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鲳鱼

鲳鱼 鲳鱼、白昌,鲈鲳科动物。具有健益智、降低固醇、增强体质的功效。《本草纲》载:“昌,美也,以味。或云:游于水,群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故。”鲳广泛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中国、朝鲜和日本。中国沿海均产。产于中国的鲳鱼有银鲳(P.argenteus)、灰鲳(P.cinereus)和中国鲳(P.chinensis)。鲈(Perciformes)鲳科(Stroma......
目录

物种起源

《本草纲》载:“昌,美也,以味。或云:游于水,群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故。”鲳广泛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中国、朝鲜和日本。中国沿海均产。产于中国的鲳鱼有银鲳(P.argenteus)、灰鲳(P.cinereus)和中国鲳(P.chinensis)。

(Perciformes)鲳科(Stromateidae)一些体薄而高且略呈卵银白类的统称。分布于暖带和温带海域。其特征为小、尾鳍叉鳍1个。如同近缘的长鲳科(Centrolophidae)和双鳍鲳科(Nomeidae)一样,食管有独特的具齿的侧囊(某些分类系统,将长鲳科与双鳍鲳科并入鲳科)。

某些鲳类,如金(Poronotus triacanthus),以幼能藏身于水母的触手之间而闻。金和几种其他鲳类通常供食用。其中有大西洋产的光鲳(Peprilus alepidotus),一般长约20公分(8吋);太平洋似光鲳(Peprilus simillimus),产于加利福尼亚,银色;及东产的具黑斑的银鲳(Pampus argenteus)。锦科(Pholidae)的锦,有时也叫butterfish。

形态特征

鲳鱼属于鲈,鲳科。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小,细。成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为食。

体型: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体长约20厘米。

鲳鱼头:头较小,侧扁而高。短、钝,稍突出于下领之前。眼小,侧位。眼间隔呈大的弧隆起,小,每侧各2个,前,后孔呈裂缝状,小,微斜。

颌:上颌达眼前缘的下。两颌各有1齿,排列紧密。

鳃:鳃孔小,鳃耙短弱,排列稀松。

鳞:鳞细小,,极易落。侧线鳞110~130,侧线位高,几与缘并

鳍:鳍Ⅸ~Ⅻ,Ⅰ-42~48,起点略在鳍起点前鳍Ⅵ~Ⅶ,Ⅰ-41~46。鳍、鳍同,鳍棘均呈截形,鳍条部前端皆隆起呈镰刀状。胸鳍长大,24~27。无鳍。尾鳍17,分叉很深。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多数鳞片上有细微的黑色小点。

椎动物,纲,鲳科。体侧扁而高,呈卵或近菱形银灰色。体被小鳞,侧线完全,位较高。头小,小,稍突出。齿细小,两颌各有1列。鳍长,鳍与状相似;胸鳍较长;尾鳍分叉。成鳍消失。以小、甲壳类等为食。为近海中下层类。肉味鲜美,可制成罐头食品。鳞可制装饰品的发光面。为贵食用类,产量较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又称银鲳。俗称“平”(河北山东),“车”(江浙),“白鲳”(广东)。由于刺极少,最适老年人食用。

生活习性

为习性

银鲳在早晨及黄昏时处于水的中上层,不甚活跃,喜在阴影中集群,小潮时群较集中。冬季栖息水层较低,晚上在清水中时常见银鲳上浮水面倾侧游泳,速度甚快

食物习性

鲳鱼食性因不同海区而异。银鲳成要摄食水母、底栖动物和小;幼食小、箭虫、桡足类等。灰鲳成要摄食水母、毛、燐、糠、桡足类等浮游甲壳动物;幼食箭虫、小、中华哲镖蚤、宽假燐等。中国鲳摄食浮游动物、小等。

栖息环境

鲳鱼为近海中上层类,平时分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30~70米的水域。早晨及黄昏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

其中银鲳产卵时,在中国浙江北部产卵场中适宜的水温为14~22℃,盐度为26.0~31.0。中国福建闽东渔场、黄海吕四渔场的水温和盐度与中国浙江北部产卵场有微小的差

