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鸺
名称与释义
名称
汉语拼音: Chī Xiū
英文名: Owl as food or owl bone
拉丁名: Otus sunia stictonotus(Sharp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Otus scops Linnaeus
名称考证
怪鸱(《 尔雅》),钩鵅(《 本草拾遗》),大头鹰(《便民食疗》), 角鸱、 毂辘鹰、 鵋鶀、呼咵鹰、夜食鹰(《纲目》), 猫头鹰(《 本经逢原》),鬼鸠(《本草求原》),夜猫子(《中国动物图谱·鸟类》),横虎、恨狐、老兔(《吉林中草药》)。
名称释义
角鸱《说文》怪鸱《 尔雅》灌-氵音丸。老兔《尔雅》钩鵅音格。
鵋鶀音忌欺。 毂辘鹰蜀人所呼。呼咵鹰楚人所呼。夜食鹰吴人所呼。
〔时珍曰〕其状似鸱而有毛角,故曰鸱,曰角。曰灌-氵,灌-氵字 象鸟头目有角形也。老兔,象头目形。鸺、怪,皆不祥也。钩鵅、 毂辘、呼咵,皆其声似也。蜀人又讹钩格为鬼各哥。
古文集解
〔藏器曰〕钩鵅,即《尔雅》鵋鶀也。江东呼为鵅钩。其状似鸱有角,怪鸟也。夜飞昼伏,入城城空,入室室空。常在一处则无害。若闻其声如笑者,宜速去之。北土有 训狐,二物相似,各有其类。训狐声呼其名,两目如猫儿,大如 鸲鹆,作笑声,当有人死。又有 鸺鹠,亦是其类,微小而黄,夜能入人家,拾人手爪,知人吉凶。有人获之,嗉中犹有爪。故除 爪甲者,埋之户内,为此也。
〔时珍曰〕此物有二种:鸱鸺大如鸱鹰,黄黑斑色,头目如猫,有毛角两耳。昼伏夜出,鸣则雌雄相唤,其 声如老人,初若呼,后若笑,所至多不祥。《庄子》云:鸱鸺夜拾蚤,察毫末,昼出 瞋目而不见 丘山。何承天《纂文》云:鸱鸺白日不见人,夜能拾蚤虱。俗讹蚤为人爪,妄矣。一种鸺,大如 鸲鹆,毛色如鹞,头目亦如猫,鸣则 后窍应之,其声连转,如云休留休留,故名曰 鸺鹠。江东呼为 车载板,楚人呼为快扛鸟,蜀人呼为春哥儿,皆言其鸣主有人死也。试之亦验。《说文》谓之少鸟,音爵,言其小也。藏器所谓 训狐者,乃鸮也;所谓鸺鹠者,乃鸱鸺之小者也。并误矣。《周礼》蓟蔟氏掌覆夭鸟之巢,以方书十日之号,十二月之号, 十二辰之号,十二岁之号,二十有八宿之号,悬其巢则去。《 续博物志》云:鸺鹠、鹳、鹊,其抱以聒。
形态介绍
红角鸮体长可达20厘米。
嘴暗绿色,下嘴先端近黄。
尾上有不完整的棕白色横斑。
颏棕白色;下体余部灰白色,密杂以灰褐色纤细横斑;胸与两胁还具黑褐色羽干纹,并缀以棕栗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几纯棕白色;覆腿羽淡棕色,密布以褐斑:趾肉灰色。
栖息山地,昼伏夜出,主食昆虫。
营巢于树洞中。
分布我国东部,西抵四川。
![]() | ![]() |
药用价值
性味:
②《本草求原》:酸咸,寒。
功用主治:
祛风,定惊,解毒。
②《本经逢原》:治劳瘵。
用法与用量:
选方:
①治风虚眩晕,大头鹰闭杀去毛,煮食;以骨烧存性,酒服。(《便民食疗》)
②治羊痫风: 猫头鹰一只,用泥糊厚,放灶坑内烟熏一百天,取出研末。每次三钱,日服二次。
④治 噎食:未生毛的小猫头鹰二只。用黄泥包上,煅存性,研细末。 温酒冲服,每次二钱,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吉林中草药》)
⑥治劳瘵:鸱鸺酒煮焙干,同大 鳗鲡七条,摊薄荷上蒸烂,和 薯蓣一斤,捣焙细末为丸,空腹酒下三钱。(《 本经逢原》)
相关资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