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巴掌草

巴掌草,中药。为微子、兰科、兜兰植物。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全草入药,性平味辛,具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祛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结核,气管炎,哮喘,湿骨痛湿关节炎,慢性痛,肠胃炎泄泻,蛇咬伤,疮疖,跌打损伤,肿大。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具粗短的和少数稍肉质而被毛的纤维叶基生,二列,4-6枚;叶片至椭状长,长7-18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钝并......
目录

形态特征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具粗短的和少数稍肉质而被毛的纤维叶基生,二列,4-6枚;叶片至椭状长,长7-18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钝并略有不对称,上面有深浅绿色(或有时略带灰色)相间的网格斑,面具极密集的紫点或几乎完全紫色中脉面呈龙骨状突起,基部收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彼此套叠。花葶直立,长5-12厘米,紫褐色,被白色短柔毛,端通常具1-2,罕有3苞片卵形,长1-2.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略钝,面被短柔毛并有龙骨状突起,边缘具缘毛;花梗和子房长3-4.5厘米,被短柔毛;直径5-6厘米,淡黄色或罕有近象牙白色,具紫色细斑点;中萼片卵形,长2.5-3厘米,宽亦相近,先端钝或急尖,两面均被微柔毛,但上面有时近无毛,边缘多少具缘毛,尤以上部为甚;萼片与中萼片相似,长宽约2厘米,亦有类似的柔毛;花瓣斜的、宽,长3-4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钝或近斜截形,近无毛或略被微柔毛;唇瓣深囊状,狭锥状,长2.5-3厘米,宽约1.5厘米,囊宽阔,整个边缘弯,但前弯边缘宽仅1-2毫米,基部具短爪,囊底具毛;退化雄蕊卵形至宽卵状菱形,长1-1.2厘米,宽8-10毫米,先端略有3小齿,基部收狭并具期通常6-8月。

分布区域

产于广西西部、贵州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1400米的石灰地区多腐殖质土壤上或壁缝隙或积土处。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性味

味辛,性平。

功能

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祛止痛。

主治

结核,气管炎,哮喘,湿骨痛湿关节炎,慢性痛,肠胃炎泄泻,蛇咬伤,疮疖,跌打损伤,肿大。

相关配伍

①跌打肿痛:巴掌草捣烂,调。(《广西本草选编》)

疔疮肿毒:巴掌草捣烂,调红糖外。(《广西本草选编》)

毒蛇咬伤巴掌草30-60g,捣烂,加好白30-60g调匀,取汁服,渣周围。(《广西本草选编》)

用法用量

9-15g;鲜品30-60g,绞汁。外用:适量,鲜品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巴旦杏仁

下一篇 巴戟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