分布范围

鲳鱼鲳鱼要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中部、朝鲜和印度东部。

繁殖饲养

生长繁殖

鲳鱼有季性回游现象,生殖期5-6月。怀卵量11.7-21.8万粒,卵浮性,径1.6-1.9mm。

饲养管理

鲳鱼

养殖条件

鲳鱼试验池3,位于紫泥镇甘文生态养殖示范区,大小相同,每池塘面积12亩,长,南北走向,池塘阔向阳,池深2m,坡比l:2.5,沙泥底质,池底淤泥6cm-10cm。水源为九龙江中港水,排灌便,可利用潮汐变化进排水,水质清新无污染,pH为7.0-8.2,盐度范围在5‰-12‰之间,氨氮含量低于0.5mg/L,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1mg/L。

池塘改造及清塘消毒
利用冬闲干塘曝晒后翻耕平整,加固、加高池岸,对进、排水闸门渗漏水、塌陷处进维修,清除过多淤泥。池深达2.5m,各池有独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安装40—50筛绢网,防止野杂进入。每池安装4台0.75kW水车式增氧机。池建面积1亩—1.5亩暂养池。改造后每亩用100kg生石灰化水后干池泼洒消毒。

苗种投放和管理
1.投苗前15天,进水80cm,每亩用10kg—15kg籽饼温水浸泡24小时后全池泼洒,以杀灭野杂卵。每亩投施100kg~150kg发酵有机肥,待池水呈黄绿色或褐色,即可准备投放苗。
2.到5月中旬,水温达到20℃时,每亩放养体长2.5cm—3cm淡化的金鲳鱼苗2500尾,苗购自厦门,先投放于暂养池培育。每亩混养200尾体长为5cm—6cm鯵苗、4000尾体长为1.5cm淡化斑对虾苗,直接投放大塘。放苗时池水褐色,含有丰富天然饵料生物,透明度为30cm,盐度为80‰。
3.苗种标粗金鲳鱼苗在暂养池中24小时充增氧,投苗2天后始投喂浮游动物或刚孵化的卤虫无幼体,1周后用绞碎糜,添加30%粉状鳗饲料,拌均捏成小团状,投放于料罾,每暂养池放置6个—8个料罾,每天投喂2次—3次,日投喂量为每万尾苗1000g—1500g,逐渐驯化为用金鲳鱼0#全价配饲料投喂。过20天培育,卵形鲳鯵长至4cm-5cm,可打通暂养池,让种进入大塘。

金鲳鱼养殖管理
1.投饵管理。金鲳鱼使用粗蛋白含量43%的金鲳鱼专用膨化颗粒饲料投喂,混养的鲻鱼、斑对虾不另投饵。规格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饲料,前期用0#料、1#料,中后期用2#料、3#料。侯、水质情况灵活调整投饵量,一般低温阴雨天少投料,晴天温高多投料;水温20℃左右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体重8%—10%;6月—9月水温为25℃—35℃时,金鲳鱼摄食旺盛,生长快,每天投喂3次—4次,日投饵量增至体重15%以上;高温闷热天要适度控制投饵量,避免金鲳鱼暴食。投喂配饲料要养全面,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美国纳欣(国际)生物养有限公司产品“银黄维红VC”或潍坊东海洋(加拿大SASKAATCHEWAN大)生物科技研发中产品“激活肽”,调鲳鱼肠道微生态环境,加强肠道的吸收功能,增进饲料转化率,提高机体抗病、抗应激能力消化吸收,促进生长

鲳鱼2.水质调控。保持水位,养殖前期塘逐渐加水,每天加水5cm-10cm,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一直到池塘水深1.5m后才始逐渐换水,每2天—3天换水20cm-30cm。高温期水位保持2m以上,酌情增加换水量和换水次数。养殖中后期,随着投饵量的增加,池水积累大量残渣、排泄物,增加池塘有机耗氧量,应加启增氧机,每15天施放1次潍坊东海洋产品“东菌王”(氨氮/亚硝酸盐降解),用量为150-200/亩·米,高效降解池水中有机残渣、排泄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稳定PH值,通过养,场所竞争及分泌类似抗生素的物质,抑制真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保持水中有益菌群和浮游生物的生态平衡;每15天—20天全池泼洒东海洋产品“底改先锋”,立即以数倍繁殖成优势种群,其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功效明显高于常规菌群;增氧成分同时释放氧,增加池底溶解氧,防止因缺氧造成的浮头和泛塘现象。

