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通光散

通光散:奶浆藤、乌藤、黄木香、下奶藤、大苦藤、地甘草、扁藤、癞藤子、白暗消、通、野通。为萝藦植物藤的藤、。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疏林中。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通利湿通乳;搞癌。咽喉肿痛;肺热咳喘;湿热黄疸;小便不利;乳汁不通;疮疖;癌肿。中文通光散 称:奶浆藤、乌藤、黄木香、下奶藤 二法:地甘草、扁藤、癞藤子、白暗消 界:植物界 分布区域:分布云南贵州......
目录

基本简介

图片中文通光散

称:奶浆藤、乌藤、黄木香、下奶藤

法:地甘草、扁藤、癞藤子、白暗消

界:植物

分布区域: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归经肝经

性味:味苦;性微

出处:出自《云南草药》 拼音:TōnɡGuānɡSàn

  英文:TenaciousCondorvineStem,TenaciousCondorvin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Marsdeniatenacissima(Roxb.)WightetArn.[AschepiastenacissimaRoxb]

  采收和储藏:秋、冬采集。刮去栓皮,切晒干。全年可采。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用法用量:服:汤9-15g;或研末。外用:鲜适量,捣

形态特征

  坚韧木质藤本,长达6m。全株具乳汁;下部,上部扁绿色密被黄色柔毛。对生;叶柄长6cm;叶片心形或宽卵形,长8-18cm,宽5-10cm,先端急尖,基部深心形,两面均被茸毛。伞聚伞花序腋生,长5-15cm;花萼5裂,裂面基部有腺体;花冠紫色,裂5,向右覆盖,外面被疏柔毛,面中部以下具5纵列柔毛;花冠5,短于花药,基部有花粉块每室1个,长,直立,着粉腺三角柱头锥状。蓇葖果披针,长达8cm,直径约1cm,外果皮密被柔毛。种子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期6月,果期11月。

科属介绍

图片  萝藦科(Asclepiadaceae)龙胆(Gentianales)的一科,280馀属,约2000种热带草本或灌木状攀缘植物,稀灌木乔木。多具乳汁,花瓣5枚,合生。双蓇葖果种子通常成簇,具毛、易被从果中吹出传播。花药柱头蕊柱花粉粒集花粉块,每两个花粉块以来自柱头的轭状结构相连,虫媒传粉。一些种能育性低,植株虽然多,但结果极少。 该科大多数为药用植物,如牛角瓜属,马利筋属,鲫鱼藤属,钉头果属,绒藤属,匙羹藤属,萝藦属,牛奶菜属,娃儿藤属等。这些药用植物含有多种生物碱或苷类。白前白薇常作药用。此外,尚有许多种类的及肉质甚为美丽多姿,如球兰属,马利筋属,豹皮属,夜来香属,蜂出巢属,眼树莲属,醉魂藤属等,为观赏植物,在世界热带园绿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萝藦科与夹竹科特是与夹竹亚科亲缘系最密切。花粉器的类型,大多数人张将本科分为3亚科,即杠柳亚科、鲫鱼藤亚科和马利筋亚科。又以花粉块的位置和向、丝离等特征分为8个族。

  中国萝藦科的要代表种有:

①杠柳。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常见。落蔓性灌木卵状披针聚伞花序腋生;夏季紫红花冠筒短,裂反折,面被长柔毛,外面无毛,花冠环状,10裂,雄蕊着生于花冠面;花粉器匙,四花粉藏于载粉器,粘盘粘连在柱头上。蓇葖果2,柱状。皮、皮药用,称北五加皮

白薇。常见于东北、华中、华北及华南等地。前苏联、日本和朝鲜也有。直立多年生草本;须状,有香卵形或长卵形,被绒毛。聚伞花序状,生于的周围,夏秋季深紫色的花冠辐状;花冠盾状;花粉块下垂。蓇葖果常单生,纺锤为中药白薇之一。

萝藦。盛产长江以北各省,日本、朝鲜、前苏联也有。多年生草质藤本;卵状心形。总状式聚伞花序腋生或腋外生;夏秋季白色花冠近辐状,有淡紫色斑纹,裂披针端反折;花冠杯状,生于蕊冠上,裂兜状;雄蕊粘生成锥状;花粉块下垂;柱头伸长成蓇葖果叉生,纺锤。全草供药用。果通称婆婆针线包。

