米,宽3-9厘米,两面有灰色细硬毛,下面毛较密,边缘有不整齐锯齿或重锯齿;小叶无柄或有长至1厘米的柄。
圆锥花序大,长达55厘米,顶生或腋生,分枝紧密,主轴及分枝有灰色细毛;伞形花序直径1.5-2厘米,有花多数;总花梗长1-2厘米,有毛;苞片卵形,先端尖,边缘膜质,有纤毛,长1.5-2毫米;花梗粗短,长5-6毫米,稀长达1厘米,有毛,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毫米,有毛;萼无毛,长1.5毫米,边缘有5个三角形尖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2毫米;雄蕊5,长2.5毫米;子房5室;花柱5,基部合生,顶端离生。果实紫黑色,有5稜,直径约3毫米;宿存花柱长约2毫米,中部以下合生,顶端离生,反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东北土当归生长于海拔800-3200米的森林下和山坡草丛中。野生于半阳半阴或阴坡的林缘、河边,喜凉爽湿润气候环境;具有耐寒、耐旱、耐阴等生态习性,喜湿润的微酸性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腐殖土为最佳。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播种
种子采收处理:由于东北土当归的种实为小浆果,成熟后易脱落,因此采种要及时。当果实完全变成紫黑色时,即可采收。采收后的果实,放于阴凉干燥处贮藏,待播种前用水浸法,搓去果皮、果肉,取出种子。由于东北土当归的种粒小,产种量高,一株三年生的植株可产种上万粒,而且用种子繁殖出来的植株,较无性繁殖抗性强,成本低,繁殖量大。
播种前的种子快速催芽法:采用高温变温催芽法能使东北土当归的种子在短时间内快速出芽,而且出芽齐全。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15天,将完全成熟好的种实用60°C的清水浸泡,自然冷却到常温后24小时,然后搓去果皮、果肉,取出种子。将种子与湿润的细沙按1:3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沙子的湿度以用手攥成团、松开能自然散开为宜。然后放入瓦盆等容器中,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湿、保温。置于温箱内。温度控制在35-38°C之间,进行较高温度下的变温催芽处理。若没有温箱等发芽条件,可将混合好的种子用湿布包好,放置于温度较高的地方催芽。
播种方法:由于东北土当归的种粒很小,其播种的方法可采用条播或撒播。若种量少,需在室内育苗,播种用的土壤最好是疏松的腐殖土,先细喷壶浇透水,然后将发芽的种子均匀地撒播于容器中,覆2-5毫米厚薄土,再用塑料薄膜覆盖封口,保湿、保温。若大面积扩繁,北方地区可在5月初直接播种于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浇透水,扣上小拱棚保湿增温。在出苗期间,视土壤的干燥程度可适当喷水,1周后即可陆续出苗。待小苗长出两片真叶时即可分苗。
分株
东北土当归的分株繁殖法是将多年生的宿根分割成若干份,每份根的顶端带有一个芽,栽植于土壤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植株的方法。分株繁殖的植株生长快,第二年即可采收嫩芽。此法能保持母本的优良遗传性状,适用于小面积生产或庭院栽植,见效快。用于分株繁殖根可在当年的秋季,植株落叶后、上冻前挖出,然后沙藏于窖内或埋于80厘米的深沟内进行越冬贮藏,注意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待第二年春季分株繁殖。也可以在春季4月下旬至5月初,土壤解冻后芽萌发前,将根系挖出进行分株繁殖,随分随栽。一般采用田间垄作栽植,株距30-40厘米,覆土厚度3-5厘米,及时浇透水,1周后芽出土。
栽培技术
移栽
于翌年春季移栽,通常为4月中下旬。以80厘米为垄底进行大垄距栽植,每延米8-10株;单株斜摆,芽体向上,舒展根系;覆土5厘米左右(指顶芽距土表面),踏实,使之毛管水上升促芽萌发,然后覆一层瑄土,以利保墒。
管理
东北土当归耐寒性较强,试验证明在北方的田间可安全越冬,但在东北的屋顶花园上不能越冬,田园栽植的土当归要在上冻前浇一次封冻水,可用树叶或桔杆覆盖其上。枯秧不要割除,要任其自然干枯、站立越冬,以保护根芽。为使在春季早日吃到嫩芽,可在春季4月中旬割除枯秧,浇足水,覆盖上塑料保湿增温。
采收
栽后第二年开始采收嫩芽供应市场,第三年为盛产期。每年5月中下旬,当株高达20厘米以上时贴近地表将株丛全部割下鲜食或出售,每年可割3-4次,经济效益可观。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