3.日常管理。日常管理要做到早、中、晚最少巡塘三次,观察金鲳鱼摄食情况,发现金鲳鱼摄食量异常或死时要查找原因,及时对症处理。常检查进排水过滤网,清除杂物,发现破损及时更换,注意观察水质变化,发现池水恶化要及时加注新水,养殖前期每天机增氧2次,中午机1小时—2小时,黎明前机3小时—5小时;中后期适当增加机时间,阴雨天、高温闷热天要及时机增氧,防止金鲳鱼缺氧浮头。金鲳鱼有聚集抢水习性,加水时进水附近区域用围网围起来,防止金鲳鱼过密聚集在进水周围造成缺氧窒息死亡。

4.病害防治。当前,金鲳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是有以下几种:

(1)神经坏死病毒。养殖户送样10尾,此金鲳鱼苗自4月16日自海南采购,过10多小时运输后直接上排,第二天出现小量黑身苗在水面打转,第三天黑身苗增加,检查网箱底部出现60尾的死亡,此后死亡苗每天递增,浮于水面的苗也有增加趋势。处理法:1、尽量缩短运输时间与降低运输密度,并在运输过程中施放VC类抗应激;2、运输结束后,苗上排前适量添加刺激性低的消毒,减少体表创伤感染;3、服恩诺沙星与VC三聚磷酸酯,每天两次,连续五天,能效减少苗损失。

(2)肠炎。网箱养殖,进苗20天,是质量较好的头苗,生长速度快,从23日起发现有十几尾浮于水面,体色正常,游泳速度较慢,整箱吃料速度下降,检查箱底出现30尾左右死。处理法:1、平时控制投料量,以达到八成饱为指标;2、投料前,对饲料进水软化处理,避免直接大量投喂干膨化饲料;3、肠炎出现后,使用诺菌素与多维进药饵投喂,每天两次,连续四天;如果病情严重,则再加入肠炎灵(商品要成分盐酸黄连素)处理。病情一般在三天能够控制,死亡停止。

(3)金鲳鱼疖疮。金鲳鱼食料正常,体色完好,生长正常。在部、尾鳍部、下部出现明显疖疮,疖疮红肿有脓汁,严重影响美观,卖相难看。处理办法:1、在饲料里定期添加金鲳宝贝与Vc三聚磷酸酯,可有效避免皮肤溃烂出现;2、疖疮出现后,用多种维生素氟苯尼考,连续服一星期后,可消除此疖疮。

鲳鱼淡水白鲳

场地选择

选择淡水白鲳越冬的池塘,必须是能保持水深1.5米以上,最低水温(1月份)能保持12℃以上,面积1000-2000平米,水源便,阳光充足,能避北的场地最好。

红鲳鱼普通池塘(指无温泉水的塘),淡水白鲳越冬都必需搭置防棚。大多数养殖户都用小镀锌管加角焊制成半月状,固定在塘堤上;然后,在架子上覆盖尼龙薄膜。搭置位置一般在池塘的南北向靠近北面,棚面积约占全塘的1/2或2/3。也可利用稻草或杂草夹成100×130厘米为一块的草苫,然后,在塘的北面将草苫覆盖于塘水面。草苫前端离水面70厘米,后端贴近水面。在防棚下面投放一些稻草。这样,当潮袭击时,苗可群集乱草丛中取暖。有些农户用水浮莲放养在池塘的1/2或1/3处,用竹杆隔离,不要让其全池任意生长。上述措施之一要是防止雨雪天,雹或雪直接落入塘中,惊动群,使之受伤。当然,有温泉水的池塘就不必搭置防棚,淡水白鲳都可安全越冬。

饲养管理

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即11月下旬到次年2月下旬),饲养管理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春的成活率和整体济效益。所以,管理应注意:

1.饲料投喂。当水温在20℃以上时,饲料的日投喂量应把握在体重的4%-5%,分上下午投喂;一般用生肉麸或含粗蛋白30%以上的饲料,浸泡后使用。当水温在15-20℃左右时,每日投饲量占体重的2%-3%,下午投喂即可。水温低于15℃不必投饲。饲料应投喂在防固定的位置上,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放。

2.水质管理。由于冬季温低,池塘中的新陈代谢缓慢,所以,池水易变清,往往透明度大于30厘米。此时,池塘中应适当投放些发酵后的鸡粪或猪粪,使其水质变成“绿、嫩、爽”;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即可。

3.病害防治。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危害较大的要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

