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落回
物种起源
博落回始载于《本草拾遗》,日:“博落回生江南山谷,茎叶如蓖麻,茎中空,吹作声如博落回。”故而得名。
落回(《酉阳杂俎》),号筒草、勃勒回(《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号简秆(《湖南野生植物》),号筒青(《土农药志》),滚地龙(《广西中兽医药楂》),山号筒、山麻骨(《中国土农药志》),猢狲竹、空洞草、角罗吹、号角斗竹、亚麻筒(《浙江农药志》),三钱三(《广西中药志》),山火筒(《农药植物手册》),山梧桐(《杭州药植志》),通大海、泡通珠、边天蒿、通天大黄(《湖南药物志》),土霸王(《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号桐树(《江西医药》(7):371,1966)。
形态特征
多年生真双子叶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4米,基部木质化,具乳黄色浆汁。茎高1-4米,绿色,光滑,多白粉,中空,上部多分枝。
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背面多白粉,常呈淡红色,长5-27厘米,宽5-25厘米,先端急尖、渐尖、钝或圆形,通常7或9深裂或浅裂,裂片半圆形、方形、兰角形或其他,边缘波状、缺刻状、粗齿或多细齿,表面绿色,无毛,背面多白粉,被易脱落的细绒毛,基出脉通常5,侧脉2对,稀3对,细脉网状,常呈淡红色;叶柄长1-12厘米,上面具浅沟槽。
大型圆锥花序多花,长15-40厘米,顶生和腋生;花梗长2-7毫米;苞片狭披针形。花芽棒状,近白色,长约1厘米;萼片倒卵状长圆形,长约1厘米,舟状,黄白色;花瓣无;雄蕊24-30,花丝丝状,长约5毫米,花药条形,与花丝等长;子房倒卵形至狭倒卵形,长2-4毫米,先端圆,基部渐狭,花柱长约1毫米,柱头2裂,下延于花柱上。
蒴果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3-3厘米.粗5-7毫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狭,无毛。种子4-6(-8)枚,卵珠形,长1.5-2毫米,生于缝线两侧,无柄,种皮具排成行的整齐的蜂窝状孔穴,有狭的种阜。花果期6-11月。
成分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繁殖方法
其多为人工培育,野生的较少,一般的繁殖方式是播种或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北方地区宜在谷雨前后播种。先将种子用水浸泡10-12小时,捞出,沥干表面水分,待其能自然散开后加入2倍量的细沙,拌匀;按行距40-45厘米开沟,沟深1-1.5厘米,踩平底格,施入充分腐熟并过细筛的厩肥作底肥,每亩1000千克,或施入有机生物肥25-30千克;再将种子与少量沙子混拌后均匀地撒入沟内,覆细土1厘米,稍加镇压,并保持土壤湿润。每亩用种量0.3-0.4千克。
分根繁殖:此法有2种形式:一是春季从返青的植株上挖取分蘖的小苗进行移栽;二是从老根上分取带有根芽的根茎,每段带有1或2个根芽进行移栽(春、秋均可)。行距45-55厘米、株距30-40厘米。每穴1株,施底肥。
栽培方法
立地条件:选低洼宜涝地、地势高的黏土地不宜用作繁殖地。选地后进行整地,先将其翻深20厘米,除去较大的石块等杂物,耙细土壤,作成宽1.2-1.5米、高20厘米的畦,两畦之间留作业道40-50厘米。畦的长度自定,走向随地势而定。
田间管理:种子播种2周后开始出苗,20天左右基本出齐。苗齐后分2次间苗,株距40-45厘米,间下的小苗可用于移栽。小苗初期需要较多的水分,而北方地区春季多干旱,应随时根据土壤湿度进行适当地浇水,保证根系尽快地形成,以促进植株的生长。结合中耕除草适当松土。当苗高30厘米时,根据长势再次适量地进行根部追肥,以磷、钾肥为主,每亩20-25千克,并进行根部培土。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根系也不断地发育完整,植株生长枝繁叶茂,此时进入粗放式管理,随时拔除大型的杂草(藜、苋、水红子等)。雨季要防止田间积水,以减少和防止病害的发生。由于种植1次可获益多年,每年只要重复上年的管理工作即可。根的分生力较强,亩产量每年有较大幅度地增加,每隔2-3年还可以进行一次分根,以扩大种植面积及植株的生长空间。
采收:种子繁殖的第1年只能在9月采收1次,以后每年可采收2次;用根茎和分根法繁殖的1年可采收2次。2次采收的时间分别为7月上旬和9月下旬。第1次采收应将粗壮、高大的植株割下来,其余的植株让其继续生长,至9月下旬完全割下来。
加工:割下的植株应将下端的病、残叶剪下。晾晒2-3天,每天翻动2次,使水分尽快蒸发。最后将叶片剪下来(或切成细丝),晒干或烘干。茎秆切成0.2-0.3厘米的厚葱子片或切成1厘米的短段,晒干或烘干即可。
病虫防治
病害:主要是斑点病危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10厘米,中心部分暗褐色,边缘黑褐色;后期中心部分灰褐色,其上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叶点菌属真菌。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第2年在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传播而引起侵染。中国北方地区多在8月发生,但危害不重。防治方法:①冬前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②可选用75%的百菌清600-8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600-700倍液喷雾防治。