化学成份

  含数种孕烷酯类成分:11α-O-巴豆酰-12β-O-乙酰通藤甙元(11α-O-tigloyl-12β-O-acetyltenacigenin)B,11α-O-苯甲酰-12β-O-乙酰通着藤甙元(11α-O-benzoyl-12β-Oacetyltd-nacigenin)B,11α-O-2-甲基丁酰通藤甙元(11α-O-2methylbutyryl-12β-O-acetyltenacigenin)B,11α-O-2-甲基丁酰-12β-O-巴豆酰通藤甙元(11α-O-2-methylbutyryl-12β-O-tigloyl-tenacigenin)B,11α-O-2-甲基丁酰-12β-O-苯甲酰通藤甙元(11α-O-2-methybutyry-12β-O-benaoyltenacigenin)B和11α,12β-O,O-二巴豆酰-17β-通藤甙元(11α,12β-O,O-ditigloyl-17β-tenaci-genin)B,通肛门甙(tenacissoside)A、B、C、D、E,通病藤甙元甲、乙、丙(tenacigeninA、B、C),通素(tenacissigenin)。种子含西索甙元(cissogenin),通甙元(tenasogenin)。

药理作用

图片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豚腔注射从通中分离出的苦味国体酯甙(总甙,简称通光散甙)100mg/kg,有一定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喘法)。家兔静注射60mg/kg,能对抗组织1倍致死量,但在豚则不能对抗组织胺的致死量。离体豚气管灌流试验表明,能使组织起的气管痉挛松弛,亦能减弱组织起的豚离体肠管收缩。本品并无镇咳(小氨水咳法)及祛(麻醉犬)作用。

2.其他作用:麻醉犬静注射通光散甙有短暂、轻度的降压作用,无快速耐受现象,其降压似与中枢无,离体兔管灌流试验表明,它能直接扩张管。离体兔灌流试验表明无冠扩张作用。家兔静注射后,从电图观察对无损害。1%通光散甙在试管抗菌作用较差,除对绿脓杆菌有一定作用外,对其他许多致病菌皆无效。小,用至1500mg/kg,未见中毒和死亡。小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47±28.61mg/kg。苦味甾体酯甙100-150mg/kg腔注射,能预防因喷雾组胺起的气管痉挛,对其有一定平喘作用;离体豚气管灌流,对痉挛状态的气管解痉作用;离体兔管灌注有直接管扩张作用;小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74mg/kg。

各家论述

  1.《云南草药选》:消炎,止咳,平喘,抗癌。治气管炎,气管哮喘,各种癌症,湿,跌打,骨折,眼底疾患,胃病

  2.《云南思茅草药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治咽喉炎,肠积热,肺炎,扁体炎,膀胱炎。

  3.《贵州药植录》:活,催乳,止咳。治咳漱,跌打,筋断骨折,乳少。

附方

  ①治头炎,口腔溃烂:大苦藤水服。(《云南思茅草药选》)

  ②治肠胃炎痛,黄疸炎:扁藤一两。水服。(《红河草药》)

  ③治疔疮肿毒:通光散适量。捣烂外。(《云南植物》)

  ④治各种癌症:通光散一两至一两五钱,白胡椒十粒。服。(《云南草药选》)

鉴别

  显微鉴:幼横切面:木栓细胞15-30列,皮层外侧黄色石细胞群和黄白色纤维束,两者相间断续排列近环状,石细胞群断续成环。维管束双韧型。皮部较窄。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单个在,直径可达300μm以上,初生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皮层部有类乳管在。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淡黄色1石细胞单个或成群,黄色,我边、类四,直径40-100μm,壁厚5-35μm,胞腔较窄,孔沟明显。2皮层纤维单个或成束,直径12-24μm,壁较厚,胞腔较窄,断头参差不齐。3木纤维淡黄色,单个或成束,直径12-35μm,壁木化,纹孔明显。4乳法管直径40-60μm,淡黄色乳法块。5草酸钙簇晶直径12-35μm。6淀粉粒单粒类、卵、盔帽,直径2-8μm,脐点点状、裂缝状;复粒由2-6个分组成。7个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30-300μm,此外有木栓细胞。

  化鉴定:

(1)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适量回流提取1h,滤过。滤液浓缩至浸膏状,加少量2%盐酸捏溶,滤过。滤液滴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产生红棕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2)上述酸不溶部分用少量乙醇溶解,加少量镁粉及浓盐酸,溶液显鲜红色。(检查黄酮类)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通光散1~3两加水500毫升,至100~150毫升,每日分3次服:或制成浸膏,每0.5克,每日3次,每次2~3。治疗260例,一疗程(10天)的观察,临床治愈75例(28.8%),显效80例(30.8%),好转85例(32.7%),总有效率为92.3%。其中用治疗喘息型慢性气管炎67例,观察30天,有效率达86%,临床控制率为32%,显效率为31%。

初步认为本品有较好的平喘及一定的止咳祛作用,但消炎作用较差。

  多数在用药7~10天后症状消失或减轻。治程中无明显副作用,仅部分病人服药后有口干头晕、上部不适、恶心,极个发生药物疹,一般不需处理。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民间用治疗气管炎和抗癌,服量多时则中毒。小注射总甙LD50为274mg/kg,死前有惊厥,呼吸先停,搏停止于舒展期。吊离体兔灌流,有直接管扩张作用。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扁藤叶

下一篇 扁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