鲳鱼(1)水霉病。此病由于体机械操作损伤或冻伤后,水霉动孢子入侵伤,吸取体皮肤养而萌发,并迅速生长;菌丝一端像树一样吸附在体皮肤组织,其余大部分暴在体表外面。水霉菌丝呈白色棉絮状在水中飘动,肉眼可见。寄生水霉菌后,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由于菌丝吸取表皮组织养,加之细菌感染伤,使表皮组织坏死,病因瘦弱而逐渐死亡。防治法:①苗投放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的发生。②拉网捕捞操作时需小心细致,不使体受伤,冬雨雪天有个冻伤,切勿下塘捕捞,干扰群。③可用0.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续两次即可。

(2)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患病体体表有许多小白点,可使体表面分泌大量黏液,并在寄生部位成孢囊;如果病原体寄生在眼角膜,可导致失明;患病表现为急躁不安,集群围绕池边游动,并不断地和其它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消瘦发黑,鳃丝充呼吸困难,不久即大批死亡。小瓜虫病的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适于15-25℃的水温生长发育。防治法:①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水泥池、玻璃容器、塑料容器等也要用高锰酸钾白粉消毒。②可用干辣椒干姜治疗。每亩水面均1米深可用100克干姜,加500-1000克清水,沸后10分钟,再停20-30分钟;然后,又10分钟,再停半小时后;加入250克干辣椒和2000克清水,再10分种;最后,连渣带汁兑水10公斤全池均匀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两天即可治愈。

4.其它事项。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尽量不要下池干忧群,避免撞伤;严使用敌百虫等药物;否则会全池死亡,损失不可挽回。

春管理

当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淡水白鲳食欲始增大;此时应投喂饲料加适当的青饲料。一般饲料以生麸或黄豆粉或含粗蛋白30%以上的配饲料为,日投饲量约占体重的4%左右;青饲料以牧草或油菜投喂,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0%左右;通常是上午投喂青料,下午投喂料。另外,池塘中适量注入新水,使池水保持“绿、嫩、爽”,这样有利于白鲳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春销售、运输。

种类介绍

银鲳

鲳鱼品种亦称镜、平,体侧偏,呈卵银灰色,头小,,头胸相连明显,、眼都很小,两颌各有一,食道侧囊具有乳头状突起,嘴不能伸缩;头后侧感觉管从不延长,呈尖40~41。鳍与鳍同,稍长,呈镰状,成鳍消失,鳍刺很短,尾鳍叉,下长于上;体披细小的园鳞,银白,故称银鲳。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类,平时分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5米~110米的水域,早晨及黄昏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喜欢在阴影处成群,小潮时群更为集中。银鲳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东海银鲳,春季从台湾海域北部北上到东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立夏)以后,渔群就北移进入浅水区生殖,喜欢在浅海礁、沙滩水深10米~20米一带河处产卵,卵浮性,产卵量8万~35万粒。

中国鲳(斗鲳)

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等海域,属于近海暖水性中下层类。[1] 本部灰褐色,两侧银白,鳍银灰,体高而侧扁,尾柄短,缺乏盾状鳞屑或肉质龙骨头几乎是笔直的,眼小,小,亚中位,向後、向下弯,侧线高,下面的轮廓到尾柄,鳍软条43-50枚;鳍软条39-42枚,体长可达40公分。栖息在泥底质海域,偶尔会出现于河,会成小群活动,属肉食性,以水母、栉水母、浮游生物等为食,可做为食用

刀鲳

鲳鱼鲳鱼,又眼眶、皮刀,属肉食性类,喜欢追逐发光的猎物,要栖息于较深的水域,有时会游到沿岸水域觅食,甚至发现于河区。体近似三角,甚侧扁。缘浅弧隆起;缘深弧隆起,锐薄如刀。小前位,几乎呈垂直状。体被细小鳞,不易察觉。侧线不完全,分两支。鳍基底长于鳍,大部鳍条埋于皮下,仅末端外鳍条细长。尾鳍叉状。体深蓝色,银白且有淡黄色。侧线上下有2-4列蓝绿小斑,比银鲳鱼肚子大。刀鲳鱼没有什么食用价值,一般用作饲料。

乌鲳

黑鲳、鲳、乌鳞鲳。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朝鲜、日本以及中国沿海等,属于热带及亚热带中上层类。其一般生活于水色澄清的海区。体呈卵,高而侧扁,体长可达40厘米以上。缘甚凸出、头小,短,小,两颌细尖,鳃耙粗短。体被小鳞,呈黑褐色。侧线明显稍成弧,尾柄处的侧线鳞较大,成一隆起