虫害:虫害苗期有蚜虫为害植株,可用40%的乐果乳剂1200-1500倍液喷杀,或采用其他杀虫剂喷杀。平时应多观察,对于病虫害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以减少用药的剂量和次数。应用农药时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药剂。禁用淘汰的有机磷类农药。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博落回干茎高大粗壮,叶大如扇,开花繁茂,也适用植于庭园僻隅、林缘池旁,以供观赏。
药用价值
①驱虫作用博落回中的三种生物碱,有杀线虫作用;对某些细菌及真菌也有抑制效力。
②杀蛆作用博落回有杀蛆作用,能抑制蝇卵孵化;杀蛆作用以叶及果皮效力最强,茎次之,根最弱,其效力不因干燥而失效,有效成分可能为生物碱。
【毒性】博菇回含多种生物碱,毒性颇大。
文献上已屡有口服或肌注后中毒乃至死亡的报道,主要为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动物实验也证明,将博落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静脉,可引起心电图的T波倒置,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动过速;阿托品有对抗作用。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大毒。
【功用主治】消肿,解毒,杀虫。
治指疔,脓肿,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滴虫性阴道炎,下肢溃疡,烫伤,顽癣。
①《江西民间草药》:治臁疮,顽癣,白秃子,以叶浸醋内七、八日,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
②《广西中药志》:外用治跌打。
【宜忌】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选方】①治恶疮,瘿根,赘瘤,息肉,白癜风,蛊毒,溪毒,已上('上'一作'生')疮瘘者:博落回、百丈青、鸡桑灰等分。
为末敷。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二号桐树(连梗带叶)一把,水煎熏洗约十五分钟,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日二至三次。
早期发炎者,如此反复熏洗,外贴三至六次愈。
(《江西医药》(7):371,1966) ③治臁疮:博落回全草,烧存性,研极细末,撒于疮口内,或用麻油凋搽,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下肢溃疡:一博落回煎水洗;另用叶二张,中夹白糖,放锅内蒸几分钟,取出贴患部,每日换一次。
二博落回(鲜根)两斤,煎浓汁,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外用纱布包扎。
⑥治黄癣(癞痢):先剃发,再用博落回二两,明矾一两,煎水洗,每日一次,共七天。
(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蜈蚣、黄蜂咬伤:取新鲜博落回茎,折断,有黄色汁液流出,以汁搽患处。
临床
①治疗各种炎症用博落回注射液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每日2~4次;小儿每次0.5~1.5毫升,每日2次。
曾用于大叶性肺炎、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上感高热、支气管肺炎、耳下腺炎、急性阑尾炎、深部脓肿、胆道蛔虫症、胆囊炎、外伤、下腿溃疡、脉管炎,不全性肠梗阻、产褥热、各种中小手术后等患者共300余例,90%以上均有预防或控制感染作用。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博落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绿色链球菌等高度敏感;对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类大肠杆菌等中度敏感;对绿脓杆菌则不敏感。
②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将鲜嫩号筒杆(博落回)茎叶切碎,加水熬成每毫升含生药25克的浸膏。
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严重者用50%号筒杆溶液)300~500毫升冲洗阴道,后用棉签蘸药反复涂擦阴道壁2~3次,或留置含药的阴道棉栓。
每天上药1~2次,7~10天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连续3天,取标本镜检,以观察疗效。
治疗时机,以月经期结束后为佳。
一般3个疗程可以根治。
共治疗132人,经一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全部转阴。
据显微镜观察,在载有滴虫的玻片上滴入号筒杆浸膏后,滴虫即立刻全部死亡;而滴入卡巴胂、灭滴灵等2小时后,滴虫仍在活动。由此证明,号筒杆浸膏是一种灭滴虫作用较强的药物。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