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米
简介
入药部位
为储存年久的粳米。
性味归经
性味:甘淡,平.。
③《千金翼·本草》:味咸酸,温,无毒。
④《日用本草》:酸,平凉。
⑤《本草从新》:甘淡,乎。
⑥《本草述钩元》:味淡咸酸,其性多凉,炒食则温。
归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阳明经。
用法用量
禁/宜人群
功效
他有补脾养胃,除烦止渴的作用,可知病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后胀满,烦渴或者泄泻、痢疾等症。
②《食疗本草》:炊作干饭食之,止痢,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
又毒肿恶疮,久陈者蒸作饭,和酢封肿上。
卒心痛,研取汁服之。
选方
①治吐痢后大渴,饮水不止:陈廪米(水淘净)二合,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煎服。
(《圣济总录》陈米汤) ②治暑月吐泻:陈仓米二升,麦芽四两,黄连四两(切)。
每服百丸,白汤送下。
(《纲目》) ③治噤口痢,不拘赤白:陈仓米,赤痢用三钱,白痢用七钱,赤白相兼用五钱;黄连,赤痢用七钱,白痢用三钱,赤白相兼用五钱。
(《古今医鉴》仓连煎) ④治胃反及膈气不下食:陈仓米(焙干,为末)五两,沉香末五钱。
令匀,米饮调下。
(《普济方》)
名家论述
①《本草述》
淡乃五味之主,可以养胃气,且淡能渗湿,即化滞热,是又可以裕脾阴。
故方书中疗滞下噤口有仓廪汤,因胃气虚而热乘之,故用参、苓,乃以羌、独、柴胡升达其胃气,并散其毒气,必入陈米养脾阴,使不为热毒所并。
又吐利后大渴不止,独以陈仓米汤疗之。
止言其养胃者,殊未亲切,试思下多则亡阴,而兹味之主治,在泻利居多,犹得泛然以养胃为其功乎哉?
②《本草求真》
陈仓米,即米多年陈积于仓而未用者也。
至于热病将愈,胃气未复,犹忌食物恋膈,热与食郁,而烦以生,必得冲淡甘平,以为调剂,则胃乃适。
原形态
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