灰鲳

近海暖温性类,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日本、东南亚等地。灰鲳生长迅速,肉质肥厚,味鲜美,是上等的食用,具有很高的济价值。体呈菱形鳍和鳍显著延长,尾鳍分叉,下延长。青灰色,部灰白色,皆具银灰色光泽。灰鲳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类,平时分栖息于潮流缓慢的海区,冬季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弧海沟越冬,栖息水深不超过130米,喜在阴影中群集。成食水母、底栖动物和小;幼食小、箭虫、桡足类等。

刺鲳

䖳鲳、肉、瓜核、肉鲫、南鲳、昌、海仓。生活于亚热带海域,幼栖息于表水层,常躲藏于水母触须中以求保护,成则为底栖性。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椎动物为。产浮性卵。体呈长卵,侧扁。头小,短。体被薄鳞,易落。青灰色,部色较浅。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尾鳍深叉

斑点鸡笼鲳

体侧扁而高,呈菱形缘在鳍起点处和缘在鳍起点处最高、小,眼大。体被栉鳞,并伸展至鳍与鳍上、体呈浅灰褐色,体侧有4~10条成横带状排列的浅黑色斑点、鳍连续,前半部有9~10鳍棘,第4棘最长,胸鳍大,延长至尾柄;鳍有3鳍棘;尾鳍弧、各鳍均呈淡豆绿色。

鲳(巴西真鲳/南美鲳)

巴西真鲳,体延长或体甚高而侧扁,中大,裂斜,上颌后端达眼中部下。前鳃盖边缘具小棘,鳍和鳍基部被以鳞片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5~9鳍棘,鳍棘柔软,最末鳍棘长度等于相接鳍条。鳍3鳍棘,尾鳍凹或叉鳍8~9鳍棘27~29鳍条,鳍3鳍棘23~25鳍条,侧线鳞100~130,体长为体高的1.9~2.6倍,椎29。原产于西南大西洋区,从巴西至阿地岛海域,栖息深度22-133米。

条纹鸡笼鲳

蜈蚣鲳、婆鲳、烟袋鲳、鸡鲳、龟鲳、香鲳体侧扁,略呈菱形,体侧有4-9条深色横带;鳃盖膜连于峡部,但不愈成皮褶;鳍通常有8鳍棘,以第三鳍棘为最长;鳔两侧各约有15对分枝很多的细盲管。暖水性类。体长一般100毫米左右,大者可达200毫米。栖息于近岸浅海,亦会进入河口咸淡水处。为广东沿海一带习见种。体较小,但数量较斑点鸡笼鲳为多。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黄鳍鲳

银大眼鲳、银色单指鲳,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分布在广州的沿海地区,算是一种中国海水原生,一般生活在咸淡水及海水中,偶尔也可以进入淡水,但是纯淡水的水质PH值必须是中性水或弱碱性水,水质变酸,会导致黄鳍鲳死亡。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鲳鱼鲳鱼含有多种养。100克肉含蛋白质15.6克,脂肪6.6克,碳水化物0.2克,钙19毫克,磷240毫克,0.3毫克。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固醇的功效;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和镁,对冠状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并能延缓机体衰老,预防癌症的发生。

药用价值

鲳鱼鲳鱼具有益、补、滑利关节、柔筋利之功效,对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酸痛等很有效。平还可用于小儿久病体虚、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症。

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赏价值兼备的中小型类。柳州鲳鱼在500-1500克/条左右,肉味有如鲻鱼的香味。其肉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W-3系列,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物质,固醇含量也低于所有的动物性食品,鲳鱼肉厚、刺少、味佳,养丰富,是天然养佳品。柳州鲳鱼侧扁成盘较厚,端位,无须,体呈白色、银鳞、黑尾、线鳍,四色相配极为美观。

注意事项

鲳鱼忌用动物油炸制;不要和羊肉同食。

籽有毒,能导致腹泻

动物文化

历史传说

传说中,银鲳搅了鲨的“婚礼”,身体被揍的扁塌塌的,从此身体就成了扁平的样子,但它呆头呆、直来直去的脾气始终未改掉。遇到渔网阻挡时,鲳鱼只知道一味地直进,拼命朝网眼里钻,待到渔网围拢时,它们就尽数“落网”了。难怪渔民们常说“鲳鱼好退不退,不该进偏进”,“鲳鱼直进”这句话至今还在渔区流传着。

文化

中国明代医大师李时珍在其巨作《本草纲》中提道:“昌,美也,以味。”

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沈莹在《临海水土异物志》中描写鲳鱼:“镜,如镜,体薄少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鸱头

下一篇 雌黄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